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课后反思
湖心亭看雪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们对自己的授课质量进行的评价与总结!现在请欣赏学习啦小编带来的《湖心亭看雪》课后反思 。
《湖心亭看雪》课后反思(一)
我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重视朗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此举利用听觉效果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美读能力。学生在朗读中领会了文章的意义、意境以及句式美,不断深化了对文意的理解。
2.探究交流:本节课无论在理解词义、疏通文意,还是在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理解课文主题及写作方法时,都采用了探究交流学习的方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精心设计问题,以“痴”为文眼,明其事,赏奇景,品奇人,悟其情,一步步领悟文之思想。
对以后教学的启示: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部分,文言文的学习令许多学生深感“头大”,怎样让文言文真正走入学生心灵深处,成为我们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亟待解决而又异常棘手的问题。通过对本次课例的研究,本人对文言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
1.精心准备,优化设计
教材所选文言诗文大多堪称经典,是文化的沉淀,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可抓住文言文的结构、语言等特点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导他们深入文本,让学生从文言文中汲取文化的精髓。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才能让学生达到“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效果。如课前导入新课,故意设置一个悬念;讲课中穿插介绍西湖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等。这些方法可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让学生产生阅读文本的愿望。当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灵活多样,只要因人设法,巧于安排,必能激活文言文学习,让学生学好文言文。
2.相信学生,使其主动探究学习
文言文教学应把时间和主动权让给学生。综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只作点拨、解疑。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增强了活力,养成了习惯。文言文教学也就因此而活起来了。
总之本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因而教学效果佳。
《湖心亭看雪》课后反思(二)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西湖雪景的小品文,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张岱。文中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凝静清绝、凄清淡雅的雪世界。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又有偶遇知音的欣喜,还交杂着作为亡国遗民的痛心与无奈,而更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是作者的那份"痴情","痴性",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这篇课文语言比较浅显,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我考虑到学生结合课下注解和词语手册基本能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备课时对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以学生课外自学为主,曾提前一天布置了"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个作业。课堂教学设计大致是朗读课文、品味感情、写作特色的把握----白描手法的运用。导入新课时,我用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下面我出示几张有关西湖的画面看谁能够对这画面说出相应的诗句来。让同学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的表现来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并适时地对张岱的经历和作品进行简介。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说实话,备课时对自己设计的这些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满意的。可是那天在上课过程中,前面有些环节耗时较多,导致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理解内心世界"这个环节结束得很仓促,还有对比阅读----拓展迁移,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也只能留到课外去完成。
我就谈一谈这节课存在的不足及我的认识:教学设计不够科学,缺乏条理性,有些环节完全可以合并起来,这样就节省了时间;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师通过ppt,出示一些运用白描手法的文段,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在板书和过渡语设计方面都体现出明显的不足。
《湖心亭看雪》课后反思(三)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