高考50天的学习方法
距离高考只剩下不到两个月了,那么在紧张的备考阶段,同学们应该怎样做好复习准备呢?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高考50天的学习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50天的语文学习方法
一抓基础。语文试卷牵扯到的基础知识非常多,每天应该保证安排一定数量的基础题做,可以三天作为一个周期,每三天把要复习的知识点做一遍。切记:做完之后一定要把出错的部分对照答案认真改正过来,并熟记于心。达到每天有积累,每天有提高的目的。
二提能力—通观全局,各个击破。现在马上开始进行能力题的针对性训练。如阅读是难点,可以每天都读一篇,领会一下主旨,把握一下重点句段;每周保证做两篇,熟悉一下做题思路,查找细枝末节的表达问题,这需要去比照规范的答案做订正。做题之后,比照答案得出结论的过程很重要,由此真正领会主旨,强化做题思路。
三是作文。作文的成败关系重大。有的同学审不好题,有的同学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有的同学苦恼于自己的文章没有亮点……这些都可以解决。你可以每天抽几分钟找个同学一起审个作文题,互相启发,简单讨论一下如何去写;审题也是理解问题,抓住所给材料的重点部分立意才会抓准切入点,阅读过关了,审题能力也会大有长进。解决好有东西可写的问题就是搜集好作文素材,除关注当下的热点,还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题搜集一些相关材料,事先按照论据的要求写出来,再按照语言优美或有力的要求反复修改。
有的材料可以分别证明不同论点,这样的材料如果能锤炼几个会起到大作用,到了考场上,只要对了题,可直接搬到试卷上。增加文章亮点,可以用名人名言,可以用名句名篇,可以用排比、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可以长短句结合加强语势……有很多办法可以使你的文章熠熠生辉,关键是你要在构思时认真安排,而不是一提起笔来就又回到了自己固有的模式里。
最后,保证每两周做一套综合题—按照考试时间,按照考试应有的状态去做!
高考50天的数学学习方法
1.不放弃,但不盲目;
2.偏重数理化,查漏补缺;
3.按标准模拟考试21遍,训练速度和综合能力;
4.中等偏下学生只做历年真题,一道道消化,因为6年的真题会涵盖80%以上的考纲和题型,做到了,数学上百不成问题;
5.错题本必备,方便高考前几天的复习,别小看它的作用。
相对高考其他学科,数学学科命题呈现三大鲜明特点:第一,中考、高考数学试题考查异常全面,必修部分所学的章节几乎都会在试题中得到体现,未开垦的章节凤毛麟角。第二,中考、高考数学试题对重点章节的考查又异常偏重偏难,从不回避。第三,越来越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也就是平时训练时所说的通法。以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命制的试题,其考查分值就可撑起整个数学考试满分的半壁江山。
所以,如果你的基础比较差,那就多注重课本吧,把那些不讨熟悉的概念、公试、定理、公理以及他们的推导弄懂弄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在尝试做一做和书本后面的习题难度相当的题目吧。相信这样,坚持到考试之前,你的能力会有所提升的。
如果你的基础比较好,那又该怎样营造数学的高分起点呢?其实,正是由于高考数学的不回避重点,所以从应试的角度来说,在保证一般出容易题的章节没有问题之后,考生应重点了解几类最主要的命题线索,把一些知识串起来,构成网络,也就是在常说的知识的交汇处下下功夫,这样把握命题者的考查重点,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让难题不再难。
高考50天的英语学习方法
一、稳定心态,多听老师的,少自作主张。高三学生应尽力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最有效的复习办法就是紧跟老师的教学计划。因为教高三的教师大都有着非常丰富的高考经验和全局意识,和老师同步可节约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遇到不会的,应该第一时间请教老师。
二、注重基础,多做一般题,少钻研难题。高考更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难度与平时所做的模拟题相当。可以说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中低档题的成败率。所以同学们应重视中低档题,复习备考中要坚持做到:基础题反复做、错题重做、难题少做、怪题不做。平日训练注重做题的精准,确保做每一套题就有收获。
三、突出运用,多读写练习,少研究语法。今年题型的变化进一步表明了英语弱化语法,更加突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考查。同学们备考应注意精力花在读写上。今年取消听力后,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精确度完成8篇文章的阅读,并完成相关练习。因此高考前强化阅读的速度与强度,同时提高理解质量、提升心理忍耐力是复习备考的重中之重。高考前要保证每天的阅读量,保证作文的训练与修改,保持做题状态,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四、加强训练,多背好用法,少问为什么。英语训练我们有时鼓励学生要“少思考”。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语境下,多感悟,多欣赏。能够灵活使用英语,具有良好的语感和使用经验,培养正确的思维模式,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历年的高考题和各地市的模拟训练题都是质量上乘的语言素材及训练题,这一阶段随着新题型模拟题的陆续出炉,同学们进行连续的、有一定量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看过“高考50天的学习方法”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