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及分析有哪些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作为物理教师,有压力是一定的,想要教育好学生学习物理,需要不断的研究探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及分析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及分析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今年参加了一师一优课活动。我执教的是《物体的浮与沉》。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物体的浮与沉》这一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阿基米德定律》的巩固和发展,同时浮沉条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学好这一节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浮力概念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节主要突处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利用浮沉条件进行简单的生活应用及解释。

  在新课前,通过反转课堂的方式,学生观看微视频,学习漂浮和悬浮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完成前测。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出物体漂浮或悬浮时,浮力=重力。

  在引入新课时,我让学生猜一猜常见的许多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是浮是沉,大多数学生都能猜对,但鸡蛋能悬浮在(盐)水中,学生觉得很神奇。最后一个我把锡箔纸做的小船放在水面漂浮,团成一团却沉入水中,通过这样一个现象引入新课,使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新课,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学习新课时我让学生用自带的小瓶做一做下列实验:

  (1)把盖上盖的空小瓶浸没于水中,再松手。小瓶上浮至漂浮在水面上。

  (2)把装满水并盖上盖子的小瓶,浸没于水中,再松手。小瓶下沉。

  (3)在小瓶内装入恰当质量的水,并盖上盖子,浸没于水中,再松手。瓶既不上浮,也不下沉,悬浮在水中。

  做第3步实验时若通过改变小瓶的质量很难实现悬浮,小瓶不是轻了就是重了,好多学生做到此时都去努力尝试,但是成功的不多。

  完成实验后,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让学生议一议 :物体的浮沉条件,得出结论,在课堂上共同总结,用科学的语言说一说物体的浮沉条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学以致用,让刚才下沉的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说出做法和理由。然后利用智慧教室落实一个练习题,及时落实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夯实知识。同时引出轮船的原理,反扣引入新课时铁块下沉,而钢铁做的轮船却不下沉的原因。让学生充分展示 自己的观点、方法,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 火花。

  本节课遵循着物理来自生活,最终还是应用生活。对于物体浮沉的条件,本节课进行简 单的知识应用。在授课时我整合了课本的知识内容。利用微视频,让学生学习潜水艇的浮沉原理,说出自己的收获,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讲解热气球和孔明灯,锻炼学生利用网络等资源为学生学习活动服务,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以新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参与体验,交流合作的学习新理 念,落实了三维目标,坚持了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文化育人贯穿始终、探究体验贯穿始 终、展示交流贯穿始终、习惯养成贯穿始终,完成了创设情景、自主学习、合作共建、 知能应用、诊断评价五个环节,基本达成了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

  本课在探究教学上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设计的,但探究课比较忌讳重形式而轻实效。如果在探究结论得出后再加上一道习题,加以巩固,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对电流=电压/电阻的理解加以说明和强调,那么整个探究显得更有实效性。毕竟,物体的浮沉条件理解和应用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在这个知识的理解上出错。

  本课从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把握上做的很好,这也花了教师大量心血和时间。从实验的引导到实验器材的准备,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如何上好一堂探究课,关键是创设好的情境,引导猜想和实验前的设计引导,做好这些,才能上一堂好的物理课。

  初中物理常用教学方法

  1科学推理法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结论的得出,在实验中对多种结论进行分析整理并得出最后结论时,都要用到这一方法。

  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在所有的科学实验和原理的得出中,我们几乎都用到了这种方法。

  2比较法(对比法)

  当你想寻找两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就需要用到比较法,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进行比较,我们主要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 ;电动机和热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利用比较法不仅加深了对它们的理解和区别,使同学们很快地记住它们,还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3分类法

  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导体和绝缘体。

  4观察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如长度、时间、温度、质量、密度、力、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实验中,

  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实验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观察法。

  5比值定义法

  如密度、压强、功率、电流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

  6多因式乘积法

  如电功、电热、热量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

  7逆向思维法

  如由电生磁想到磁生电

  初中物理教学原则

  (一)择优性原则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点,亦有它的不足之处。教学实践表明,不同的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不相同的。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初中“物体的沉浮条件”一节课的教学方法,可以有下列三种:

  1.讲授法

  因为这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二力平衡条件”知识密切相关,是属于派生性的知识,可以运用讲授法。通过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沉浮条件。

  2.观察法

  教师通过下列几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步步深入,从而得出物体的沉浮条件。

  ①把铁块、木块放入玻璃缸的水中,铁块沉入水底,而木块浮在水面。

  ②把一枚大头针和木块(大头针的重量小于木块)放入玻璃缸的水中,大头针仍然沉入水底,木块浮在水面。

  ③把一个小铁盒竖着放入水中,则沉入水底,而平放时却浮于水面。

  3.实验法

  把上述三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分析实验所提供的物理情景,从而认识物体的沉浮条件。

  这三种教学方法,各有优点,可根据学校实验设备条件和学生的基础水平,以及教师本身的擅长加以选择。

  (二)综合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也不能只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博采众法之长,加以综合运用。一般来说,一节课应以一至二种教学方法为主,辅之以其它的方法,发挥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扬长补短、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如“物体的沉浮条件”这节课的教学,往往是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观察法,或者以观察法为主,辅以讨论法和讲授法,或者以实验法为主,用讲授法加以配合,边讲边实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1.成功的教学案例

2.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有哪些

3.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方法有哪些

4.初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5.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反思

3734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