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各科学习方法以及技巧(2)
高中各科学习方法以及技巧
高中各科学习方法以及技巧篇三
物理:
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的内容更多,难度更大,能力要求更高,灵活性更强。因此不少同学进入高中之后很不适应,高一进校后,力、物体的运动,暂时还没有什么问题,觉得高中物理不过如此。学到牛顿运动定律问题就开始来了,后面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动量、机械能问题越来越大。如果不及时改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物理将越来越差劲了,一提及物理就感到头痛,越来越讨厌物理,渐渐就与物理绝缘了。这就使一些初中物理学得很不错的同学,到高中后不能很快地适应而感到困难,以下就怎样学好高中物理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首先要改变观念,初中物理好,高中物理并不一定会好。初中物理知识相对比较浅显,并且内容也不多,更易于掌握。再加上初三后期,通过大量的练习,通过反复强化训练,提高了熟练程度,可使物理成绩有大幅度提高。但分数高并不等于物理学得好、会学物理。如果学习物理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来,再加上没有好的学习方法,那是很难学好高中物理的。所以,首先应该改变观念,初中物理学得好,高中物理并不一定会学得好。所以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二、应培养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力。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从学生角度:应注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物理现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喝开水时、喝饮料时、钢笔吸墨水时,大气压帮了忙;走路时,脚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帮了忙,行走过程中就是由一个个倾倒动作连贯而成;淘米时除去米中的杂物,利用了浮力知识;一根直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看上去筷子在水面处变弯折;闪电的形成等等。有意识地在实际中联系到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使我们明确:原来物理与我们联系这样密切,这样有用。可以大大地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老师角度:应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引入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物理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物理的用处,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物理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奥妙的故事;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问题等等。老师从这些方面下功夫,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化学:
化学学习方法谈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但由于高中化学具有“繁,难,乱”的特点,所以不少同学对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那么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呢?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化学的两大特点—— 重实验。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对实验的关注度会高于其他学科。 繁而杂。这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有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的特点。 因此,我们不能把以前学数学、物理的方法照搬来学化学,而要根据化学科的特点取舍、创新。
(一)观 观即观察。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六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我们在化学实验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 那么怎样去观察实验呢?首先应注意克服把观察停留在好奇好玩的兴趣中,要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例如,在试管中加热碱式碳酸铜,观察目的是碱式碳酸铜受热变化后是否生成了新物质;观察内容和方法是(1)反应前: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粉末状固体;(2)反应中:条件是加热,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是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壁逐渐有水雾形成,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3)反应后:试管里的绿色粉末全部变黑,试管壁有水滴生成,澄清石灰水全部浑浊。经分析得知碱式碳酸铜受热后生成了新物质黑色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最后与前面三个实验现象比较、概括出“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的概念。
(二)动 动即积极动手实验。这也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同学们必须形成的一种能力。俗话说:“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要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或者认真观察老师的实验过程,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三)记 记即记忆。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由于:(l)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2)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 怎样去记呢?首先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次,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机械记忆;此外,要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这样才能达到“花时少,效果好”的目的。
生物:
生物,掌握了教材就是取得了一半的成功。书中的图例、实验、涉及的化学式(光合与呼吸),要时常归纳、总结重点词,如“功能、“作用”、“本质是”,这些都要留心,书上的黑体字要背下来,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等等。还要掌握好的记忆方法。
(一)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二)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例如记微量元素:铁锰硼锌钼铜这六种元素,可以用谐音记忆铁猛碰新木桶,这样就记住了,而且不容易遗忘。
(三)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以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独列出,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明显,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四)衍射记忆法
此法是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要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展、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知识的仓库,是思维的伴侣,是创造的前提,所以学习中依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配以适宜的记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