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教学方法 > 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教案有哪些

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教案有哪些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教案有哪些

  物理总是显得那么严肃让人不敢接近,为了让同学们更容易接触物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教案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教案一

  (-)教学目的

  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

  (二)教具

  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一节,剖面干电池1个,蓄电池一个,磁性黑板一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球带什么电?金属箔片带什么电?

  提问2:验电器是通过什么方法带上电的?

  2.引入新课

  演示本节的实验。

  这个实验表明在金属棒中发生了电荷的移动。

  3.进行新课。

  (l)电流的概念: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水在水管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水管中就有了水流。电荷在电路中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电路中就有了电流。

  在刚才的实验里,金属棒中的电荷是怎样移动的?是从A到B,还是从B到A?

  重做实验,继续观察验电器A、B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可看到B的金属箔片张开到一定角度就不再增大了,A的金属箔片的张角也不再减小。实验表明电荷不再通过金属棒往验电器B上移动了,金属棒中不再有电流了。“这种瞬间电流在实际当中没有多大用处。

  (2)维持持续电流的条件

  演示实验:挂上磁性黑板,把背后粘有小磁元的电池、灯座、开关依次贴在磁性黑板上。打开开关,用导线将上述元件连接好。合上开关,小灯泡持续发光;打开开关,小灯泡熄灭。将干电池取走,合上开关,小灯泡也不发光。

  引导同学思考:小灯泡持续发光,表示有持续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你能否通过上述实验找到维持小灯泡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①有电池。

  ②合上开关。

  (3)电源

  能够持续提供电流的装置叫电源。大量用电器的电源,是发电厂里的发电机;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日常生活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电源,是干电池和蓄电池;干电池、蓄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干电池、蓄电池上有正极和负极,干电池的正极是碳棒,从外表看,即为带铜帽的一端;负极是锌筒(展示干电池剖面实物)。蓄电池的正、负极通常用“十”“一”号标在电池的上部。

  演示实验:用蓄电池(其中一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接电路,合上开关,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

  启发:你在日常生活中都在哪些情况下使用过干电池?在哪些地方见过使用蓄电池?

  (4)电流的方向

  电荷有两种,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走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有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

  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这个规定是在19世纪初,在物理学家刚刚开始研究电流时,并不清楚在不同的情况下究竟什么电荷在移动时做出的,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这样的规定并不影响研究电流的有关问题,并且在酸、碱、盐的溶液中就有正电荷的定向移动,因此这个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按照这个规定,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思考判断〉:在课本图4�5的实验中,电流的方向是从A流向B还是从B流向A?在课本图4�6的实验中的电流方向又如何?

  〈讨论与练习〉

  如图1所示:已知验电器A带正电,B不带电。拿一根带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B两个验电器连接起来。这时B带什么电?在连接的瞬间,金属棒中做定向移动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电流方向是从哪到哪?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电流这个概念,电流是电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我们要从电流的形成、电流方向的规定、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等几方面加深对电流的认识。

  5.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教材并完成本节练习。

  2.小实验:自制一个水果电池。

  找一根5厘米长的铜片或粗铜丝,再从废干电池上剪下一条2毫米宽的锌皮,刮净,把铜片和锌皮插入苹果或番茄、柠檬等水果里,就做成了一个水果电池。取两根导线,把它们的一端分别接在水果电池的两极上,另一端和舌头断续接触,注意两根导线不要碰着。这时舌头上有什么感觉?

  (四)说明

  在演示课本图4�6的实验中采用了磁性黑板,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方便同学们对演示电路的观察。若没有磁性黑板,可用塑料泡沫板代替。在电路元件的背面钉上长螺丝,演示时插入泡沫板即可。

  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教案二

  【设计理念】

  以新课改理念为依据,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过程的新的教学模式,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历程,从中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合作的精神以及创新与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2.使学生初步熟悉如何用电流表测同一只电阻的电流及其两端电压,会用与待测电阻串联的滑动变阻器调节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领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电路连接和有关电路的电学实验操作能力及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导体中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导体中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教具】

  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开关、导线若干、滑动变阻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实验,同学们已经隐约感觉到电流、电压、电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那么这三者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我这里有三个研究它们之间关系的课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哪个课题有研究的必要,为什么?

  1.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2.电压跟电流、电阻的关系;

  3.电阻跟电流、电压的关系。

  说明:通过该情景的创设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科学选择研究课题的能力;三是回顾前面所学知识(①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②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及导体中的电流无关)。

  二、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

  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而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阻碍电流的一种性质,采用谈话──讨论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猜测“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导体中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导体中的电流越小。

  说明:通过此环节,一是让学生明确猜想是经常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之一;二是让学生知道猜想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学事实基础之上的,不是胡乱猜想,是有科学依据的。

  三、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探究方法

  由猜想知道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有关,那么如何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呢?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①前面学过的哪些实验课题与该实验课题类似?举例说明

  ②你所列举的实验中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什么?

  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分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二是由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实验,讨论得出研究该实验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2.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在此让学生明确“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应保持电阻不变”的思想,那么,设计实验电路的时候应考虑:①怎样测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定值电阻中的电流i呢?②怎样保持导体的电阻r不变呢?③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呢?

  (1)学生分别独立设计电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讨论,拟定一个达成共识的设计方案。

  说明:这样做既充分发挥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又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扬团结合作精神,共同克服困难,探索解决办法。

  (2)小组代表发言,展示设计方案。

  说明:通过小组的发言,交流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操作,采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师生共同讨论,对各组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估,教师点拨、整合思维,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以确定出实验的最佳方案。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课本上的电路图。

  利用串联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i。

  3.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在此让学生明确“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应保持电压不变”的思想。那么实验探究时应考虑:①怎样改变导体电阻r的大小?②怎样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呢?

  让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当定值电阻的大小发生变化时,可通过滑动变阻器来控制其两端的电压u保持不变。

  四、学生分组实验与收集数据

  (1)教师可演示电路的连接或板画电路的连接,补充说明实验的注意事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并且明确观察目标,知道在哪一个研究对象上收集信息,明确收集信息的内容。

  (2)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实验,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1.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录所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一中:

  表一:

  r=10ω

  电压u(v)

  电流i(a)

  2.更换定值电阻,利用滑动变阻器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记录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二中:

  五、分析与论证

  实验数据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不等于实验结论;实验结论是在数据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教师选择两组实验数据展示在黑板上,以供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进行因果推理,认识因果推理关系,在控制物理条件下,关注物理条件改变与物理现象变化之间的联系,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简单的因果关系能力。

  1.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问题,逐层概括:

  (1)电流与电压两个物理量,是谁随谁变化?

  (2)分析表一,可得出什么结论?

  (3)怎样分析得出上述的结论?

  (4)我们这个结论前提是保持哪个物理量不变?

  (5)有人说,这个结论可叙述为“在电阻不变时,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对吗?

  说明:设计这五个问题的目的一是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二是回扣课前提出的研究课题,前后对应。

  2.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在分析表一的基础上,学生可独立完成分析表二,归纳出此规律。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问题,逐层概括:

  (1)电流与电阻两个物理量,是谁随谁变化?

  (2)分析表二,可得出什么结论?

  (3)怎样分析得出上述的结论?

  (4)我们这个结论前提是保持哪个物理量不变?

  (5)有人说,这个结论可叙述为“在电压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对吗?

  六、评估

  探究假设是探究结果的预期,探究结果是探究假设的验证。关注它们的差异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前奏,是创造思维的表现。

  回顾在本节课中,学生小组反馈的实验数据,是否严格符合我们总结的规律?不符合的原因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处理此问题能使此影响降为最小?

  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点拨,使之明确:实验用学生电压表和学生电流表测量存在误差;而且导线的电阻不可忽视;另外在探究过程中,保持不变的物理量是否在操作中真正做到保持不变呢?但是从实验数据整体上来说可以得出实验结果。

  评估是对探究反思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教师必要的点拨下,形成对评估的正确认识,并使学生从这些具体的评估活动中获得体验,合作的精神得到加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七、交流与合作

  1.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2.从本节课探究过程中,你还有哪些收获?

  3.除本节的探究电路图以外,你能否再设计一个电路图来研究今天的问题。

  4.写出本节的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教案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阻.

  2.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能力目标

  1.能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2.能进行电阻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3.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4.初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

  5.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提出一个学生能常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金属都可以导电,而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选材却不同.

  本节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实验引入导体虽然可以导电,但同时对电流有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然后通过“控制变量法”把影响电阻的因素一一导出.

  教法建议

  本节宜采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本节的所有结论都是由实验推导而来,应该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领悟“控制变量”的物理研究方法,演示验证分组实验,学生信服,培养思维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力.

  导体能够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其两端的电压及其中的电流无关、导体的电阻只有通电的时候才表现出来.

  由于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很多,在实验研究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即每一次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再观察相应的电阻的变化.

  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可用电阻率表示.某种材料制成长 ,横截面积为 的导线在20℃的电阻值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 新课

  给学生布置任务:

  将一只灯泡、一个演示电流表、一节干电池和一个开关连成电路并读电流表示数.再出示电阻定律演示器,按下述要求重作上述实验

  1.用 导线代替小灯泡做一次.

  2.用 导线代替 再做一次.

  组织学生总结分析,提出问题

  教师可引导

  上述两次实验,用的都是一节干电池即电压相同,那么两导线中的电流大小为什么不同?(一位学生到前面连接;其他同学审查连接过程,找出操作上的问题)

  找其他同学到讲台上完成并记录实验数据,总结现象—电流大小不同

  让学生猜想该现象可能由于什么不同造成的.

  学生总结:

  外部条件都相同,肯定是由于导体本身不同造成的.

  教师引导:

  提出电阻概念,指出:原来导体虽能导电,但同时对电流也有阻碍作用,物理学中常用“电阻”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

  学生判断分析后,教师指出,不同导体电阻一般不同.教师简述研究电阻有重要意义.在应用中初步理解电阻含义(这里让学生判断只限于电压相同的例子).

  导体比如金属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实质是由于定向移动的电子跟金属正离子频繁碰撞而成的.

  为了衡量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就要比较电阻大小,要比较电阻大小就要规定电阻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阻单位是“欧姆”( )还有千欧( )、兆欧( ),多大的阻碍作用是 呢?

  如果导体两端电压是 ,通过的电流是 时,这段导体的电阻是 .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欧姆大小.

  学生到课本中找到关于 规定的表述文字并读后再让学生根据单位字头号自己说出三个单位核算关系.再让学生观察 , , 电阻和 滑动变阻器.

  观察和听老师介绍的这些导体电阻都不同,那么导体电阻与什么相关、由什么因素决定呢?启发学生猜想?

  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

  方法指导,介绍控制变量的方法.在学生猜想基础上,根据研究思路分析,用如图所用装置完成下面三组学生实验.

  实验1

  研究导体电阻跟材料关系.根据前面实验数据直接填入记录表.

  说明通过锰铜导线电流大于通过镍铬合金的电流.

  结论

  学生实验并记录

  条件—电压相同

  探究活动

  【课题】

  1.导体电阻的微观机制

  2.不同导体电阻差别的微观机制

  【组织形式】个人和学习小组

  【活动方式】

  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小组讨论总结

猜你喜欢:

1.初二物理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

2.初三物理教学进度表

3.初三物理电路图教学

4.初三物理电压教案

5.九年级物理家庭电路教案

3722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