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指导 > 《过秦论》高一语文教案设计

《过秦论》高一语文教案设计

时间: 炎婷817 分享

《过秦论》高一语文教案设计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关于《过秦论》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过秦论》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对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的进步意义。

  2.归纳掌握一词多义、通假字、古汉语特殊句式。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选一生读注解①。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着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二、背景简介

  目的是明确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着,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三、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1、生字: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

  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

  2、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 召滑(shào) 俯首颈系(xì)

  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

  3、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知识理解文意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一、检查

  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

  提问: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提问: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提问:研读课文,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学生速读后明确: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齐读第四段。提问: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学生明确: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教师提问: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学生默读思考。

  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全体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尝试背诵课文三至五段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三、四、五段

  第三课时

  一、写作意图

  提问: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

  明确: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并横征暴敛,贾谊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

  二、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教师提问: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归纳活用的规律。

  A.名词的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下云集响应 同上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同上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同上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同上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同上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4句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或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5、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都是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3.提问: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③陈利兵而谁何。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明确: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介词结构后置。

  三、布置作业:完成配套练习

  看了“《过秦论》高一语文教案设计”的还看了:

1.高一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

2.高一语文过秦论原文

3.人教版高一语文过秦论知识点梳理

4.高一语文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5.高一语文优秀教案《记念刘和珍君》

6.高一语文《登岳阳楼》教案

7.高一语文《雨巷》优秀教案以及原文

152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