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前预习 > 初三化学第一二章预习资料

初三化学第一二章预习资料

时间: 素雯896 分享

初三化学第一二章预习资料

  九年级的同学要学习一门新学科——化学,那么化学到底是学习什么的呢?大家不妨提前预习一下。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初三化学第一章预习资料,希望对您有用。

  初三化学第一章第一节预习资料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初三化学第一章第二节预习资料

  一、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 CuSO4(白色)+ 5H2O === CuSO4·5H2O(蓝色)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结论:

  ⑴ 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 燃烧时:① 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 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 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④ 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⑶ 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 C、制定计划; D、进行实验;

  E、收集证据; F、解释与结论; G、反思与评价; H、表达与交流。

  四、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初三化学第一二章预习资料相关文章:

1.初三化学第一二单元复习资料

2.高二化学预习资料

3.必修一化学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4.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5.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2608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