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枣核课堂实录(2)
课文枣核课堂实录
课文枣核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三、用智美读“枣核”,品析语言
师:同学们,这篇叙事散文不仅以巧妙的构思取胜,它令读者赞不绝口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看似平淡的语言却饱含海外华人的恋国情浓那么,“我的旧时同窗”浓郁的思乡之情是怎样在她的一言一行之中细细呈现出来的?(停顿)比如第一段中的这句话:“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一个 “再三托付”写出“旧时同窗”索要枣核时郑重其事的态度,写出她渴望得到枣核的迫切心情,表达她渴望借助枣核排遣乡愁的美好愿望
师:请自由美读课文,在值得品味的好词下加小圆点、好句下画波浪线,然后选择你个人最受触动的一处进行简要旁批首先让我听到同学们个性的美读之音在教室响起
(学生放声自由美读,圈点批注教师巡视进行个人点拨学生举手发言)
生1:当读到“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时,我感受到在“美籍华人”的眼中、心中,这几粒枣核的地位很重、很重,也说明故乡在她心中的地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
师:你的选句很经典,但能否把用语之妙再说的具体点呢?
生1:“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用了比喻,“珍珠玛瑙”本来就是贵重之物,说比它们还贵重,可见枣核的地位无可替代
师:不错,这个句子你从修辞美的角度赏析的比较到位在你的选句中还有值得品析的妙词吗?
生(七嘴八舌):“托”字
师:谁来帮助1同学赏析一下这个“托”字?
生2(举手发言):一个“托”字描绘出“美籍华人”小心翼翼地对待这几粒生枣核,视枣核为珍宝,因为在“我”看来不起眼的枣核在她心中是故乡的代表
师:品的细作者为什么不用“拿”“抓”“捏”“攥”,而单选一个“托”字呢?因为枣核是生命,是承载“美籍华人”爱国爱乡之情的生命,这生命无价“托”细节传情
生3:“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表面看,“美籍华人”的做法有点不合情理,她应该先款待“我”再询问可她由于心里过于思念故乡,所以顾不得礼节,见到同窗好友就急切地想得到好友的回答
师:王维诗云:“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面对来自故乡的友人,倾诉思乡的衷肠,合情合理
生4:“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她”为什么栽“垂杨柳”呢?因为我国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栽杨柳是思念、依恋故乡的表现
师:依依杨柳、柄柄睡莲,哪一样不是故乡之景、不蕴思乡之情呢?叙事言情
生5:“我想厂甸……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四个“想”让“美籍华人”在说出要枣核的秘密的同时,倾尽思乡的苦水
师:请同学们齐声美读这四个“想”,也想一想5同学说的在理不在理
(学生齐读,点头)
师:这四个“想”说来是京腔京韵,品来是催人泪下,独白抒情,
生6: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本段“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这句话看似很矛盾,应该怎样理解?
生7:物质再富有,也不能化解思乡的痛苦
师:言简意赅
生8:我也有个问题,第5、6段用不少的笔墨写“美籍华人”居所环境的幽美和家庭的美满,是不是有点跑题?
师:同学们如何看待?四人合作小组开始探究,从对主题是否有用、从构思是否妥贴的角度去思考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研究,选出代表发言)
生9:这样写是用“美籍华人”生活的美满与她思乡的痛苦形成对比,衬托她思乡的痛苦很强烈,是生活的幸福所无法替代的
师:异国再好,不是心灵的归宿物质再丰,不能阻挡故乡的云朵缺的就是故乡土、故乡水、故乡人、故乡情所特有的温暖怎么办?现代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说的好:“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追求和创造;二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你可以品味和体验”“美籍华人”的乡愁是苦的,但她本人是善于苦中寻乐的她不嫌路远、亲自选石头、论斤购买、亲手建“北海”就是为了释放乡愁之苦,享受来自故乡的温暖这是对比显情
生10:也有加深悬念的作用第四自然段是“问枣核”,如果接着就揭开“枣核”的秘密,就显得太直白了,文章少了波澜
师:这叫宕开一笔,吊足胃口悬念迭起,情节生动还有吗?
生11:先写她家庭美满但思乡心切,再写她要种枣树就合乎逻辑了否则,种枣树寄托思乡之情,显得太突然、太牢强
师:见解独到这样写也是为解开谜团而层层铺垫、蓄势两个问题已经得到很好的解答请问,有没有哪位同学赏析的词句来自第10段?
生12:我们组赏析的是“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美籍华人”和她的老伴坐在自家的“北海”公园中,轻风送来睡莲清香,他们俩就似乎回到了真正的、美丽的北海公园惟有无限热爱祖国、无比思念故土的人才会有如此美好的体验
师:想像展情虽简笔勾勒,却诗情画意让人不觉就到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中神驰故乡,忘我陶醉,“美籍华人”的思乡恋国之情在此达到了高潮我建议同学们放学回家后,在网上下载一下北京北海公园的图片,然后想像他们“北海泛舟”的情景,写一段150字左右的短文,好吗?
四、用情齐读“枣核”,深悟主题
师:在弄懂了“枣核”的奥秘之后,“我”对于“旧时同窗”索种枣核的行为给予了怎样的评价?
(多媒体展示:在得知“旧时同窗”索要“枣核”的真相后,面对她的“枣核情结”,作者给予她怎样的评价?请在相关段落前画“☆”号,并尝试着去品味其中的深刻内涵)
(学生均迅速在第11段前进行标注)
[板书:议枣核]
师:男女生分组赛读第11段,要读的深沉而热烈,读出由衷赞叹之感女生先读
……
师:有请男生1同学和女生2同学分别点评对方组的朗读,好不好?
生1:女生读的很流畅整齐,而且比较热烈
生2:男同学读的很有力,深沉上比女同学读的好
师:看来男女同学在朗读上合作是很有必要的对于这段话的理解,同学们有什么困难没有?
生3:“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句话是在赞美中国人热爱自己的故乡,但是不是写太夸张了?难道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个民族比中国人更爱故乡的?显得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味道
(学生自由争鸣,有人认为夸张,有人认为不夸张,但不能就理由进行阐述)
师:我们先看分号之前的句子:“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这句话的实质是什么?让我们回忆一位在初一语文课本中认识的人吧他也是美籍华人,是世界顶级建筑设计大师,享誉全球他是谁?
生(集体回答):贝聿铭
师:他最令你欣赏敬佩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大部分回答):“我的根在中国”
师:是呀,也许因诸多原因,有些中国人的国籍被更改了,但他们的体内始终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热爱中华民族的心不可能改变
(学生有所悟、点头)
师:再看分号后面的话:“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表面看似夸张,但如果我们打开华夏五千年文明,去追溯思乡之情留下的足迹,就会叹服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思乡之情首先《读经·小雅》中就有这样的思乡之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接着屈原在《哀郢》中一字一泪:“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这种“狐死首丘、叶落归根”的乡土情结,几千年来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可谓是根深蒂固,不可也不能动摇的
课文枣核课堂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