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怎么劝孩子好好学习
父母应该怎么劝孩子好好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是父母最头疼的问题,很多家长都不会劝导孩子好好学习,为此,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父母劝孩子好好学习的方法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父母劝孩子好好学习的方法
1、表扬
我们以为表扬孩子会让孩子心里甜滋滋的,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但事实却是相反。
当我们对孩子说,你真棒,你真聪明时,孩子心里的确是甜滋滋的,也的确是想继续努力,获得更多的“甜果子”,但是,这样的表扬会产生两个不良的后果:
A 孩子会越来越看重别人的评价,为了在别人心里的美好形象,孩子会害怕尝试和努力,因为任何的尝试和努力都可能会失败,心虚是被表扬过头的孩子的最大表现。
B 一万句的“你真棒”,都抵不过一个失败的事实对于孩子的打击,孩子不傻,他知道什么是铁铮铮的事实,什么是满足他虚荣心的“甜果子”。
不可否认,有虚荣心的孩子会因为想要证明“在别人眼中是好学生”而努力学习,父母会觉得这样很好,但是,事实上,这样非常有可能会害了孩子。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必然伴随着挫折和失败,而每一次挫折或失败,对于虚荣心很强的孩子来说,都意味着一次沉重的心理打击:别人不再高看自己了,甚至看不起自己了。
虚荣心强的孩子,内心其实都是很脆弱的,一次,两次,三次的打击,很可能就会把孩子打趴下,他会彻底失去信心,学习对他来说,则变成一种“证明自己无能”的精神折磨。
2、奖励
严格来说,方法科学的奖励可以使孩子产生良好的学习动力,但是,99%的父母都不会正确地使用奖励这种方法。
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试考得好,我会给你买什么什么的礼物,或者,暑假里让你玩多少多少时间的电脑游戏。
类似这样的奖励机制,父母常常会疑惑:为什么面对这么大的奖励,孩子还是不愿意刻苦学习呢?
良好的奖励需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
A 即时性
最好在第一时间对孩子做出的努力给与奖励,奖励来得越久,动力产生得就越少。
孩子看问题的方式不像成人,他很难将远期的结果与当前的努力挂上钩,他只注重眼前的既得利益,也只有眼前的既得利益才能让他产生动力。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孩子只有到了初中或者高中,才会“幡然悔悟”,突然“懂事”了,开始努力学习了,大孩子们能够把高考成绩和现在的努力挂起钩了。
(实际上,对于成人,这种奖励的即时性也很重要。许多成年人学习口语很少有真正坚持下来的,原因很简单,成功等待在遥远的地方,那个巨大的“甜果子”一直都没有吃到,坚持的路上只有痛苦,于是绝大多数人就放弃了。)
B 适度性
孩子的一分努力,你若能够给他一分的奖励,孩子两分的努力,你若能够给他两分的奖励,那么,孩子便会做出三分的努力,因为他想得到三分的奖励。
可是父母不是测量专家,很难衡量孩子的努力程度,自然就会造成这样一种情况:孩子努力一分,得到了三分的奖励,而下次努力三分,却没有得到任何奖励或者只得到一分的奖励,于是,你认为孩子还会继续更加努力吗?
他不会努力了,他只会跟你抱怨或者哭闹。一旦奖励的适度性遭到破坏,奖励的积极作用就会消失,相反,还会有负面作用:事实让他不再相信努力会换来“甜果子”,也许他更相信哭闹才会换来“甜果子”。
3、游戏
之前写过的一篇《游戏动力和现实动力》(点此阅读)也仔细分析过。
在纵观目前的不论是学校还是校外的教学,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这是很多老师喜欢做的事情。
比如我接过咨询的很多家长,很多都有过去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英语,或者是变相的由外教带孩子们做游戏,孩子很有兴趣,父母很高兴,觉得孩子总算是对学习有兴趣了。
事实是,父母被表面的现象所欺骗了:孩子感兴趣的不是英语本身,而是游戏本身或者是那一个长相口音差异很大的外国人——对游戏本身的兴趣,只会让孩子的兴趣离英语越来越远。
另外,无论怎样变着花样地玩游戏,孩子总会对游戏渐渐失去兴趣,当回归到“枯燥的”英语时,比如学校里到四五年级死记硬背要求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孩子会因为“之前游戏的好玩”而对英语加倍感到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很多从玩游戏开始学英语的孩子,会变得十分讨厌英语的原因。
父母劝孩子好好学习的建议
1.重新定义“学习”及“爱学习”
重新认识“学习”到底是什么。学习是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学习是付出了努力却不一定能得到回报的过程,学习是寄托了大量情感和期待,却不知道结果是什么的过程。既然学习是这样一件事,那谁又能真的爱学习呢?
我们眼中爱学习的学生,就真的喜欢学习么?
笔者作为有数年一线教学经验的老师,深入接触过很多所谓学霸,可以非常负责任的告诉各位家长,没有一个学霸是真的喜欢学习的。
他们只是形成了一种看起来“爱学习”的行为方式。
简单来说,只是他们很用功,很能吃苦,也很有方法而已。如果非说他们“爱学习”,那也仅仅意味着,他们爱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学习的回报,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愿意等待更久。
2. 改变期待
既然学习是这样一个既漫长又痛苦的过程,那么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对学习的期待就不应该是爱上学习,就像喜欢玩耍一样喜欢学习。因为这个期待本身不合理,它不符合人性。
那么对于学习,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期待才算合理呢?
不想学习是合理的、不想做作业是合理的、不想去补课是合理的、不想考试是合理的、不想拿自己的成绩跟别人比较是合理的。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如果我们把“学习”换成“工作”,家长们就明白笔者的意思了。
不想工作是合理的,因为工作辛苦;不想回家还要加班是合理的,因为我想要有自己的私人时间;不想出差是合理的;不想被绩效考评是合理的;不想拿自己的业绩跟别人比是合理的。
改变期待,不是不对学习做出要求,而是真正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艰难前行的孩子。理解他们的苦闷,理解他们的诉求,理解他们所有正当和看似不正当的愿望。因为,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既然自己都不愿意加班,不愿意无休止的工作,那为什么非要求孩子不停的上补习班,去每天把作业写到12点?
改变期待,不是不对学习做出要求,而是做出合理的要求。
因为我们要的,是成绩的进步,而不是学生爱上他根本不爱的学习。
3.改变问题
看到这里,问题就不应该再是“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而是“应该如何促进孩子的学习”。而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所创建的君度英杰已经实实在在地帮助在学习中挣扎的学生和感到无力的家长。
在笔者毫无保留的教给家长如何促进孩子的学习前,我们要先谈谈大家共同的困惑:
父母教育孩子学习的误区
1、直接教给孩子经验
你不希望孩子笨手笨脚的把事情搞砸,于是直接教给孩子经验:
就拿涂色来说,我们可能会怕孩子涂出界限,于是告诉ta先涂边,然后涂里面的,同一方向涂,按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什么物品该涂什么颜色……但这样做,孩子只是被迫接受大人的经验,你不妨就在旁边静静的看着ta涂,忍着不去“纠正”,对孩子来说,涂色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儿,给点儿空间让ta自由发挥吧!
孩子需要试错,需要在童年有不受束缚的自己的经验,而不是直接得到某个看起来“正确”的结果。
2、直接告诉孩子答案
孩子有作业题不会了,过来问爸爸妈妈,有些家长直接就说出了答案,还有的好一些,告诉完之后会给出理由和解释,一步步地教给孩子,但这些都不是好的做法。最好的做法是问孩子“不要怕做错,告诉妈妈你觉得答案是什么?”“那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呢?”用这样的方式引导。
别太过心急的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孩子需要自己解决问题。先了解ta的观察到的事物和心里的想法,再一步步引导,效果会更好。
3、否认孩子的想象
我们好像习惯了否认孩子的创意:“这孩子真调皮,天天捣乱,你这样不对的哦!”“你不该这么想,妈妈来告诉你……”
孩子的想象力其实是最珍贵的礼物,平时多和孩子玩儿角色扮演、模拟场景等游戏对于孩子来说益处多多,在游戏中,多引导孩子“你观察到了什么?”“你现在有什么想法?”“那下一步我们来做什么?”。
多和孩子做一些训练发散性思维的亲子小互动可以让ta更聪明和灵活,比如,你可以问孩子:“你手里的这支笔,除了能写字,还能用来干什么?”“你很想到天上去,但不会飞,你还有什么其他方法?”
这些问题看似荒诞,但既能让孩子觉得新奇、有趣,从而参与度高,又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意,这些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当孩子说出让你大吃一惊的答案时,不要直接否认孩子的想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