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泰山日出教案
《泰山日出》是八年级的一篇语文课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下泰山日出教案,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八年级下泰山日出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在比较中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今天我们就随着徐志摩先生一起来领略泰山日出的绚烂多彩,变幻无穷。
1.检查预习情况,积累生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无餍 yàn 饱饫 yù 厚毳 fēi 醒豁 huō .....
驰骋 chěng 四隅 yú 横亘 gèn 消翳 ....yì
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黑板展示,教师评价
2.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著有诗集《志摩的诗》、《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日记《爱眉小札》、《徐志摩日记》等。
写作背景: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习指导:教师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文章中优美的语句,把握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师: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的布局构思新颖独特,概括行文脉络。 生:全文共13自然段,可以分为: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示:总结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语言要求简洁。
讨论后明确:云海、日出、想象自己是一个巨人,对日出的赞美。
三、品读课文
思考与探究:
1.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值得品味?请找出来说说你的看法。(可以按照平时分好的小组组织讨论,并要求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并给予中肯的评价。)
提示:注意引导学生找出那些能产生特别表达效果的词语或运用修辞的句子。
生1: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的驰骋„„以“神驹”形容太阳从东而来,光辉灿烂不可阻遏的样子,极有力量与速度。“热奋”,中文本无这个词,这是根据字意临时造词,但读者结合上下文可以理解,是热烈、兴奋义,促进读者体验到光华无比的太阳强劲地前行的样子。
生2: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采用比喻,以“雀屏”形容云霞的形态之美,以“金”饰霞,形容云霞的光彩之美。
生3: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
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这些词语都是用来比喻云彩的色调光影的,极尽华丽与堂皇,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浪漫和唯美主义请调。
2.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有什么关键词能提示我们? 提示:关键词:巨人 睡意 唤醒 东方 光明 复活
这是用了象征的写法,象征东方巨人的觉醒。再考虑写作时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光明”“复活”等都是象征五四精神。这里的欢乐,狂欢般的,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
四、探究感悟
1.日出前对云海的描写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可以根据比喻词“宛似”来判断。
讨论后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云海比喻为绵羊,由绵羊联想,引出羊绒、羊角、羊颈的交接。这一比喻很形象地写出了云海的奇观,突出了云海的一种静态的美。
2.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对日出时云海的描写。
讨论后明确:
诗人连用了五种东西来进行描绘——“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形象而生动地形容出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和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让人产生更多的美的联想。又用“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这一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日出前一种变幻莫测的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前景色的奇丽。
师:日出前景色的奇丽,这“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 “揭去”、“唤醒”赋予了它以人的情感,写出对了光明的追求和向往。同时,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这“一方的异彩”比喻成迎接光明的神驹,在热奋的驰骋。像“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写出了日出前奇丽景色的动态的美。
3.同学们把两次对云海的描写读一下,然后比较这两次描写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都把层累的云层比喻成“云海”,都把云海的形态比喻成兽,都写云海的美景。
不同点是:对日出前的云海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云海比喻成无量数长着厚毳长绒、卷耳和弯角依稀可辨、交颈接背地眠着的绵羊,一个“眠”字主要写出云海的静态的美。
对日出时的云海的描写在运用比喻修辞“眠熟了兽形涛澜”的同时,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呼啸”、“昂头摇尾”、“报告”等词赋予了云海以人的动作,主要写出了云海的动态的美,写出了光明到来时的欢欣。
4.朗读两次对云海的描写,体会一下对同样事物由于要表现不同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它们描写手法的不同。
五、教师总结:
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像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自然的描绘中包含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
在我们眼中,一朵鲜艳的小花,一株挺立的小草,一滴晶莹的露珠,都能触发我们心中的情感,启示着某种生活道理。苏轼看皓月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而作家宗璞偶遇盛开的紫藤萝领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能触发我们心中的情感,学了这篇散文,同学们可以请运用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表达出来。可以写在自己的日记上。
六、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应该先感知文本内容,掌握文章主题内容及写作顺序然后品味文中精彩语言,在进行文本自身的比较,探究文中两次对云海描绘的异同并借鉴,只要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独具匠心的选材和巧妙的构思。
八年级下泰山日出教案二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和重点成语。
饱饫 雾霭 祈祷 驰骋 浮礁
横亘 层累 醒豁 弥漫 平拓
学生互相批改,教师巡视查看,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评价
二、品读课文
重点段落导析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1. 第①自然段末尾,作者“发生了奇异的幻想”,作者的幻想是凭空产生的吗?
导析:作者的幻想不是凭空臆造的。作者对眼前的云海进行了形象的描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正站在一座“小岛”之上,四周是弥漫的白茫茫的云气。脚下是云,头上是天,此情此景又怎能不使人心胸开阔,思绪飘飞呢?
2. 第⑨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写云海的?
导析:本段主要写云海的动态之美。一个“活”字,不仅有拟人化色彩,还点出了云海的动感。眠熟的兽形涛澜昂头摇尾地向脚下的“小岛”冲洗过来,“浪花”飞溅,震荡着生命,充满着欢欣与激动。作者赋予了云海以情感,读来让人振奋。
3. 第⑩自然段里是如何写太阳升起的?
导析:第一段中作者才对日出进行直接的细致的描绘。先是写太阳冲破了种种阻碍,把“雀屏似的金霞”展示开来,接着写它用力把“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线。“纯焰”点出了太阳的颜色。“圆颅”写出了太阳的形态。这样的比喻既显其色又显其形。“探”字赋予了太阳以生命的动感,又显得可爱而俏皮,最后,太阳终于跳上了云背,把光明洒向了人间。
三、探究与研讨
1.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指导建议:
生1: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生2:“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生3:徐志摩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2.本文作者除了对日出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还着重写了日出前的云海,结合“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说说几位作家对云海描写的精妙之处。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指导建议:见课本第8、9、11页
海涅:比作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露出的干的土壤。
姚鼐:比作数十立的樗蒲。
徐志摩:日出前:绵羊(温顺、恬静)
日出后:兽形波澜(灵动、活泼、生机无限)
四、感悟主题
探究一: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动人外,文章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品味文中节奏感强,意蕴丰富的句子。
明确:见课后题“词语品味积累”。
文章语言:1)新颖的搭配(生动、传神)
2)根据字义临时造词(新鲜、典雅)
探究二: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写法的异同.
明确:刘白羽:把景象写透了,才激动起来,慢慢诱导读者激动,避免读者跟不上趟而无动于衷(层层烘托、步步蓄势,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很善于调动读者情绪和作者同步发展,循序渐进。徐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绪来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读者的惊异,以戏剧性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刚开始漫不经心,懒洋洋,笔锋一转“果然”读者的情绪还没跟上“我不由得打声狂叫”引起读者的惊异的作者激动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惊人,很令人震撼,写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为主导。
刘白羽:
1)描写角度新
2)立意深远
3)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词藻华丽、立意新奇、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
五、教师总结:
文章通过诗话的语言,神奇的想象,将个人的内心灵思和对风景的体验幻作祝祷的巨人,热情的赞颂了他对东方文明的热爱之情。
布置作业:
1.做语文助学第3页学习测评(1---6题)
2.背诵课文第4—8段。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主要体现比较阅读的运用。先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然后对文章的重点语句和语段进行深入分析,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从而通过比较阅读得出本文突出的特点: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用心灵感受自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