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在生活中实践中发展,以服务生活为目的,这是新课标的宗旨和特点。课堂如何做到生活化呢?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关于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供你参考。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但目前一线教师仅仅停留于激趣设疑的肤浅层面,对新课程提倡的生活化教学的理解和实践还不够。为此,教师应发掘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的策略,包括目标生活化、知识生活化、情境生活化、过程生活化、交往生活化、过程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从而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所以,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新课程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就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和生活需求等,给学生提供生活化、时代化的课程资源,实施富有生活情趣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目标生活化
罗素说:“教育活动就是要教会学生过美好的生活。”教学目标生活化强调培养人的生活品质,完善人的生活状态,提升人的生存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使学生过上美好生活。这需要全体教师立足于培养学生现实和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素质,坚守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向未来生活而又回归生活”,使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形成科学的、正面的、积极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需求,快乐成长,走向美好未来。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多元文化理解力,以树立各民族共同发展和谐相处的意识,在哲学部分教学中加强辩证思维的培养克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看待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以避免无端恐慌等等。所以,教师要认真领会并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地去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把知识给学生讲清就了事。
二、知识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所以,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意挖掘教材中与生活联系的内容,善于把“静态”的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衔接,着意架设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才能使知识变得生动、鲜活。
部分教师有认识误区,认为新教材已充分体现知识生活化,只需照本宣科就可以了。这种“唯上唯书”的思想导致很多教师缺少创新精神和主动意识,意识不到教材仅仅是一个范例和媒介,展示的是一种静态的和普适性的知识,必须进行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补充和整合。
例如,学习英语离不开社会生活情境,对于城市学生,我们可能选择购物、逛公园、开车等,而对农村学生就不这样选择。又如,过去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教学生浏览和建立网页技术、资源搜索、下载方法等,那么现在就必须教会学生“微博”技术,同时引导学生不要成为“微博控”。所以,将生活引入教学,赋予教材以广阔的现实背景,及时将社会信息
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丰富和补充现有教材以及课堂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被引发出来,从而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统一。
三、情境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对儿童来说,经验比知识更有生命价值,经验总是先于知识、先于价值判断、先于分析思辩,却能促进知识的生成和教育的养成。基于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情景教学法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情境生活化关键是真实生活情境的模拟,如提供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DV技术展示、新闻视频、图片展示、角色扮演等等。这样,课堂由“死”的课堂转变成为“活”的课堂,由“静”的课堂转变成为“动”的课堂,由“教”的课堂转变成为“学”的课堂。当然,情境创设要注意自然而然,不要为了“贴标签”而“情境”,不要为了活跃氛围而“情境”,不要生搬硬套,不要延误教学时间,不要破坏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和整体性。
四、过程生活化
课堂教学过程生活化就要求课堂成为学生探求未知,获取真知的模拟场所和实践场所,即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质疑释疑,从而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社会适应力和自我发展力。
传统教学过程以传授间接知识经验为主,以灌输讲授为主,无形中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而新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求和主体建构,避免“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还处于知识的权威地位,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需要把主动权和时间交给学生,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过程就由传统的师生授受的传输教学向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转变,于是教师注重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作业生活化
作业要有效地为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服务,也应该关注生产和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业生活化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豹尾,最考验教师的教育理念,也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一环。这要求我们的作业要突破传统作业模式,即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和强化,多一些开放式、实践性、生活化的作业。如学习化学电池后让学生研究生活中的各类电池,如地理作业布置为调查研究成都地铁的线路设计,学了戏剧单元后要求学生观看一场川戏并写评论等等。这样,以“作业生活化”落实“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的作业,摆脱学科作业的形式主义、机械繁琐、方式单一的状态,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和谐的发展,提升学生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