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态度 > 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总结

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总结

时间: 素雯896 分享

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总结

  学习态度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学习态度好,学习效率就高,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总结篇一

  首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就必须改变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每一位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我是教育者,你是被教育者;我是知识的传授者,你是接受者”那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传统观念,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合作伙伴,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究它们那些未知的领域。教师不是拉着学生走,而是给他们指明方向,告诉他们应怎样走,应注意什么,即:让学生知道应该学什么?怎样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学习,渴望学习。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去探讨去品尝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并且不断地给他们以鼓励,给他们加油。

  其次,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要从改变自己的面部表情开始做起。什么面孔是天底下最美丽的面孔?微笑的面孔;什么面孔是学生最愿意看到的面孔?微笑的面孔;什么面孔是课堂上最有魅力的面孔?微笑的面孔。而我们的一些教师却非常的吝啬自己的微笑。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自己那阴沉沉的面孔,就如同一盆冰水,浇灭了大部分学生对我们所教的这一学科的学习热情,其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次在面对我们的学生之时,都应该首先审视一下自己的面部表情,每一次走进课堂之时,都要反躬自问?“我现在的情绪如何?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什么影响?”用自己的好心情,用自己的微笑去影响自己学生的学习态度。

  第三,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就要从一个简单的手指动作开始做起。我们教师在面对我们的学生时,要少用食指,多用大拇指。不要吝啬向学生伸出大拇指,向学生伸出大拇指的动作本身就是对学生的认可和赞赏,就能够使学生备受鼓舞。相反,食指所向,不管教师的语言如何表述,都会明显的带有指责的意味。一个简单的手指动作的改变,其深层次则意味着我们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即:赏识教育观念的确立。

  第四,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就要能够容忍学生的过错和失误。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萌动,成长发育最快的时期,我们一定要分清他们所犯的错误同我们成年人所犯的错误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所犯的错误只是成长过程中的错误,他们最需要的是我们教师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我们要允许他们犯错误,教育最本质的内容就是成就人,就是塑造人,尤其是塑造人的灵魂,引导他们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进而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远离假、恶、丑,亲近真、善、美。的确,我们都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或喜欢学习好的学生,但那些品学方面,尤其是在品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注,那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关注本身就是教育。

  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总结篇二

  我们都期望自己的行动得到较好的“效果”。而学生“不想学”,肯定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产生了不好的“效果”。

  纵观自然、社会的各种现象,我们发现:任何“效果”的产生,都一定是某种“力”作用的结果,“力”的作用是“效果”产生的最重要条件。“方法”只是产生“效果”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没有“力”的作用,任何“方法”都不会产生期望的“效果”。我们把这叫“效果动力定理”。由此,我们来研究教学过程特别是学习过程中的“效果”与“动力”问题。

  学习过程,是一个多变量的正在产生着“正循环”或“负循环”的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要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条件”,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合适的学习内容”外,还必须有学生的“想学”。“想学”是学习过程“正循环”的推动力量,表现了学生“学习动力”的正向取值;而“不想学”显然是学习过程“负循环”的重要原因,反映了学生“学习动力”的负向状态。我们把如图所示的有关“学习效果”及其必要条件之间各种因果关系的“等式”叫做“学习效果方程”。它从“效果动力论” 的角度揭示了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关系。

  同样 ,根据“效果动力定理”,我们可得到有关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 及其必要条件之间各种因果关系的“教学效果方程”。显然学生是否“想学”是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条件,而学生是否 “想学”又与教学方法及学习效果等紧密相关。

  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是否 “想学”,是“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中最重要的部分。没有“想学”的学生,任何教学方法都将等于零,当然就不可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就会更加“不想学”;有了“想学”的学生,不难产生好的“学法”,进而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想学”。

  没有“想学”的内因状态,就不可能有不断自主学习的行动。显然,教学中一旦不能改变学生“不想学”的状态,学生就只能被动学习进而造成恶性循环,最终滑向“差生”的行列。要使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正(不是短暂的)变好,必须首先使他“想学” 。

  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总结篇三

  (1)态度系统的特性

  ①高强度态度难于改变

  态度的强度通常与认知的支持直接关联。强度越大,理性的理由也越允分,情感体验也越强烈,因而改变起来也越困难。

  ②高向中度态度不易变化

  一种态度的向中度越高,其也就越接近个人价值系统的中心,相应的认知与情感支持也越多,改变起来也越因难。

  ③有强烈情绪基础的态度不易转变

  有强烈情绪背景的态度,会存在非常强烈的自发的态度改变抗拒反应,使人有意无意地拒绝改变自己的态度。

  ④与个人需要关联密切的态度不易变化

  如果一种态度对象同个人的许多需要的满足与否及满足的可能性相联系,则态度就难于变化。

  ⑵被说服者的人格。

  它包括个体的可说服性、知识、智力和自尊。

  ⑶被说服者的心情。

  心情好的人更易于接受他人的说服。为了保持自己愉快的心情,心情好的人在争论出现时不愿去进行较深入的考虑,也不太愿意去追究事情的真正原因,所以易被说服。

  ⑷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

  过多的预先说服会使被说服者产生免疫力,从而使态度变化变得困难。

  ⑸ 个体差异:

  ①认知需求

  高认知需求的人对说服往往采取深层的处理方式,他们仔细分析说服情境中的信息,并尽量确定论点的好坏。而低认知需求的人往往采取浅层的加工方式,他们只考虑并依赖于偶然的线索和简单的规则,如说服者的吸引力或信息的长度。

  ②自我检控。

  高自我检控的人对外界的线索敏感,而低自我检控的人对自己内在的要求更为关注。

  ③年龄差异

  处在这一阶段的人对他人的说服敏感,并且易接受他人的观点。


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总结相关文章:

1.中学生好的学习态度总结

2.优秀学生个人学习总结报告

3.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方法总结

4.学生学习态度评价总结

5.学生的个人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2359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