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开篇课,起到的是为后面的内容铺垫的作用,在教学这节课我认为就不应该像后面的其它课,把物质的具体变化研究的那么细,而是在引导孩子建立科学概念的同时树立一种哲学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于降段教学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在备课与教学时我都注意到了这一点,由浅入深,逐步渗透,但这种思想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达成的,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渗透,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课对于问题的设计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扮演一种旁听者并适时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更多的“说起来”,“动起来”,为此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的言语言简意赅,能起到点睛的作用。本节课我对课堂中的一些细节的处理还有待加强,教学中还要让时间更紧凑些,,虽说每一个提问设计的都很精心,能做到层层推进,但是在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可能由于“放”的过多,被学生“牵”的时间太多,引导的还不够,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造成后面的环节的时间比较紧,也感到了一节课40分钟对我来说不够用了。所以,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教师要充分的关注细节,先让每个细节都尽量做到有效。
关注实验的数据:实验数据是本节课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针对性强的记录单,从记录单中的数据从容引导,促进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效果较好。
本课一共三个大环节,在中间的环节和最后环节的总结部分还需再强调些,比如第二环节结束后,我做了一个对第二环节的板书,对两组观察活动进行了梳理,如果在语言上再强调一下,并引伸到世界上所有物质的变化情况就有这两种:一种是只改变了形态等等,还是原来的物质,另一种是产生了新物质。我想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些,这样这个概念在孩子的头脑中的印象也会更深刻。在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总结处处理的还不够好,也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全课以及和下一课衔接的语言没说,显得整节课总觉得没有结束。带着一种“缺憾美”,还想说那句:“教学是一门遗憾”。
猜你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