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案(2)
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案
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案:热爱生命
一、 课文分析:
这是美国“硬汉小说”的一篇代表作,表达了对人们永不屈服的生命意志的赞美,是一首有关生命力的赞歌。《中考指导用书》要求学生可以“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说出从中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如何引导学生了解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涵并获得有益启示,就是学习本文的最主要目的。
课文分为三大部分,主体为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为故事的开端与发展,第二段进入了高潮。在这两段中,重点分析的内容应有所区别。
学习本文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种他们并不熟悉的生活,如何让他们体会到人的意志所激发的生命力的可贵。在本文中,应当通过分析环境与人物心理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逐渐认识这种精神的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主人公和我们一样也有过恐惧,有过对前途的茫然,但在与环境的冲突中,他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战胜了恐惧,继续坚持下去,文章接下来进入了高潮,而主人公最终取得了胜利。通过分析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碰撞冲突,来把握人物的主要精神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作者非常细致地展现了“这个人”所遭遇的各种不幸,以及他与之搏斗时所表现出的绝望、恐惧与振作、坚持,这些过程构成了真实的心理历程。而在冲突的最高潮,安排了一只病狼与一艘帆船同时出现。病狼就是周围恶劣环境的缩影,而帆船代表着希望,两者并行中,这个人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此时作者主要结合动作描写,并通过加入了议论表达自己,细致地体现了这个人在希望的感召下,他个人意志不断地强化,从而激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生命力的坚韧与顽强,也发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激发其生命活力的源泉,由此可以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分析相关描写,把握主人公的心理历程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通过学生练习来完成教学过程。在上课前预习是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通过对预习的检查和进一步的教学来展开对课文的学习。而在教学中,重点应让学生通过分析环境、动作描写把握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过程,以此突出文章的主要思想。再通过分析文章中各个形象的象征意义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通过延伸阅读帮助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中心。
二、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描写方法。
2、体会文章表现的人物精神及其意义。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难点:体会文章表现的人物精神及其意义。
三、 课前准备:
参考资料:《坚硬的荒原》(乌拉圭)何塞•思里克•罗多
预习作业:阅读全文,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列举主人公遇到的种种困难。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对杰克•伦敦相关生平经历,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精神。
这里是加拿大落矶山脉中的一个小镇,一八九六年,随着阿拉斯加克朗代克金矿的发现,无数人通过一个名叫道森的小镇奔向自己的希望与梦想。淘金潮裹挟着各色各样的人流过道森,他们来了,又去了。道森收留过他们,又遗忘了他们——只有一个人例外。1897年的秋天,一位21岁的美国青年也曾在道森街头徘徊。他的黄金梦最终破灭了,可是,道森在众多的得意者和失意者之中,独独记住了他。他是美国小说家。曾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淘金者,他曾经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直到他拿起笔,开始创作那些不平凡的故事。
他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在十几年创作生涯中,他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他最终成为了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所创作的文学形象曾经是整个美国社会青年崇拜的偶像。他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平凡绝非平庸,只要你永不放弃。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他用细致的笔调阐述了这个道理。这就是《热爱生命》。
2、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读课文。(教学建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⑴文中的环境描写。(在学生列举环境描写时,可以简单提示一下上下文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
① 以第2节为主,表现了一片荒凉的景象。“到处都是模糊的天际线。小山全是那么低低的,没有树,没有灌木,没有草——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辽阔可怕的荒野,他的眼中迅速地露出恐惧的神色。” 我们从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这片荒原特点的词语——“辽阔可怕”。注意关键字词“荒凉”“模糊”“没有”“辽阔可怕”。这些词语表现这片荒野辽阔到天地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根本看不见尽头,而触目所见的一切都是几乎相同的死气沉沉的东西,没有一丝一毫生命的迹象。而此时此刻,他的脚瘸了,他的同伴抛弃了他,他只能一个人面对这样一个可怕的场面。而此时此刻他想到了什么?联系下文可以看到他想像他可以走到一片湖泊边,获得食物。但实际上他已经迷路,他想到的这些不过是他在恐惧中给自己的一种心理安慰。他将遇到什么?他将面对什么?他是否能够活下去?一系列疑问摆在读者面前,而这仅仅是作品的开端。此时主人公的心中充满了恐惧,但他没有丧失希望,至少他还想着美好的事情。
② 以第24节为主,此时他的眼前出现了与周围荒凉死寂的景象截然不同的事物。“下面是一条流得很慢、很宽的河。他觉得这条河很陌生,真使他奇怪。他慢慢地顺着这条奇怪的河流的方向,向天际望去,只看到他注入一片明亮光辉的大海。后来,他又看到光亮的大海上停泊着一艘大船。”“明亮光辉”“光亮”这些词语让这片景象与上文形成对比。经历了上文中他的恐惧与绝望,此时作者指出他的生命“不愿意死”。此时他的心态起了变化?他起先不相信这是真的,并非像上文一样用幻觉来欺骗自己。接下来他冷静地想到他所处的位置,并且决心即使爬也要接近那艘大船。也就在此时他活下来的希望出现了。而与大船同时出现的是一匹病狼,而这只病狼也想要吃掉他,可以直接威胁他生命的东西也出现了,作品进入了高潮,一场为生命而坚持奋斗的传奇也进入了高潮。
③ 以44节为主,是对他家乡和亲人不连贯却极其美好的记忆。“他又含含糊糊地、不连贯地谈到了他的母亲,谈到了阳光灿烂的南加利福尼亚,以及橘树和花丛中的他的花园。”这段描写非常简单,但这一切事物都美好的,温暖的,与前文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他终于获救,即将回来那边温暖中去,作品在这时结束了,“这个人”终于获得了胜利,即将回到那温暖的家乡。
由此我们发现三处环境描写,表现这个人遭遇的不同阶段:(板书)
一、荒原——辽阔可怕(开端)
二、大海——明亮光辉 大船(高潮)
病狼
三、家园——美好温暖 (结局)(42-44)
那么,作品如何具体描述这场生命的冒险呢?我们首先看看大家发现的主人公所遭遇的灾难。
⑵列举主人公所遭遇的种种灾难。(教学建议:归纳整理学生的答案,列举出来,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情节内容,为下文的具体分析作铺垫)
友人背叛(让他一个人面对这片荒漠)
极度饥饿
体力虚弱(他到这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金子,可是最终他扔掉了所有的金子。是什么让他丢掉自己辛苦换来的劳动果实?当他丢掉最后一点金沙时,他感到绝望了吗?对照比尔的行为,他的身上体现出什么样的精神?)
天气寒冷(在此前,他恐惧甚至绝望了。可是他仍然在走,用尽一切方法活下去。从第19节开始,“这个人”开始了他努力求生的过程。为什么?因为他的生命“它不愿意死”。而支撑他走下去的只有生命了,他大部分时间神志都是模糊的,可是当他清醒时,他就开始确定自己的方位。就在此时此刻,希望出现了。)
野兽威胁(在希望出现的时刻,最大的威胁也产生,文章进入了高潮)
伤痛疾病(但生命仍没有放弃)
明确段落:开端(1-18)高潮(19-41)
3、分析心理变化过程,体会这个人精神的伟大。
在文章的开端,我们发现他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学建议:分析文章中的动作、环境和心理描写,找出刻画其心理的关键词语,归纳出他心理的变化过程)
幻想获救(“苦苦”“尽力”“不得不”等词表现他对于前途命运的执着信念,他以此对抗险恶环境带给他的“恐惧”,使他可以生存下来)——迟疑坚持(“踌躇”“犹豫”既表现出他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惜,也是在怀疑他是否可以活下来。毕竟如果能活下来这些东西都可以得到,但此时他不知未来如何,所以不想放弃自己努力换来的财富。可他仍尽力治疗自己的脚,吃草找青蛙小虫。尽管他清楚这里找不到青蛙和小虫。他已经开始对自己是否能够走下去产生了疑问的前途产生绝望,但他最终没有放弃,他仍想生存下来,所以他还在寻找,还在走。)——绝望恐惧(“轻轻”到“号啕大哭”表现出他此时此刻的绝望。表面上看他是在捞鱼,实际上他是在寻找活下去的机会,鱼走了,他感到了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他不再想吃东西,表现出内心的绝望。)——顽强坚持(他最终没有放弃,仍然在前进。“藏好”“倒在地上”“扔掉”说明他此时此刻已经把求生放在了第一位,他必须坚持下去,其余的一切都可以放弃。后文比尔的事例表现出他精神的伟大,也说明了他能够战胜荒原的根本原因。)
我们看到,这个人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过恐惧,也有过自欺欺人的表现。他和我们一样恐惧死亡,恐惧未知的苦难。每个人在面对苦难时都会犹豫,都会不知所措,但关键在于他是否放弃了努力。这个人继续走下去,他没有放弃。为了一个目标不要放弃,坚持不懈,为此付出自己的一切,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你必然能够取得让别人瞩目的成就。正如《中庸》中所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当文章进入高潮阶段时,他的心理变化又是如何?
重新振作(作者反复强调“生命”不让他死,在第22和第32节都在强调。人的生命本身所拥有的巨大力量此时此刻体现了出来。生命的活力可以让这片毫无生机的荒原也不再充满死亡的气息。这个人开始仔细思考他的位置,开始冷静地看待面前的大海和大船,从而找到让自己活下去的方向所在。生命内在的活力是他重新振作的动力所在,此时出现的大船对于他来说象征着希望。)——顽强拼搏(伴随着希望出现的是一只病狼。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他与病狼之间的搏斗。狼紧跟着他,而不去跟踪那些驯鹿,是因为狼希望他先死。狼在舔他的血迹。狼一点点地逼近他。狼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想咬破他的手。这是人和狼之间最后的搏斗。他尽管气力耗尽,但仍然在等待着,绝不屈服。最终胜利了,他也欣慰地睡着了。出现这只病狼意味着他的生命受到了直接的威胁,而战胜了病狼他也就赢得了这场搏斗的胜利。病狼在这里象征着险恶的环境,或者说是险恶环境的缩影,表现出了“残酷的求生悲剧”)
(教学建议:学生朗读相关段落,作者用“狼的耐心真是可怕。人的耐心也同样可怕”来表现这场搏斗的过程。分析作者所描绘的振作与拼搏的细节,围绕“耐心”一词找出关键词语。归纳出病狼的形象。如“喘着气”“慢慢地”“轻轻”“尽最后一点力量”“无力地”,狼病弱但不放弃,如影随形地望着他,用最后的力气企图毁灭他。对应的词语是“静静地等着”“一下子伸了出来”“静静地等着”“无力地”“慢慢地”“紧紧地”。体会这个人表现出顽强的耐心与毅力,他在感到了狼的舌头在“摩擦着他的两腮”才“一下子伸出手”,尽管落空但他毫不气馁,而是“躺着不动”,养精蓄锐,准备那最后一击。尽尽自己全部的力量来消灭自己的敌人。这是与环境的最后一战。他没有放弃,而是用尽所有的力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此时的他,心理已经变得平静而坚定。“耐心”一词体现出他此时顽强拼搏的心理状态。)
最可贵的是,他在这时还保持着人的良知,没有吮吸比尔的骨头,没有拿走他的金沙。那么他获救的动力,生命不让他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最后一段中找。)对故乡,对亲人的爱。这正是支撑他走出死亡的原因。只要心中保持一种美好的情感,保持着一种向上的决心,就能战胜一切,走向胜利。
4、分析形象象征意义及其精神。
这个人:人类的代表。(作者不写他的名字,就是把人类共有的情感赋予了他,他就是全人类。)
让学生归纳其品质:顽强不屈,冷静坚韧,坚守良知。(这些品质帮助他战胜了环境)
大海,大船:希望和对于美好的事物的向往。(对照文末他对于家乡的回忆,可以发现无论是大海、大船还是家乡,都是明亮的,说明两者是有着共同点的,象征着他心中最美好的事物。这种追求帮助他最终战胜了困难,得以获救。)
病狼:险恶环境的缩影(狼病了,但不放弃,这正是困难的象征,作者刻画其病弱是为了表现其实质虚弱,但却紧跟不放,说明困难的本质)
5、拓展练习(阅读《坚硬的荒原》一文,说出两篇文章中的相似点)
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也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那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驰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颤栗的身躯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光秃秃、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
“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回答;他抬起一只脚,放在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一个骷髅头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呀,啃呀,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痛心的,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旁,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前面的全部经过。
“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
“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咽喉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不焦不躁,更不心慈手软,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的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抖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呀?”“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吮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为了挤出那些疲惫不堪的泪水,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坚硬的荒原上。
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摩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了几个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枝头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他已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老人抓住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儿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到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它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
一杯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杯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杯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答案围绕下面三点归纳:人的生命中所包涵的巨大能量;最大限度地体现生命价值;表现生命力的顽强不屈。(教学建议:结合课文内容中的相关部分回答,可以比较两者不同的内容。)
猜你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