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高中物理弹力教学教案设计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教案是教师对新一课时讲授的整体设计,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为此,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高中物理弹力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物理弹力教学教案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弹力》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重点: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② 难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的注意事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知道弹性和塑性的不同性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解决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会从实验现象中分析简单的科学规律。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通过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二.说学情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节主要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小组汇报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2、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_ 首先, 我直接出示手中的皮球和橡皮泥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当老师同时用力捏两个物体时,你会看到哪些现象,这些想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哪?然后老师松开手再看现象又说明了他们又有哪些不同之处那?从而引出弹性和塑性的概念,因为弹性和塑性的例子在生活中都有很多,然后让学生男女生分组来抢答弹性和塑性的事例。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通过举例发现为什么弹性的例子多,因为有弹性的物体能产生弹力。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弹力》。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提起弹力生活事例又有哪些?让生来回答,教师还要补充生活中的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在众多例子中弹簧也很常见,可出示弹簧让学生动手拉弹簧感受一下弹力,并猜想一下影响弹簧弹力大小的因素能有哪些哪?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猜想, 生的小组合作 。由小组汇报猜想,教师可板书猜想,而后由学生手中的弹簧 钩码 及刻度尺等器材来进行实验的设计及分析。此环节教师应强调组内成员的分工合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及设计实验及归纳总结等的能了。最后由组内的汇报得出结论,弹簧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从数据中得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及赞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得出结论后,观察板书测力计的此项特点他在生活中能有哪些应用那?如果加上外壳,在外壳上表上刻度是不是就能变成一种测量力的仪器那就是—弹簧测力计。由学生自己观察桌面上不同的弹簧测力计了解其构造、量程及分度值。最后让学生分组使用弹簧测力计去测量身边的物品,并注意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最后由组内成员汇报。如(使用前注意量程的选择和分度值,指针应指到0刻度的位置,使用前来回拉动几下以免弹簧被卡住,拉动方向应与轴线方向一致,视线应与刻度线垂直等)不全面的其他组进行补充,最后由教师全面补充。整个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应敢于放开手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了,创设问题,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

  最后出示其他类型的测力计,让学生了解到测力计的种类繁多,但都是测量力的仪器,有时间的话让学生使用握力计比试一下力气的大小,如男生的力气比女生的大哦,那在以后的劳动中男生要多多干活帮助女同学,不要欺负女生。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烘托一下课堂的气氛。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最后以学生汇报有哪些收获来小结本节的的内容,使课堂始终保持轻松、和谐的氛围,以“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来结束这节课。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求知状态。

  第四环节:当堂检测,巩固升华。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因此我采用了多层次的练习题,以便于学生能及时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中。

  五、板书设计

  高一必修一物理弹力教案

  一. 【教材分析】

  《弹力》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内容。弹力是学生在学习了力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的另一种性质的力,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弹力的学习至关重要,它是学习摩擦力的基础更是力学部分的基础, 无论是从知识本身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知识外延来看,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通过实例,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认识到弹力存在;在实验探究力与形变的关系之后,又回到了弹力应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弹力对生活的影响。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①掌握形变与弹力的定义,弹力大小和形变大小的关系。

  ②能判断一些简单的弹力的方向。

  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变和弹力的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实验,学会从实验现象中分析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目标 :通过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2、教学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大小及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 弹力方向的判断

  重点的突破要充分利用教材和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难点的突破利用多媒体演示多个物体的形变,看形变恢复的方向,使与之接触物体的运动方向确定弹力的方向。同时画出几种常见情形下的弹力的方向加以巩固。

  3、学情分析

  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但思想上、心理上还不太成熟,思维的敏捷度还不够高,并且大部分停留在初中的形象思维。对于本节的形变和弹力来说,学生已学习力的基本概念、并且在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关于弹力的生活实例,如弓箭、气球、跳板等等,为学习弹力打下了基础。也就是说他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但是不知道是如何产生的,这就需要引导他们一步步的深入,挖掘出问题的本质。

  4、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学法: 学生在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弹簧或橡皮筋 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设计问题,情景引入

  首先,我通过一个小车弹簧实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产生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小车和弹簧之间存在着一个力,然后设疑:这个力是什么力,是怎么产生的?既开阔学生思路,又启发学生思维,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了新课。

  (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引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形变:

  通过直接提出的方式,提出形变的定义,让学生形成形变物体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举例说明,学生再举例。让学生归纳形变的种类,并介绍什么是弹性形变,以及弹性限度,使学生获得直观认识。

  提出问题: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吗?

  接着给学生介绍微小形变的基本概念并视频演示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瓶子形变和桌面的形变。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将微小的形变放大。让学生明白:所有的物体都有形变,有的形变我们不能直接看出,要仪器才可以显示。

  (设计意图:通过微小形变的演示,让学生了解物理实验中的放大法,培养学生科学的素养,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

  2、弹力概念:

  在学生对形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结合刚才的实验,分析两个实例,一是:弹簧拉车,二是:受压直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发生形变的弹簧能给物体以力的作用,发掘出这个力就是弹力,从而得出弹力的定义。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先引导学生阅读弹力定义,从定义中找出弹力产生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再举出几个具体实例,向学生们展示桌面上的书和吊于电线下的灯这两个模型让学生分析,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绳的拉力也是弹力。

  3、弹力的方向

  常见的弹力:支持力,压力,拉力

  实例分析:书本放在桌面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支持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它发生怎样的形变?

  (2)支持力是怎么产生的?方向与形变方向的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

  (3) 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它发生的形变?

  (4) 压力是怎么产生的?方向如何?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学生讨论:

  (1)拉力是一种什么力?

  (2)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怎么产生的?

  (3)拉力方向向哪?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得到弹力方向的方法,尝试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几个实例,分析并画出弹力的方向,进一步提问:怎样分析判定弹力的个数?做到不多画一个弹力,也不少画一个弹力?因为弹力是接触力,根据前面的经验学生可很快得到结论:可以绕研究对象一圈,看看它与哪几个物体相接触。

  4.弹力有无的判断

  方法:拆除法 假设法

  趁热打铁再做练习,加以巩固。

  5、弹力大小的探究

  演示实验: 同一弹簧悬挂不同质量的重物.

  观察猜想:

  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同学们猜想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形变量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1.如何确定弹簧的拉力的大小?

  2.弹簧的伸长量如何来测,需要记录什么?

  3.设计出你的实验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兴趣。)

  学生小组展示,教师点评,得出结论:胡克定律F=kx

  进一步说明: 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 国际单位是N/m

  强调: x 是指弹簧的伸长量.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过程

  (设计意图:规范学生实验步骤,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第三个环节——课时小结,巩固练习

  为了让学生们能对这节课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指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重难点知识进行了复习小结,使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升华,课外让学生自己对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的应用展开调查,研究这些力的大小和方向,做到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通过课时小结,检验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识,通过巩固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对弹力大小和方向的认识,以便检验课堂的效果。)

  板书设计:

  一.形变

  1.概念: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

  2. 弹性形变:撤去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3. 弹性限度

  二.弹力: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他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称为弹力

  1. 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弹性形变

  2. 弹力的方向:压力、支持力方向

  3. 弹力的大小:胡克定律F=kx

  k :弹簧的劲度系数 国际单位是N/m

  x : 弹簧的伸长量.

  五.【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生活实际内容引入,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设计合理的探究内容,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弹力教学教案设计


(一)教材的特点分析

  弹力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继学习重力之后的第二大性质力。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所以容量比较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⑷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⑵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 (大约2分钟)

  教师演示:①弹簧的压缩形变;②弹簧的拉伸形变③视频播放:竹竿形变得出形变的概念。

  设问:摩天大楼在风的吹拂下会不会摆动,发生形变吗? 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为什么光点会往下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 (二)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压缩都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被压缩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 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三)探索弹力 演示实验:(播放视频) 1.弹力的概念。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 ⑴压力;⑵支持力;⑶绳子的弹力

  让学生知道桌面受到的压力是由于拳头形变产生的,拳头受到的支持力是由于桌面形变产生的。

  接着引导学生探索绳子弹力的产生及其方向的确定。 ●判断如图所示,相互接触的A、B两小球间是否有相互作用的弹力。 采用“假设法”分析,让学生知道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弹力。 3.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

  (五)弹力的应用(图片,视频播放:射箭) (大约30分钟)

  (六)反馈练习:(大约8分钟) (七)课堂小结:(大约4分钟) (八)作业 六、板书设计 (略)

猜你喜欢:

1.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2.高一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怎么设计

3.高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4.高一物理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5.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

380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