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态度 > 高考语文怎么才能有效学好

高考语文怎么才能有效学好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高考语文怎么才能有效学好

  高中的语文学习不但要积累知识、掌握方法,还要训练思维、感悟哲理。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你准备好了吗?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高考语文学习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高考语文学习方法

  一、多读书。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头脑充实”,可见,读书对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就学习语文而言,广泛的阅读,更能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大大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拓宽和活跃我们的思路,而且,通过大量阅读,我们将学会分析和鉴赏,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还可开创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二十多年前,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是得益于多读书。”时至今日,搞学情调查,经常读书的同学不但写作水平高,而且语文成绩大多名列前茅。事实证明,要想学好语文,不读书是万万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多读书,读好书。

  二、多动笔。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多读书的基础上还要多动笔,养成记日记和摘抄读书笔记的习惯。把平日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记录下来;在阅读过程中,把书中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等摘抄下来,建立起自己的语文知识仓库,时间久了,语文能力就会在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说起来就“出口成章”,写起来就“下笔成文”。不会再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望同学们不仅要做“读书”的典范,而且要做“动笔”的楷模。

  三、多实践。

  “生活是个大课堂”,“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大家都知道,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特别近几年来,随着“大语文教学观”的建立,语文试题多元化、开放性,我们要学好语文,再如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单纯依赖语文课堂是绝对不够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平日要多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视听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接受更多的社会信息,并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巩固、加深和扩大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只有树立“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留心学语文的观念,才能把语文学活、学好。

  这些都是在看了李晓鹏新浪博客关于语文方面的一些见解,此人曾是中考高考地区第一名,我觉得博客里讲到的学习内容,结合了学生很具体的经验感受,方法非常实用,我自己从中就受益很多。里面还有具体语文的解题技巧以及复习资料,同学们觉得对自己有帮助的话可以亲自去李晓鹏新浪博客看看,他的博客里面有对语文知识的不同见解和学习方法,大家可以去学习一下,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高中语文学习要求

  (一)练好语文基本功

  1、读准常见的字词,学会说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

  2、掌握常用汉字的形和义,辨识并消灭作业及作文中的错别字。

  3、正确理解和使用常见词语(成语)和课文中的重要词语。

  4、正确理解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语言要确切、得体。

  5、正确使用标点,熟记课本中的相关文化知识。

  6、能分析单句的主要成分,了解几种常见的复句。

  7、注重书写练习,练就一手端正而潇洒的字。

  (二)优秀诗文勤记诵

  1、早读时要多读书,动手写,用心记,勤引用,将小学阶段背诵过的诗词和初中阶段背诵过的诗文,全部再作为早读课朗读、熟记的主要内容。

  2、按学习要求熟读、背诵高中课本里优美的诗文及要求背诵的课文。

  3、熟读并识记至少50首唐宋诗词,100条名句。

  (三)报纸杂志常翻阅

  1、做一个勤奋的阅读者,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健康的报纸杂志。

  2、欣赏报纸杂志中一些文章,甚至标题,如《中国青年报》、《读写天地》、《语文报》、《作文点评报》、《读者》、《中学生》、《语文月刊》等。

  3、养成剪报和摘抄的好习惯,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精神食粮。

  (四)看书买书做书虫

  1、努力培养自己爱读书的习惯,克服惰性,陶冶情操。

  2、开阔自己的眼界,多进阅览室,多去图书馆,多逛书店,学习课外知识。

  3、做一只“书虫”,丰富自己的小书柜,有条件可以配备《现代汉语词典》、《成语字典》、《古汉语字典》、《唐诗三百首》、《宋词精选》、《语文演义》以及“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等文史方面的书。

  (五)语文笔记贵坚持

  语文笔记自然有许许多多值得记的东西,如:语文知识点(含各知识点的概念、运用实例、高考例题等),诗词名句、对联、名人名言,佳作美文(可包括同学写的优秀作文)及写作技巧归纳,错别字、病句搜集,文学常识……

  (六)课外练笔不放松

  1、多写作,勤练笔,有模仿,有创新,力求“思如泉涌”。

  2、练笔的题材不限,内容不限,文体不限。

  3、全班传阅,交流经验。

  (七)生活处处皆学问

  关注校园里的墙报,街上的招牌,旅游景点里的楹联,报纸上的广告,庙宇里的碑文……因为它们往往含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学问”。比如报纸上的广告,其用语既要精练又要引人注目,甚至有时还要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另外看电视、听广播,开校会,乃至听其他人聊天,也一样可以从中学到不少语文知识。

  (八)他山之石把玉攻

  1、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相互探讨。

  2、平时就应多向身边的人请教,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从而取人所长,补己之短。

  3、借人所长,为己所用。比如其他同学的作文,应该多借来看看,尤其是老师推荐的范文,更应该反复品味,以学习他人的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

  4、其他同学的笔记也应该经常借阅,你一定会发现里面有许多使你获益良多的知识。

  (九)基础知识早复习

  1、熟悉并了解高考语文的知识点、考点,加强学习的针对性。

  2、基础知识的复习要“长流水,不断线”,贯穿整个高中学习过程。

  (十)课本学习贯始终。

  1、坚持课前预习,把握专题及课文最基本的信息,并加以理解。

  2、课后坚持整理课文中的相关语文知识,包括写作素材,汇编成基础知识集。

  3、重温各个专题的学习要点,围绕相关知识点进一步深化理解课文内容。

  4、揣摩体味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

  良好的高中语文学习习惯

  (一)课内学习习惯

  1.预习习惯。包括如下几点:

  (1)发下新课本后,先快速浏览全书,大体了解本册书的知识体系,知道本册书大概要学些什么内容。这次的浏览,是首次的,可以不求甚解。

  (2)每个单元,在上课之前,要作通读,不仅要知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还要知道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目的、学习要求。这次的通读,是再次的,是要作点思考的。

  (3)每篇课文,在上课之前,要作比较仔细的阅读,这次的阅读,是第三次的,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做好这几项工作:①发现不会读、不懂解释的字词,查阅工具书,并把它记下来。②发现精彩的片段,学着进行欣赏,并把它背诵下来。③发现一些问题并作初步的思考。④对文章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学着进行分析、概括。⑤可根据需要在课本上加点,加圈,划线,标问号或感叹号,可作眉批或旁批。

  2.听课习惯。

  (1)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习惯。

  (2)听好老师一节课中开头和结尾的话的习惯。

  (3)“专课专用”的习惯。不能要求老师把每一节课都上得生动活泼,有些课可能是枯燥乏味的。但不管一节课上得怎么样,我们都必须始终如一全神贯注地听好这节课,养成“专课专用”的习惯。

  (4)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在堂上能围绕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围绕在预习中所发现的问题,围绕在听课过程中头脑里一闪念出现的问题,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对于培养思维能力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5)积极参与讨论的习惯。不要做讨论的旁听者,而要做讨论的积极参与者。一方面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发言,一方面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6)注重分析过程的习惯。过程比结论更加重要。这个结论是怎么产生的?它的依据在哪里?寻求结论的方法是什么?其中是大有学问的,而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分析过程中得到提高的。

  (7)大胆质疑的习惯。宋朝的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的陈献章也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古人所讲的是读书方法,但如果把它运用到课堂学习中去,大胆质疑,并把它变成自己的听课习惯后,必能大大地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逐渐培养出创新精神。因为,创新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如果一切问题都是人云亦云,那么只能是永远走人家走过的老路。

  (8)做好课堂笔记的习惯。做笔记既是课堂学习的一种方法,又是课堂学习的一种习惯。有的同学没有做笔记的习惯,一节课下来,只字未写,或只有寥寥几字,结果书本一合,所学知识几乎忘光,很不利于课后的复习。其实,做笔记对于上好课是很有帮助的。由于要做笔记,肯定会更加专心致志听好课,这样必能提高听课效率。同时,做笔记还有利于强化记忆。心理学认为,有多种感官配合所形成的记忆会深刻得多和持久得多。

  3.复习习惯。具体包括:

  (1)及时、反复地复习的习惯。当天的课当天复习,本周的课本周作第二次复习,考试前再作第三次复习。

  (2)采用回忆的方法进行复习的习惯。比如闭上眼睛对上课的过程“过电影”。

  (3)采用整理笔记的方法进行复习的习惯。

  (4)在复习中发现了问题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的习惯。

  4.作业习惯

  应该养成怎么样的作业习惯呢?

  (1)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当周的作业当周完成,不要往后拖,因为第二天必定会有第二天的作业,第二周也必定会有第二周的作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如果老往后拖,积聚到一定的量后,就可能无法完成。在学习紧张之际,确实要有点“只争朝夕”的精神。

  (2)按量完成作业的习惯。动笔之前,先看清楚有多少作业,不能漏做;更不能因为题目太难或太容易而有意不做。

  (3)按质完成作业的习惯。既然要按质,那么就要认认真真地做,马虎不得,苟且不得。做完以后还要作仔细地检查,发现错误,要马上订正。

  (4)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除非老师有特别的安排,否则,作业都应该是独立完成的。有的同学有时照抄别人的作业,这是造假行为,既欺骗了老师,也欺骗了自己,属于品质方面的问题,应该坚决反对。

  (5)认真书写的习惯。不管是作文还是其他作业,都要把字写好,字体要端正,笔划要清晰,卷面要整洁,力争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

  (二)课外学习习惯

  1.读的习惯

  (1)速读的习惯。其主要对象是长篇小说及其他一些普通读物。有个成语叫“一目十行”,就是用来形容读书速度快的。通过速读,可以增大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有利于做到博览群书。否则,读过的书就可能没多少本,接触到的知识面也就会太窄了。可以交错使用两种做法,一是跳读,把一些非主要的部分略过,读其主要的部分,迅速把握主要的内容,主要的写法。二是扫读,即一行一行地扫视下去,通常是以句为单位、或是以段为单位地读,迅速把握关键词语,中心句子,重点段落等。

  (2)精读的习惯。如果说,速读所追求的主要是量,那么精读所追求的主要是质。只讲量不讲质不行,只讲质不讲量也不行,两者必须密切结合。精读的特点是“慢吞细嚼”,仔细品味。主要对象是一些精美短文和长篇中的一些精彩段落等。通过精读,品出其精妙之处,比如,表达了什么感情?这种感情通过什么方式、方法表达出来?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等等。

  (3)朗读的习惯。读书,多数时候是默读,但有时候也要开口朗读。旧时私塾中的先生教儿童读书,就很强调开口朗读。现在很多学校每周开设语文早读课,也要求开口读书。这是很有道理的。朗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有助于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意境,有助于加强记忆,有助于形成语感,还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背诵的习惯。对于一些名句名篇,不仅要反复精读,还要能背诵出来。中学时期是精力最充沛,记忆力最强的时期,此时所记忆的东西,印象最为深刻,甚至可以终生不忘。如果能背诵上百篇文章,上千句名句,定会终生受益。

  (5)读报的习惯。每天抽出点时间用于读报,关心天下的大事,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发展的形势。报纸作为新闻发布的一种方式,里面会报道不少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会有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有的栏目中还可能出现优秀之作。读报,可以接收信息,学到知识,还可以启迪思维,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语文本来就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语文学习当然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有的同学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做“书呆子”,这不利于搞好语文学习。明代顾宪成曾经撰写过一副对联,叫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古人尚且有这样的认识,在形势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能仅仅是通过教科书来学语文吗?

  (6)动笔墨读书的习惯。古人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其中的“手到”,指的就是动笔。清代学者顾炎武就是这样读书的,他的《日知录》实际上就是读书笔记。现代徐特立先生在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时,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马克思、列宁就曾写过大量的读书笔记,有的还刊行世界各地。

  可见,有成就的人都重视动笔读书,并且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动笔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搜集材料,积累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对书中的内容、写法加深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其做法与上文所说的课前预习的做法有相同之处,一般是:

  ①在书上加圈,加点,划线,当然只限于自己的书。②在书上作眉批、旁批或注解,当然也只限于自己的书。如一个学生在所读的杨昊鸥的《黄金岁月》一文旁边写道:“一个乡里孩子纯真的回忆。绝无一点矫情、造作,清新而自然。”在所读的徐敏霞《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一文旁边写道:“以平实、真挚的语言打动人的心灵,是其成功之处。”

  ③摘录重要的信息和精彩的语句、文段。对于非常精妙的短文,还可以全文抄写下来(也可以剪辑)。如一个学生在阅读了郭文阁的《这夜》之后,摘录了一句话:“列车如一支很长的箫,想在今夜吹完几百年的音乐,洞穿无尽的黑暗。”在读了林元座的《怀念一场雪》之后,摘录了两句话:“当春天再次降临时,布谷鸟的清音从我荒芜的心灵破土而出。我伫立在春天的岸边,以阳光抚摸杨柳的姿势叩响你被雪掩盖的柴扉,但你却依然在沉默中固守着你经年的芬芳和圣洁。”也有抄写全篇的,这就不再举例了。

  ④写写读后感,或写写文学评论。写文学评论可以是完整的一篇,也可以是短短的一段话。如一个学生读了林清玄的《煮雪》之后,评论道:“这篇散文是名副其实的散。作者由‘雪’这个意象作发散联想,直到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在短短的800字内,写出了雪的感情,人们在‘雪’身上的种种寄托。风格极为浪漫,正如“煮雪”这个题目和煮雪这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本身。”⑤经历一定时间后,对自己的读书笔记进行修改、整理。

  (7)比较阅读的习惯。比较阅读是读书的常用方法,要学会把具有可比性的几篇乃至多篇文学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异同,并形成这样的读书习惯。

  (8)随身带书刊的习惯。离家或离校,随身带一本书或一份报、刊,在等车之际或等人之际拿出来翻阅,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样做既能排遣无聊,又能珍惜时间多学一点。

  (9)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中学生使用的工具书,主要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里所说的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含有两层意思:一是闲暇时拿出工具书来翻一翻,积累词汇,充实自我;二是碰到陌生的字词,随时查阅工具书,弄懂字词的音、形、义。

  (10)假期读长篇的习惯。在正常上课期间,由于各门功课时间安排得很紧,所以课外阅读一般以短篇为多,但在“五·一”或“十·一”假期,尤其是寒、暑假,要有计划地读一些长篇名著。

  (11)走道哪读到哪的习惯。例如,走上街头,到处可看到广告,如果是好的广告,好在哪里?是用语精妙呢还是整体有创意?如果是不好的广告,又不好在哪里?是有错别字呢还是语言不通抑或太一般化?又如,来到旅游胜地,看到那散文诗式的介绍景点的文字,能否作出欣赏或评价?等等。正是所谓的“处处留心皆学问”,走到哪就要学到哪。

  2.写的习惯

  (1)写日记的习惯。俗话说:一天不念口生,一天不写手生。又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提高写作能力,除了多读书之外,还必须多练笔,而练笔的最好方式就是坚持写日记。日记不限文体,自定内容,任意选材,长短由人,贵在坚持。

  (2)写随笔的习惯。这里的随笔,是指篇幅短小的散文体裁。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如果有所思,有所感,可以随时拿起笔记下来,并把它保管好,积累多了,必定对写作大有裨益。相传唐代李贺,每次外出,都背上背囊,每逢触景生情,得一二佳句,便及时记下投入囊中,越积越多,然后就连缀成一篇一篇,时间一长,终于成就大名。我们难道不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吗?

  3.听的习惯

  (1)听广播的习惯。不要把学校的广播看作是多余的而不屑一顾,而应该仔细倾听,用耳朵去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同时,若发现听不明白的地方,要弄清楚是播音员读错了呢还是自己没听懂。养成听广播的习惯,可以提高自己听的能力。

  (2)听音乐的习惯。音乐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文学里面有音乐,音乐里面有文学。要用心去体会它的音符、音色、音质,用心去体会它的节奏、旋律、变化,进行形象思维活动,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形成这样的良好习惯。

  (3)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前面讲过,在课内,对别人的发言要认真听。在课外,对别人的发言,也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思想不要开小差,也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因为听别人发言的过程,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是训练分析、理解能力,迅速把握中心的过程,一句话,是学习、思考的过程。

  4.说的习惯

  (1)与人交谈的习惯。有的同学善读,善写,也善听,但就是不善说,这是语文能力不全面的表现。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说话的机会越来越多,若不善于说话,当然难于适应形势。而说话能力的提高,也要靠长期努力。在高中阶段,就要养成与人交谈的习惯,敢说,多说,在个别交谈时能说,在大庭广众中会说,并力求做到感情真挚,用语得体,简洁明了,语速适中,表达流利。

  (2)参加讨论的习惯。不仅仅要如前所述养成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的习惯,还要养成在课外学习过程中积极参加讨论的习惯。通过讨论,使原本朦胧的思想变得清晰,使原本一闪即逝的灵感留下痕迹,使原本肤浅的认识变得深刻,使原本迟钝的思维变得敏捷。在平时,见有讨论的机会就要积极参加,没有讨论的机会也要创造机会,主动“挑起”话题,与别人一起讨论乃至辩论。

  5.思的习惯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爱因斯坦也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从中可以看出独立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这道理并不难懂。学习知识实际上是在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但继承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创新,因而这个继承并非完全地照搬,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带有批判性的。

  要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自然就离不开独立的、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有两个层次之分,首先是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对当天课外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或回忆,或联想,或憧憬,或归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出分析、评判,弄清楚这些知识哪是对的,哪是错的,哪是对错参半的;哪些在某个时期内是对的,在另一个时期内是错的;哪些在这个地域内是对的,在另一个地域内是错的;哪些在某类事物中是对的,在另一类事物中是错的。

  即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正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评判。在此过程中,要敢于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上,唯真理,这样才能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这方面,历史上曾经有个很典型的例子:清代著名画家、诗人郑板桥10岁时给老师改诗的例子。

  有一次,郑板桥跟随老师郊游,见河中漂一女尸,老师随即念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亡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板桥问老师:“您认识这少女吗?您怎知她刚好十六岁呢?您怎知她是被风吹落小桥的呢?”老师说:“这首诗该怎么改?”郑板桥吟道:“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获得老师连声的夸奖。郑板桥就是有这样的一种勇气和才气,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猜你喜欢:

1.经验之谈:高中语文的学习方法

2.关于高考状元谈语文学习经验

3.高考语文解题技巧方法

4.怎么学好高中语文

5.高考语文高效学习方法与习惯

3856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