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弹力教案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
教案是指教师以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实施方案。下面学习啦小编收集了一些关于高中物理弹力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一
教材分析:
《弹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高中学生在本教材学习中的一个大难点。就地位而言,学好弹力既可以巩固加深对力的理解,同时又可以为学好摩擦力做好铺垫,所以无论是从知识本身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知识的外延来看弹力在本章中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知识角度:通过对初中内容的学习,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拉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其产生的原因,不能确定弹力的方向;从思维发展特点角度: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思想上、心理上还不太成熟,思维的敏捷度还不够高,并且大部分停留在初中的形象思维上;从能力角度: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类比、概括、组织语言表达物理定义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2)知道弹力的定义(产生原因),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3)能够确定常见弹力的方向。
(4)探究形变与弹力大小的定性关系,了解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生活实例和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弹力产生原因的过程中,把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过程
1、导入—情景引入,设计问题
首先我通过复习力的定义,以及重力的产生原因,引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涉及弹力的实例,通过大屏幕展示。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以上各种情况力在产生原因上的共同点。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由于问题设计难度较大,所以学生不可能把弹力产生原因一次概括全面,先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指出弹力产生的前提:接触、形变。
直接给出形变定义(初中已有介绍)。
通过演示手拉橡皮筋,手压橡皮泥区别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通过橡皮筋的形变介绍弹性限度。
通过图片的前三种情况,结合扭转海绵的演示,给出形变类型──弯曲形变、压缩性变、伸长形变、扭转形变,扩大学生知识面,对涉及形变的知识掌握的更全面。
在分析书和桌面作用过程时引出微小形变,通过微小形变的演示,明确形变的存在性,同时说明“放大”的方法是物理学中经常应用的方法。
在介绍完有关形变的知识后,再回到关于弹力产生原因问题的分析上,结合手压弹簧的实例引导学生找出弹力产生原因的第三个关键词—恢复原状。
说明弹力是从力的产生原因角度定义的,总结出弹力的定义。
让学生找出身边存在的弹力,使物理和生活联系紧密。
在分析弹力的方向时,仍然从弹力产生原因上找答案,由关键词──恢复原状,得到受力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
通过随堂练习1,总结出常见弹力具体的判断方法──绳给物体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面面接触弹力垂直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同时加深对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的理解。
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可引导学生直接找到与形变量的定性关系。
给出胡克定律的内容,强调表达式中x和k的物理含义。
3、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从知识、方法两个角度进行。
通过巩固练习2加深对主干知识和易错知识点的理解。
练习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B.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C.胡克定律F=kx中x指的是弹簧的长度
D.绳对物体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4、课后作业及设计意图
课后作业:
(1)课本56页2、3、4题。(2)画出小球在以下三种情况中所受弹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
通过课本56页2、3题补充弹力中“点面接触”弹力方向的具体判断方法。
通过弹簧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时间关系,课堂只能给出实验结果,所以要通过下节课对课本56页4题的讲解,补充胡克定律的探究方法,同时加深对胡克定律的理解。
对于弹力是否有无的判断是以后受力分析的一个难点,有些微小形变不易观察,所以我想通过课后作业(2)在下节课讲解的过程中总结出是否产生弹力的另外一种判断方法──假设法;同时通过此题强调对于这种球面与平面接触的情况,弹力方向垂直平面的同时也一定垂直球面,即弹力沿过切点的半径方向。
课后反思
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
我通过生活实际内容引入,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设计合理的探究内容,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顺利呈现了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同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相应的回应及启发,完成了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不足之处是,在演示微小形变的环节,微小形变演示器和通过玻璃瓶观察微小形变仪器的使用有些重复,只选择一个就可以了,这样可以节省些时间,不至于再讲胡克定律的时候过于匆忙。这是我下次进行课堂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2.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
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
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学会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
2.经历探究弹簧形变和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
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2.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观.认
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二、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探究 讲授 讨论 板书与PPT课件结合
五、教具准备
刻度尺、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片、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小球、弹簧、等等.
六、教学过程
进入新课
【学点一】 形变
【动手实验】
实验1:气球被压缩.
实验2:橡皮泥被扭转.
实验3:橡皮筋被拉长.
实验4:尺子在手的作用下弯曲.
1、下定义
演示过程:大家请看桌面的气球,橡皮泥,在我手的作用力下,他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先看气球,是不是在我手的压缩下,形状发生了改变呢?紧接着是橡皮泥,我用力扭转,
形状是不是发生改变呢?还有橡皮筋,我手一用力,它是不是拉长了?最后是尺子,我一用力, 尺子是不是弯曲了?
老师根据学生答案进行总结:这种现象称之为形变。
紧接着给形变下个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和体积发生改变,则称之为形变
2、分类
根据刚才演示实验,依照物体的状态对形变进行分类
物体的状态:
压缩形变(气球)扭转形变(橡皮泥)拉伸形变(橡皮筋)弯曲形变(尺子)
观察气球和橡皮泥形变后的情况,依据能否恢复原状对形变进行分类:
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
(补充:观察橡皮筋的演示非弹性形变的实验,和前面的演示实验作对比。
得出结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当形变过大,超出一定限度时,发生的不再是弹性形 变,而是非弹性形变,而这一限度就叫弹性限度。)
用手挤压玻璃瓶或桌面,问大家看得出玻璃瓶和桌面发生形变了吗?
用演示实验得出玻璃瓶和桌面都是发生了形变。
根据形变的程度对形变进行分类:微小形变和明显形变
猜你感兴趣:
6.高中物理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