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预习方法是什么
小学三年级语文预习方法是什么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所以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做好课前预习很重要。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预习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小学三年级语文预习方法
语文预习之一 “看”
对要学习的新内容先从头到尾默读一遍。别小看这个内容哦!对新内容的默读可以对新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并在大脑里形成初步的认识。
对于未来孩子的学习,默读本身也是必须锻炼的一个内容。
例如,在理解考试题目要求时,如何能快速的找到关键点全凭孩子的默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所以,我们才把默读放在第一位。
语文预习之二 “标段”
“标段”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数字标出小节序号。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一句话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几句话构成。这种认识对于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使学生知道自己今后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另一个作用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如学生可直接向老师点明第几自然段的哪个地方有疑问,教师也能方便的向学生点明第几自然段需要注意什么等。
语文预习之三“标生字词”
1. “画圈”:对照课后生字,把需要“学会”的一类生字,在课文中用“○”画出。课文中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无明显标志,用“○”画出后,在读课文时学生会对自己画出的一类生字有所重视,印象也会比较深刻。实践证明,通过“画圈”的方法,学生一看一画就认了两遍,方法简易实用,识记生字效果很好。
2. “画二类生字”:对照课后要求把二类生字用“△”在课文中画出,这样就更明确了二类生字“会认”的要求。
标注过程本身就是孩子对自己认为的难点进行再次理解和加深印象的过程。
上课40分钟很难保证低年级的孩子能时刻专心致志,他在预习阶段标注好了重点词语,即使他有些分心,也会在老师讲解这些字词时留意记录。
语文预习之四 “读”
大声的、有感情的把课文读两至三遍,同时再次标出自己还不理解的词句或者段落意思。
同时,在这个阶段也是锻炼孩子朗读能力的时候,带着感情朗读课文本身就是对口才能力最好也是最高效的锻炼。
还可以读一读《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主要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的习惯)
语文预习之五 “组词”
给课后重点的字组词。这个阶段可以借助字典词典等学习工具完成,不仅对重点词句有了更深入的印象,而且使用学习工具也得到了锻炼,是不是一举两得呢?
语文预习之六“思”
尝试着回答一下课后的问题。
语文课本只是一个大纲,更多的知识和内容需要更多的挖掘和拓展。问问题就是最好的拓展方法,让孩子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寻求答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孩子才是最感兴趣的。
小学语文预习注意事项
一、低段:
1、能按老师要求查字典预习字词。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能试着在书上给生字组词。
2、朗读课文3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能用文中的话回答课后的问题。
3、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二、中段:
1、朗读课文2—3遍,做到正确、通顺。
2标出自然段序号,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试着在书上解释有关词语。
4、给生字组词,能听写生字在文中的词语。
5、根据课后问题,了解课文内容,试给课文分段。
6、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在旁边做上记号。
三、高段:
1、朗读课文2—3遍,做到正确、比较流利。
2、养成使用字典等工具书的习惯,遇到生字词查字典掌握音、形、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给生字组词,能听写生字在文中的词语。
4、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给课文分段,并试着写出每段的大意。
5、思考课后问题,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课后问题。
6、默读课文,把难以理解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做上记号。 把不懂的问题写在书上,留着上课解决。
7、试着写出自己读书的初步感受。
小学三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1.过度法——言传身教。过度法是在基本学会一种知识或初步掌握一种技能后,不满足于勉强记住或刚刚学会的程度,要再多复习、练习几遍,达到进一步牢固掌握。这种“再多复习、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就是过度复习,或叫过度学习。心理学家指出:要想牢固掌握所学内容,任何学习都要过度学习。但过度学习要注意“量”,就是时间和次数要适当,不是过度得越多越好。例如,我们教学十个生字,经过认读、书写、记忆,有五遍就能比较准确地掌握了,这叫适度,心理学家认为,过度复习不要漫无限制,而要适可而止。太少了达不到巩固的目的,太多了又浪费时间和精力。如背诵一首诗歌,诵读第五遍刚好能背诵下来的话,再加两、三遍就行了;一个生字,抄写三遍刚好能记忆下来的话,多写一两遍就可以了。
2.分散法——引导点拨。分散法主要运用于不断学习新知识时对旧知识的回顾温习。关键是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进行分散复习:一是复习的内容不算太多时,可采用平均分散的方法。如6个小时能复习完的内容,可以分散在三天中,每天复习两个小时。二是先多后少的分散方法。假如在阶段复习中,需要在七天内复习五次的话,可在第一天复习两次,第二天复习一次,第四天再复习一次,第七天再作最后一次复习。其中的第三、五、六天可安排别的复习内容。每次复习间隔的时间长短要根据复习的内容而定。复习新学的知识,间隔的时间可以短一些,不能间隔得太长,太长就要遗忘,给复习增加困难。复习的时间要分散,复习的内容要交叉,复习的方法也要灵活多样。比如,把说的、读的、写的、算的、画的、记的互相结合起来,穿插进行。有时要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把动眼、动口、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方法选择的阐释,以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方法。
3.归类法——生寻规律。比如,字的归类:①易读错的字;②多音字;③易写错的字;④易用错的字;……。练习分段时,每阅读一篇课文,先回想老师是怎么分段的,根据是什么,然后把类似的归在一起,从中可找出三种分段方法。一是按照故事的时间变化顺序分段,如《将相和》、《我的战友邱少云》等;二是按照事物不同类型或不同方面分段,如《蝉》、《动物的游戏》等;三是按照空间位置或环境的变化分段,如《草原》、《彩色的翅膀》等。这样对学过的知识重新组合,排队串线,便于重点突破,掌握规律性的东西,防止机械重复,死记硬背。
4.尝试回忆法——激励尝试。尝试回忆,即把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回忆一遍。教师应在课末、单元末,有意识引领学生回忆新近内容。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福尔特做过一个实验:运用尝试回忆去背诵的成绩是不运用尝试回忆去背诵的成绩的两倍以上。效果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回忆是大脑积极的主动的思维活动过程,复习中有回忆的参与,即增加了一个信息反馈(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记忆的反馈)过程,这种反馈的次数又往往不仅一次,多次的强化剌激可提高记忆效果。指导学生运用尝试回忆应与阅读教材结合起来复习,即先回忆后阅读;或回忆一段阅读一段,直到努力把老师课上所讲的知识全部回忆起来为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