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指导 > 教案包括哪些要素(2)

教案包括哪些要素(2)

时间: 炎婷817 分享

教案包括哪些要素

  教案基本要素二

  (一)我认为一个高效的教学设计应具备以下的基本要素:

  1、必须体现课程标准和理念 。

  2、必须呈现教材的内容。

  3、教学思路必须清晰,教学流程舒畅。

  4、教学目标设计要合理,既要呈现知识,又要促进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

  6、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7、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8、恰当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活泼多样的呈现教学内容、情境等。

  9、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0、板书要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11、导入合理,善于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我认为设计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经过以下过程:

  1、教学目标分析;

  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中把教学目标

  确定为: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以及三角形的稳定性等知识,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但是对于“任意的3条线段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知识却没有任何经验。学生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只是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抽象成图形,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学生以上的认知起点展开的。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用小棒摆三角形(有的学生摆不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合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归纳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最后让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释身边的一些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既巩固了新学知识,又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还可以在探索实验和应用数学等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为后续的几何图形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4、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一个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 (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上这些地方你们都熟悉吗?

  (学校、商场还有学校后门的建设银行。)

  如果把学校大门到建行看成一条直路的话,把这三个地方连接起来,就成什么图形?

  老师从学校大门口到建行去取钱,有几条路可走?猜一猜我会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老师在银行取了钱后,现在要去商场购物,又有几条路可走?我会走哪条路?

  老师现在要回学校,我又有几条路可走?我又会选择哪条路呢?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在三角形的线路中走其中一条边的线路比走另外两条边组成的线路近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教案基本要素三

  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 教学任务及对象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教师首先应关注的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进行分析理解,并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如《加法交换律》中,我对教材是这样理解的: 教材分析:

  运算定律是数学学科体系的一部分,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加法交换律的内容,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有了相应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表达而已。本节课只是将学生以前零散的感性认识归纳概括出来,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并不会太困难。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是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形象的表达方式,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将教学设计的重点定位在学生理解、感受、体验怎样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运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本节课的教学为后面其余的运算定律的教学和今后五年级上册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了课堂教学目标,教案中的教学过程的撰写,就可以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了。教学目标可以对应着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教学环节,即:一对一的关系。教学目标也可以对应着教学过程的某几个教学环节,即:一对多的关系。当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分别完成的所有的教学目标时,这节课的教学工作也就结束了。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知识目标: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运算定律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地养成“发现、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法。3.学法指导 。4.教学媒体

  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五)设计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评价设计,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之一。

  看了“教案包括哪些要素_优秀教案要素”的还看了:

1.不懂就要问教案

2.爱莲说优秀教案设计

3.高二旅游地理优秀教案

4.8年级下学期地理第六章教案

5.高二下地理选修3第四章教案

153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