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预习学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预习学
藤野先生不知道学过的同学有没有印象,他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以为人物,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的学习内容。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预习学案,希望对您有用。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预习学案第一部分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 ) 教诲. ( ) 系.住( ) 芦荟.
( )瞥.见( ) 畸.形( ) 匿.名( ) 诘.
责( )绯.红(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油光可鉴.( )
(2)解释词语。
宛如 绯红 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6、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 失望 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预习学案第二部分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
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1)添改讲义 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对学生热情诚恳 ( 4)了解女人裹脚 对学术严谨求实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2.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 , (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3.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被刺痛了的人(我)。
4.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5.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6.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那时那地”指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的时候。“我的意见”是科学救国,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要紧的事,第一要紧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
7.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
“悲哀”“凄然”“慰安„‘叹息„‘惜别„‘叮嘱”等,表现出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8、课堂小结。
课文第二部分讲了 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 ,理解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 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预习学案第三部分
一、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小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因为“中国”是个地域概念,相对较“小”,而“学术”则是没有地域限制,属于全人类的,所以相对较“大”。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藤野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在其他人的眼里也许不伟大,然后作者从与他交往中认识到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从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所以这样说。
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说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的影响。而正是藤野先生的那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那种探求真理的执着态度以及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殷切希望,促使作者奋发有力。其中“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各种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力。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敌对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
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
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1)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2)暗线:感情线索。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
6.本文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到离别的往事,歌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展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从中洋溢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迭——叠)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