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教学方法 > 初中数学的教学教案有哪些

初中数学的教学教案有哪些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初中数学的教学教案有哪些

  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用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初中数学的教学教案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数学的教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②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③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分类讨论的观点和能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在的数集的图里. 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 现在,同学们都已经知道除了我们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列举:3,5.7,-7,-9,-10,0,-3, -7.4,5.2…

  议一议 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

  说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

  初中数学的教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

  (2)能正确进行较为复杂的有理数乘方运算。

  2.数学思考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当指数增加时,底数为2的幂的增长速度是很快的。

  3.解决问题

  通过对解决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4.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

  (2)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有理数的乘方”第2课时。在第1课时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方的概念,理解了乘方的意义,会进行简单的乘方运算,本节课是对乘方运算的进一步巩固,同时又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奠定扎实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进行较复杂的有理数乘方运算,同时体会当指数不断增加时,底数为2的幂的增长速度是很快的,初步培养发展学生的数感。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动手实践。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处理数学信息,体现数学探索过程中的乐趣,同时建立初步的数感;另一点是例3的学习。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从交流中获益。重点是正确进行较为复杂的有理数乘方运算;难点是区分(-2)4和-24。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青岛28中是一所普通初中学校,学校教学成绩中等,学生全部来自于城市。学校教学设备先进,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我所任教的初一(5)班共有学生53人,这个班的学生特点是比较活,有几个思维活跃、爱好钻研的同学,在他们的带动下,班里有一定的研究气氛,缺点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较差。根据以上具体情况,我设计了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翻开教科书,“有理数的乘方”第2课时内容不多,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并能正确进行较为复杂的有理数乘方运算,同时体会当指数不断增加时,底数为2的幂的增长速度是很快的。这些内容比较抽象空洞,单凭教师讲解学生很难体会,而且枯燥的练习使学生很容易感到乏味。怎样把这样一节课设计得生动活泼,学生乐于参与又能掌握住重点内容?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课前置疑,激发求知欲

  首先我把书上的折纸内容设计成猜一猜,让学生先凭借以往的经验和知识猜测,一张纸对折20次后有多高?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不加评论,勾起学生的悬念,然后指导学生用实践来验证。通过动手折纸寻找规律,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再利用计算器算出答案是104.8576米。104.8576米到底是多大?学生通过对身边具体事物的比较,感受到把一张纸对折20次后的高度有30多层楼那么高,与电视塔差不多高等等。把104.8576米用具体的事物刻画出来,既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当指数不断增加时,底数为2的幂的增长速度是很快的。

  (二)大胆放手,探索新问题

  教材在这一节课安排了四道例题,这四道题都是学生容易出错的。若是直接讲,学生印象不深,体会不到为什么容易出错。于是我决定大胆放手让学生先做,让学生先发现问题,再来着手解决问题。通过做题,学生中产生了不同的答案,我让学生起来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做错的同学自己发现了错误所在,这时我再适时强调,学生在自己经历了错误过程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些题目,印象格外深刻。

  (三)灵活安排,引发积极性

  教材在最后安排了“读一读”。我把它设计成一个小故事,通过讲故事,再配上栩栩如生的图片,把学生吸引到了数学的王国。通过这个有趣的故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2的幂增长的速度是很快的。在故事的最后,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课后想办法解决,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思维积极活跃,解决问题顺理成章。

  〖教学反思〗

  课堂上我把书上的折纸内容设计成猜一猜,让学生先凭借以往的经验和知识猜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处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动手实践到理论学习之间的过渡衔接不是很流畅,今后教学过程中还应在此多加考虑。

  〖案例点评〗

  本节课是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较为成功的一节课,教师不是仅局限于课本,而是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乐趣中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

  初中数学的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 会初步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4.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5.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以及有理数包括哪些数。难点是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及有理数的分类。关键是要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

  正、负数的引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教材是由学生熟知的两个实例: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的。比0℃高5摄氏度记作5℃,比0 ℃低5摄氏度,记作-5℃;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由这两个实例很自然地,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把加“-”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个中性数,表示度量的“基准”。这样引入正、负数,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还将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把负数理解为小于0的数。教材中,没有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这是有意回避或淡化这个概念。目的是,从正、负数引入一开始就能较深刻的揭示正、负数和零的性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有理数的分类要明确的是: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二、教法建议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在理解算术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就简便多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理解分类的标准、分类的结果,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通过正数、负数都统一于有理数,可以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逐步树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三、正数与负数概念的理解

  1﹒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

  2﹒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为有理数,奇数和偶数的外延也由自然数扩大为整数,整数也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如…-6,-4,-2,0,2,4,6…,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如…-5,-4,-2,1,3,5…

  3﹒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细分有五类: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但研究问题时,通常把有理数分为三类:正数、0、负数,进行讨论。

  4﹒通常把正数和0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0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0称为非负整数;负整数和0统称为非正整数。

  四、有理数的分类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1)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2)整数也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但为了研究方便,本章中分数是指不包括整数的分数。

  3)注意概念中所用“统称”二字,它与说“整数和分数是有理数”的意思不大一样。前者回避了分数是否包括整数的问题,即使把整数包括在分数范围内,说“统称”还是不错,而用后一种说法就欠妥了。

  4)分数和小数的区别:

  分数(既约分数)都可表示成小数,但不是所有的小数都能表示成分数的。

  5)到目前为止,所学过的数(除π外)都是有理数。

猜你喜欢:

1.初中数学教学的大纲有哪些

2.初中数学7年级教案有哪些

3.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有哪些

4.七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5.初中的数学教学教案有哪些

371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