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教学方法 > 高一物理必修一弹力教案

高一物理必修一弹力教案

时间: 威敏1027 分享

高一物理必修一弹力教案

  理利用 问题串 教学,可以有效启发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本文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做指导,下面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一物理必修一弹力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物理弹力教案篇一

  学情分析:

  从知识角度:通过对初中内容的学习,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拉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其产生的原因,不能确定弹力的方向;从思维发展特点角度: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思想上、心理上还不太成熟,思维的敏捷度还不够高,并且大部分停留在初中的形象思维上;从能力角度: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类比、概括、组织语言表达物理定义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2)知道弹力的定义(产生原因),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3)能够确定常见弹力的方向。

  (4)探究形变与弹力大小的定性关系,了解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生活实例和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弹力产生原因的过程中,把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过程

  1、导入—情景引入,设计问题

  首先我通过复习力的定义,以及重力的产生原因,引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涉及弹力的实例,通过大屏幕展示。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以上各种情况力在产生原因上的共同点。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由于问题设计难度较大,所以学生不可能把弹力产生原因一次概括全面,先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指出弹力产生的前提:接触、形变。

  直接给出形变定义(初中已有介绍)。

  通过演示手拉橡皮筋,手压橡皮泥区别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通过橡皮筋的形变介绍弹性限度。

  通过图片的前三种情况,结合扭转海绵的演示,给出形变类型──弯曲形变、压缩性变、伸长形变、扭转形变,扩大学生知识面,对涉及形变的知识掌握的更全面。

  在分析书和桌面作用过程时引出微小形变,通过微小形变的演示,明确形变的存在性,同时说明“放大”的方法是物理学中经常应用的方法。

  在介绍完有关形变的知识后,再回到关于弹力产生原因问题的分析上,结合手压弹簧的实例引导学生找出弹力产生原因的第三个关键词—恢复原状。

  说明弹力是从力的产生原因角度定义的,总结出弹力的定义。

  让学生找出身边存在的弹力,使物理和生活联系紧密。

  在分析弹力的方向时,仍然从弹力产生原因上找答案,由关键词──恢复原状,得到受力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

  通过随堂练习1,总结出常见弹力具体的判断方法──绳给物体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面面接触弹力垂直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同时加深对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的理解。

  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可引导学生直接找到与形变量的定性关系。

  给出胡克定律的内容,强调表达式中x和k的物理含义。

  3、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从知识、方法两个角度进行。

  通过巩固练习2加深对主干知识和易错知识点的理解。

  练习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B.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C.胡克定律F=kx中x指的是弹簧的长度

  D.绳对物体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4、课后作业及设计意图

  课后作业:

  (1)课本56页2、3、4题。(2)画出小球在以下三种情况中所受弹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

  通过课本56页2、3题补充弹力中“点面接触”弹力方向的具体判断方法。

  通过弹簧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时间关系,课堂只能给出实验结果,所以要通过下节课对课本56页4题的讲解,补充胡克定律的探究方法,同时加深对胡克定律的理解。

  对于弹力是否有无的判断是以后受力分析的一个难点,有些微小形变不易观察,所以我想通过课后作业(2)在下节课讲解的过程中总结出是否产生弹力的另外一种判断方法──假设法;同时通过此题强调对于这种球面与平面接触的情况,弹力方向垂直平面的同时也一定垂直球面,即弹力沿过切点的半径方向。

  课后反思

  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

  我通过生活实际内容引入,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设计合理的探究内容,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顺利呈现了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同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相应的回应及启发,完成了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不足之处是,在演示微小形变的环节,微小形变演示器和通过玻璃瓶观察微小形变仪器的使用有些重复,只选择一个就可以了,这样可以节省些时间,不至于再讲胡克定律的时候过于匆忙。这是我下次进行课堂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高一物理弹力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大法显示微小形变.

  二、重点难点

  判断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正确画出物体所受弹力的示意图是突破难点的标志.

  三、教学方法

  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总结规律.

  四、教具:弹簧、小车、竹片、砝码、钢片

  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教材第6页图1-10,第7页图1-15)

  五、课时:1节

  六、教学过程

  观察实验

  1、观察用弹簧拉静止的小车

  小车:由静止→运动

  弹簧:被拉长

  2、水平支起竹片,竹片上放置砝码,观察砝码和竹片

  竹片:发生弯曲

  砝码:处于静止状态

  3、观察用弹性钢片推放置在桌面上的物体

  钢片:发生弯曲

  物体:被推开

  (二)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三)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显然受力物体之所以受到了弹力,是由于与之相接触的施力物体发生了形变所产生的.

  弹力产生的条件:1.直接接触 2.产生形变

  (四)显示微小形变的两个实验

  讨论:该实验在设计思想中运用了什么方法?

  放大法.

  (五)弹力的方向

  教材第7页图1-12

  教材第7页图1-13

  结论:通常所说的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例3:教材第7页图1-14

  结论:通常所说的拉力也是弹力,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六)课堂练习:

  教材第8页 练习二 (1)、(2)、(3)、(4)

  (七)课堂小结

  弹力概念

  相互接触

  弹力 产生条件 发生形变

  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

  方向:

  绳的拉力方向

  (八)课外作业:

  1.练习二(5)

  2.略

  说明:有关判断是否存在弹力的似是而非类型题目,由于涉及三力及多力平衡问题,建议本节课暂不训练.教材第8面练习二中第(1)题虽是判断两球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的弹力,但题目已交待清楚“不互相挤压”.
猜你感兴趣:
1.高一物理必修1弹力优秀教案

2.高一物理必修一《弹力》教案

3.高一物理必修一弹力教案

4.高一物理《弹力》教案设计

5.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弹力知识点

6.高一物理必修1弹力练习题(含答案)

2996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