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2教案人教版
物理一直是高中理科教学中难度较高的学科,由于知识晦涩难懂,理论抽象单调,很多学生对其缺乏兴趣,因而整体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与学习积极性。下面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一物理必修2教案人教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太阳和恒星间的引力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一)理解一切行星的运动是因为太阳对行星存在引力作用。了解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不同观点和引力思想形成的过程。
(二)通过开普勒第三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体会逻辑推理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从行星运动规律到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的探索,体会探究大自然规律的乐趣。
2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学科知识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的三大定律,学习了圆周运动的知识,又学习了开普勒三大定律。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接受万有引力定律的能力。
2. 学生能力分析
优势: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学生对感性材料的认知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强。
缺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的推理能力较弱;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简单的逻辑思维到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过渡。
3.学生所处环境、自身素质分析
一方面我国在航天事业上的突破(成功发射了神州系列宇宙飞船)、太阳系新行星的发现的报道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有关宇宙、航天、卫星知识的兴趣。但另一方面学生已有的有关宇宙、航天、卫星的知识仅局限于认知阶段,对于它们的规律知之甚少,甚至于存在错误的概念。所以对学习本课内容学生的愿望是迫切的,积极性很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一、从椭圆到圆的物理模型的建立。
二、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教学难点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视频。
提出问题:根据开普勒定律,所有行星都绕太阳做椭圆运动。椭圆运动是变速运动,运动状态在不断改变。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改变运动状态必须有力;那么,行星都绕太阳做变速运动应该有力,这个力从哪里来?
活动2【讲授】分析与推理
这个应只能来自于太阳;
理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物体只有太阳;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如:地球与空中的苹果之间;不接触的磁体之间等;
活动3【讲授】引力猜想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那些因素有关?
猜想: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应该与行星到太阳距离r有关;历史上胡克、牛顿等科学家也是这样猜想的;
活动4【讲授】演绎推理
1,建立模型(师):把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运动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如图:
2,引力推导(生):设太阳质量为M,行星质量为m,
行星绕太阳运行周期为T,轨道半径为r,如图所示,请根据圆周运动知识推导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
3,凸现r3/T2(师):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r3/T2是常数k,请凸现出r3/T2?
4,得出引力与行星质量m和行星到太阳距离r的关系(师与生):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吸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写成F∝
5,递进推理:
(师)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既然太阳对行星有引力,那么行星对太阳必然也有引力;既然太阳对行星有引力F与行星质量m成正比、与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那么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也必然与太阳质量M成正比、与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即:
(师)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有:F= F′
(师与生)所以应该有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太阳质量M和行星质量m乘积成正比,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即: F引∝
(师)写成等式:F引=G G 为比例常数
6,得出结论(师与生):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太阳质量M和行星质量m乘积成正比,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F引=G
活动5【讲授】历史上科学家对行星绕太阳运动原因的研究
1,开普勒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一定是受到了来自太阳的类似于磁力的作用.
2,笛卡儿认为行星运动是因为行星的周围有一种以太物质作用在行星上.
3,牛顿、胡克、哈雷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太阳对它的引力的作用。
活动6【讲授】课堂结束语
我们本堂课对太阳对行星引力的探究正是踏着牛顿当年研究的足迹。然而,牛顿他并没有止步,他想:太阳对行星引力与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和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是否是同一种力呢?正是他这种猜想与后来的深入研究产生了伟大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下节课我们将沿着牛顿的足迹去探究万有引力定律。
设计小结: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通过推导太阳和行星间的引力这条明线,和遵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足迹”这条暗线一起来进行。我通过引入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复杂的推导过程以问题形式呈现,难点分层突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完成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推导,体会了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万有引力推导的科学过程。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我提高完善的过程。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视频。
提出问题:根据开普勒定律,所有行星都绕太阳做椭圆运动。椭圆运动是变速运动,运动状态在不断改变。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改变运动状态必须有力;那么,行星都绕太阳做变速运动应该有力,这个力从哪里来?
活动2【讲授】分析与推理
这个应只能来自于太阳;
理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物体只有太阳;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如:地球与空中的苹果之间;不接触的磁体之间等;
活动3【讲授】引力猜想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那些因素有关?
猜想: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应该与行星到太阳距离r有关;历史上胡克、牛顿等科学家也是这样猜想的;
活动4【讲授】演绎推理
1,建立模型(师):把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运动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如图:
2,引力推导(生):设太阳质量为M,行星质量为m,
行星绕太阳运行周期为T,轨道半径为r,如图所示,请根据圆周运动知识推导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
3,凸现r3/T2(师):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r3/T2是常数k,请凸现出r3/T2?
4,得出引力与行星质量m和行星到太阳距离r的关系(师与生):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吸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写成F∝
5,递进推理:
(师)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既然太阳对行星有引力,那么行星对太阳必然也有引力;既然太阳对行星有引力F与行星质量m成正比、与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那么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也必然与太阳质量M成正比、与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即:
(师)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有:F= F′
(师与生)所以应该有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太阳质量M和行星质量m乘积成正比,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即: F引∝
(师)写成等式:F引=G G 为比例常数
6,得出结论(师与生):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太阳质量M和行星质量m乘积成正比,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F引=G
活动5【讲授】历史上科学家对行星绕太阳运动原因的研究
1,开普勒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一定是受到了来自太阳的类似于磁力的作用.
2,笛卡儿认为行星运动是因为行星的周围有一种以太物质作用在行星上.
3,牛顿、胡克、哈雷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太阳对它的引力的作用。
活动6【讲授】课堂结束语
我们本堂课对太阳对行星引力的探究正是踏着牛顿当年研究的足迹。然而,牛顿他并没有止步,他想:太阳对行星引力与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和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是否是同一种力呢?正是他这种猜想与后来的深入研究产生了伟大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下节课我们将沿着牛顿的足迹去探究万有引力定律。
设计小结: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通过推导太阳和行星间的引力这条明线,和遵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足迹”这条暗线一起来进行。我通过引入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复杂的推导过程以问题形式呈现,难点分层突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完成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推导,体会了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万有引力推导的科学过程。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我提高完善的过程。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圆周运动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周期等概念,会对它们进行定量的计算。
2、知道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定义,知道线速度与周期,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3、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比值定义法来描述物理量。
2、会用有关公式求简单的线速度、角速度的大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知识,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实际应用意义。
2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圆周运动这节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易到难,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
2、常见传动装置的应用。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模型导入
让学生观察教室吊扇转动时扇尖的运动。
活动2【活动】创设情境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让学生观察吊扇,的中点处,提问A、B两点哪点运动的更快呢?
学生回答:B点比A点运动的快。因为相同时间B点运动的弧长较长。
A点和B点运动的一样快。因为相同时间A、B点转过的角度一样。
教师总结:前两种答案都很有道理,所以这两种答案都是对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圆周运动。
活动3【导入】投影阅读提纲
1、结合阅读提纲阅读课本内容。
2、学生归纳知识点。
3、交流讨论,查缺补漏。 活动4【讲授】ppt:线速度
1)、定义:质点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 Δl 和所用时间 Δt 的比值叫做线速度。
2)大小:V=△S/△t
活动5【导入】ppt:角速度
1)、定义:质点所在的半径转过圆心角Δθ和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角速度。
2)、大小:
活动6【活动】线速度和角速度有什么联系 线速度和角速度关系的推导 活动7【导入】ppt:周期 ,频率,转速 周期 ,频率,转速的关系 活动8【练习】ppt:【练习1】
1. 温哥华冬奥会双人滑比赛中,申雪、赵宏博拿到中国花样滑冰史上首枚冬奥会金牌.如图 5-4-2 所示,赵宏博(男)以自己为转轴拉着申雪(女)做匀速圆周运动,转速为 30 r/min.申雪的脚到转轴的距离为 1.6 m,求:
(1)申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2)申雪的脚运动的速度大小.
活动9【导入】ppt:【练习2】
2.已知某一机械秒表的分针和秒针长(指转动轴到针尖的距离)分别为 1 cm 和 1.3 cm,它正常转动时可视为匀速转动,试求:
(1)分针和秒针的周期和转速;
(2)分针和秒针针尖的线速度大小;
(3)分针和秒针的角速度大小.
活动10【导入】ppt:
已知ABC三点的半径之比为
求ABC三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之比 活动11【讲授】ppt:.总结:传动装置中各物理量间的关系
1.共轴转动(如图 5-4-3 所示):
(1)运动特点:转动方向相同, 即都逆时针转动或都顺时针转动.
(2)定量关系:A 点和 B 点转动的周期相同、角速度相同
活动12【练习】ppt:
3.如图 5-4-6 所示的传动装置中,B、C 两轮固定
在一起绕同一转轴转动,A、B 两轮用皮带传动,三轮半径关系
为 rA=rC=2rB.若皮带不打滑,求 A、B、C 轮边缘上的 a、b、
c 三点的角速度之比和线速度之比.
活动13【练习】ppt:
4.(双选,2011 年佛山一中期中)如图 5-4-7 所示为一皮带传动装置,右轮半径为 r,a 为它边缘上一点;左侧是一轮轴,大轮半径为 4r,小轮半径为 2r,b 点在小轮上,到小轮中心的距离为 r,c 点和 d 点分别位于小轮和大轮的边缘上.若传动过程中皮
带不打滑,则(
A.a 点和 b 点的线速度之比为 2∶1
B.a 点和 c 点的角速度之比为 1∶2
C.a 点和 d 点的线速度之比为 2∶1
D.b 点和 d 点的线速度之比为 1∶4
活动14【练习】ppt:
易错题】
5.(双选)关于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
B.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C.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为零
D.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率恒定
活动15【讲授】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活动16【作业】作业 课本p18 1 、2、3
4.圆周运动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4.圆周运动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模型导入
让学生观察教室吊扇转动时扇尖的运动。
活动2【活动】创设情境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让学生观察吊扇,的中点处,提问A、B两点哪点运动的更快呢?
学生回答:B点比A点运动的快。因为相同时间B点运动的弧长较长。
A点和B点运动的一样快。因为相同时间A、B点转过的角度一样。
教师总结:前两种答案都很有道理,所以这两种答案都是对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圆周运动。
活动3【导入】投影阅读提纲
1、结合阅读提纲阅读课本内容。
2、学生归纳知识点。
3、交流讨论,查缺补漏。 活动4【讲授】ppt:线速度
1)、定义:质点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 Δl 和所用时间 Δt 的比值叫做线速度。
2)大小:V=△S/△t
活动5【导入】ppt:角速度
1)、定义:质点所在的半径转过圆心角Δθ和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角速度。
2)、大小:
活动6【活动】线速度和角速度有什么联系 线速度和角速度关系的推导 活动7【导入】ppt:周期 ,频率,转速 周期 ,频率,转速的关系 活动8【练习】ppt:【练习1】
1. 温哥华冬奥会双人滑比赛中,申雪、赵宏博拿到中国花样滑冰史上首枚冬奥会金牌.如图 5-4-2 所示,赵宏博(男)以自己为转轴拉着申雪(女)做匀速圆周运动,转速为 30 r/min.申雪的脚到转轴的距离为 1.6 m,求:
(1)申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2)申雪的脚运动的速度大小.
活动9【导入】ppt:【练习2】
2.已知某一机械秒表的分针和秒针长(指转动轴到针尖的距离)分别为 1 cm 和 1.3 cm,它正常转动时可视为匀速转动,试求:
(1)分针和秒针的周期和转速;
(2)分针和秒针针尖的线速度大小;
(3)分针和秒针的角速度大小.
活动10【导入】ppt:
已知ABC三点的半径之比为
求ABC三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之比 活动11【讲授】ppt:.总结:传动装置中各物理量间的关系
1.共轴转动(如图 5-4-3 所示):
(1)运动特点:转动方向相同, 即都逆时针转动或都顺时针转动.
(2)定量关系:A 点和 B 点转动的周期相同、角速度相同
活动12【练习】ppt:
3.如图 5-4-6 所示的传动装置中,B、C 两轮固定
在一起绕同一转轴转动,A、B 两轮用皮带传动,三轮半径关系
为 rA=rC=2rB.若皮带不打滑,求 A、B、C 轮边缘上的 a、b、
c 三点的角速度之比和线速度之比.
活动13【练习】ppt:
4.(双选,2011 年佛山一中期中)如图 5-4-7 所示为一皮带传动装置,右轮半径为 r,a 为它边缘上一点;左侧是一轮轴,大轮半径为 4r,小轮半径为 2r,b 点在小轮上,到小轮中心的距离为 r,c 点和 d 点分别位于小轮和大轮的边缘上.若传动过程中皮
带不打滑,则(
A.a 点和 b 点的线速度之比为 2∶1
B.a 点和 c 点的角速度之比为 1∶2
C.a 点和 d 点的线速度之比为 2∶1
D.b 点和 d 点的线速度之比为 1∶4
活动14【练习】ppt:
易错题】
5.(双选)关于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
B.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C.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为零
D.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率恒定
活动15【讲授】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活动16【作业】作业 课本p18 1 、2、3
猜你感兴趣:
高一物理必修2教案人教版
上一篇:高一物理必修2教案
下一篇:高一物理必修2曲线运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