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8课的课文。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促进言语和情感同构共生的机制是什么?主要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言语的实践的方式很多,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体现感悟和运用。感悟是一个整体的感知,是情智交融,是人心与文心的通融,感悟的方式很多,诵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言语和情感的感知活动。运用是言语实践的本质内涵,是学生调用已有经验和语言为新的表达服务,用自己新生的言语去感动自己、影响他人的有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言语和情感的同构共生。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旮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体会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能感受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4.初步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让这样的体会落到实处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课件
学生:查阅毛主席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紧扣“为人民服务”揭题
1. 出示:为人民服务”(行书板书)
2.认识吗?(读)平时在哪看见过?
3.交流
4.知道是谁提出的吗?(毛主席)
5.他的一生都是奉献给了他挚爱的百姓,我们尊敬他,今天让我们要走进花山,走进他的生活小事。出示《毛主席在花山》
6.读题
7.充满崇敬之情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观其概
1.师:同学们昨天晚上肯定预习了这篇课文,我来考考大家
2.检查生字词:
笤帚 碾子 簸箕
山旮旯 夜以继日
沏茶 舀水 一筒 茶叶 炊事员
①你会读吗?
②你们发现了吗?第一组词它们都是——?(农村用的工具)
③理解词语
Ⅰ“山旮旯”(顺势介绍花山)
Ⅱ“夜以继日”
a、读着这个词,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b、师评:是啊!因为他是主席,这就是——?(板书:特殊位置)
c、指生读“夜以继日”(师适当评价激情)
3.读了这篇文章,你读懂了课文的哪些内容?(适当板书:请群众、请喝茶、推碾子)
三、精读,潜心会文领其意
1.师: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主席的音容笑貌,没有听过他铿锵有力的声音,但这篇文章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主席。让我们走进文本,去细细品位主席的一言一行带给我们的感动。
2.预设交流:
师引语:孩子们,老师从你们的脸上发现我们都被感动了,让我们来交流吧
A、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
①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②这怎么行?什么不行?
③谁认为行?理由是什么?
④是啊,他们把主席放在了特殊的位置!
⑤然而主席却认为不行,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上,你也许又有了新的感动?(皱了皱眉、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严肃)穿插感悟读
⑥在香烟拿起又放下的一刹那,主席想到了什么?
⑦交流感悟读
(师评价语:Ⅰ、多么真实的想法。读——
Ⅱ、宁愿舍弃休息,也得让群众吃上饭。读——
Ⅲ、这就是主席,关心群众的好主席。读——
Ⅳ、操劳着国家大事的同时更是将百姓起居放在心头,让我们一起重温主席的话语。齐读——
⑧是啊,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B、“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①谁还找到了其他的句子?
②出示句子
③体会到什么?
④一位关心群众的好主席,一个慈祥的长者。读——
(中间学生若讲到别的句子,老师适当点评)
C、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①为什么这样的句子也能让你感动!警卫员为难的是什么?
②出示:这筒茶叶是南方工作的同志送的,转了好几道手才送到毛主席这里,他一直没舍得喝。(抓住:“转了好几道手”“才”“一直没舍得喝”理解)
③师:可是如今主席却要怎样做?
a、指生回答
b、出示句子:毛主席从桌上拿起一筒茶叶,说:“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c、谈感受
④此时让我们再来聆听主席的这番教导,也许我们更能理解主席的那一席发人深省的话语!(指生读)
⑤交流:
预设:
a、主席认为他们的队伍正是由千千万万的群众组成,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这支雄师。(假若学生说到这点老师顺机导)
Ⅰ、今天的局面是怎样的局面?
Ⅱ、没有百姓,可能会是怎样的局面?让我们回顾历史(出示课件)
在井冈山,如果没有百姓的支持就不可能——?
爬雪山时,如果没有百姓的支持就不可能——?
……
Ⅳ、所以主席认为——?(少不了群众的支持,这样的茶叶算不了什么?)
Ⅲ、是啊,读——(我们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b主席认为:我们的革命为的是让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那么这筒茶叶又有什么舍不得呢?(是啊,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
c、他一直没有把自己放在特殊的位置,他认为他只是——?(普通的百姓、为人民的公仆)
⑥让我们再来看看这茶叶,这还是普通的茶叶吗?它代表着——?
(代表着毛主席对群众的一份爱、一份关心、体贴)
⑦这就是主席,一个关心群众体贴群众的好主席,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语重心长的话。(男生读——)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主席的教诲(女生读)
D、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他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
①一个热爱群众、关心群众的主席让我们感动,文中主席的哪些一言一行还引发了你深深的感动?
②预设:
Ⅰ“从舀了两碗茶水”看出主席一点都没摆架子。(评:是啊!细小的动作)
Ⅱ“从你们俩歇会儿吧”看出主席十分的关心那位母女。(评:简简单单的话语)
Ⅲ“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看出主席平日里也要经常干这活。
(评:深入群众)
③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样的画面,印入你脑海的是什么?(主席慈祥的笑容、亲切的交谈,熟练的动作……)
④让我们把这样的一幕深深地记在心头,读——
⑤孩子们,周围的群众看着推碾子的主席,也许心中有很多的话想说,他们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
⑥交流
⑦是啊,其中的一位老人细细端详后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出示句子,指生读)
这里老师有个小小的疑问了,这位老人他见过主席吗?
四、展读,联系实际话感悟
1.其实不止这位老人整个花山人都不知道他就是毛泽东主席。老师这里有份小小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1948年4月11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央机关到阜平县城南庄,听取了各军区首长做军事情况汇报,并对军区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因敌机轰炸城南庄,5月18日,毛泽东移住花山,在花山,主席只住了9天。这9天主席夜以继日地工作,同时不忘关心花山人民。而周围的群众只知道有个平易近人的首长曾跟他们一起生活了9天。
2.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花山的九天他给人民留下了“平易近人的印象,那么在城南庄呢?
在延安呢?(指生答)
在井冈山呢?
是的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他带给人的是——?
是的,无论是何时,无论是何地,主席都是那么的——?那么的——?
3.仅仅九天,他就在花山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仅仅九天,他就留下了一段千古传诵的故事。让我们深深记住:(毛主席在花山)
五、歌声结尾,回味无穷
正因为他爱百姓,所以他也得到了千千万万百姓的爱。“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六、作业
1.了解主席的一生。
2.搜集主席有关的故事和诗歌。
3.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写一篇写人的小短文。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毛主席在花山》在花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自读课文。整个单元的主题都是关于毛泽东。这篇课文选编的理由有两个:其一、了解毛泽东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情怀。其二、学习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考虑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也非常想真正尝试一次“将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我采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想让他们在学习前几篇课文所学到的抓关键句子,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自我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还是按照以前方法让他们先快速阅读课文(因为文章很长),自己提出文中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读音、字形的字词。而后,再进行第二次的快速阅读,明白“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去叙写了几件事?”。完成了对文章的把握后,我让学生先自行找出你觉得文中最好的细节描写的句子。并且在小组里边交流一下。等到小组汇报的时候,我就让每个小组推选出“最有分享价值”的几句。结果,学生的回答都非常踊跃,找出来的句子也非常的有分享价值。可是这时候出现“中断”:原因是我再问深一层次,谈谈认为所找到的这些句子的分享价值在哪里?突然间学生语塞了,他们无法说到自己喜欢的原因,也不能准确到位地把握妙处所在。这时候,我开始启发,可是效果并不佳。顿时我觉得他们自主学习的效果还是不够的。
为此,我再将问题抛给他们“你觉得要理解好这篇文章,理解好刚才的句子还应该弄明白什么问题?请你提几个有质量的问题出来”。这一步我同样是让学生小组去讨论的。结果有不少的同学提出了些不具什么研讨价值的问题,我就让学生帮助解答了。而最终根据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而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即场打入屏幕上,而且问题与我预设的较接近)。然后,我再让学生小组里边去讨论解决。从这个答疑的结果来看,学生领悟得虽达到一些层次,可是没有到预设的程度。而这时,下课铃响起了······
整节课来看,教师确实轻松了很多。学生也确实承担了不少的学习任务,他们也确实在积极地充当了“主体”的角色。可是,从教学的时间来说,这短短四十分钟不能负载如此多的容量;从学习的效果来说,也比预期的打了折扣。那么我的问题就来了:我是否还得再花半节课来完成一节自读课没有完成的任务?那么教学时间怎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确实有可取的地方,然而我们教师的引导工作要怎样确切到位?自主学习的效果要达到预期的什么程度才行?希望各位老师给我答疑,不胜受恩感激。
猜你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