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教学方法 > 人教版可能性教学反思

人教版可能性教学反思

时间: 芷琼1026 分享

人教版可能性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教学下面学习啦小编给你分享人教版可能性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人教版可能性教学反思篇一

  在人教版原来的教材中《可能性》是放在三年级的,学生一样能把这部分知识学得很好。可现在将它调整到五年级一定有是有原因的。我个然认为是因为三年级的孩子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不能很好的体会可能性实验的随机性,包括等可能性,也就是“概率”的真正含义。所以将可能性的所有知识放在了五年级。

  以往在教学这部分教材的时候,我是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让学生亲历掷硬币、摸乒乓球等活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通过统计实验数据来体验、观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等可能性上来研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反思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作为老师的我都会牢牢监控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将整个活动的结果控制在我想要的范围之内,甚至为了验证猜想不惜“作弊”,例如:教学等可能性时,为了验证“可能性是二分之一”,防止出现意外,把学生掷硬币操作变成老师操作学生记录,当掷到正面和反面次数相同时就及时终止实践操作。其实这种做法不仅会削减学生的学习乐趣,还会给学生留下错误的认识,认为“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那实验的结果就一定是各占一半。”其实,既然是随机现象,那就一定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会有“偶然”存在,怎么能是“一定”的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实际实践的时候还有一定的误差。可能性的大小是很难通过实验来得出的。因为做试验的话,一定要建立在实验次数足够多的基础上,而在课堂上要做大量的实验那是不可能的。

  有了以上的这些认识,当我再次接触《可能性》的教学时,就会更加注重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活动,更加注重实验的真实可信性。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分别依次进行了三个实验:两种颜色的小球数量相差较大→两种颜色的小球数量差不多→两种颜色的小球数量相等(注:球的数量由小组自己确定,活动时间由老师规定,摸的次数尽可能多。)。在活动前首先引导学生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通过经历统计小组、全班的实验结果统计,让学生发现“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越小。”,体验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多少之间存在的关系;数量同样多时,当摸的次数增多时,会慢慢接近平均数,最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等可能性的存在,进而用掷硬币游戏来说明规则是公平的。 当然,在这节课上出现了很多次的“意外情况”,例如:有一组的同学选择了6个白球和3个黄球做实验,最后统计的结果却是白球摸到了8次,而黄球摸到了12次,出现了“数量少,摸到的次数反而多”的现象,后面的实验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反的现象。有了这样的体验,其实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什么是随机现象,什么是概率。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有效的、有用的,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实验的价值所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人教版可能性教学反思篇二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实际,让学生在猜一猜、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充满童趣的情景中玩数学、学数学,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1.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标准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可能性》这一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这堂课一开始,设计了“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和摸球情境,既富有情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学反思

  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通过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学生对“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有了初步感受,而且能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课堂上,先让学生预测摸出的球的颜色,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摸出的结果,然后让学生亲自摸一摸,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的空间和创造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3.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标准把情感与态度作为四大总体目标之一,是因为把数学课堂看成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要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克服困难的信心。

  4.需加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好多教师在课堂上都比较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围在一起坐就行。低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往往出现分组学习时,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学生合作的主动性还不够。

  在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重视教给学生合作的策略,及时对合作的好的学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例如让学生找同伴说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是两个学生之间的交流;小组讨论可能摸出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这是小组内学生间的交流。通过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知。

  5.紧密联系生活。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并且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

  人教版可能性教学反思篇三

  《可能性》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的内容。在千变万化的世间事物中,一定发生、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是必然现象,本课就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下面针对我在备课、授课中的体会做些反思。

  (一)、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生活经验,我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我从大家感兴趣的“故事课件”引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整堂课由各种联系生活、生动有趣又层次分明的活动贯穿其中,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二)、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这节课在感知“可能”、“一定”、“不可能”,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次是“六一儿童节抽节目”,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课件摸球等”,引出、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或不确定性。又设计了“说一说”、 “连一连”、“涂一涂”、 “幸运大转盘”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只有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三)、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数学。 整堂课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猜想、敢于质疑、勇于尝试、乐于交流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评价,体现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获得的不仅是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方法。

  本节课还需改进的方面: 初次体验“猜球”和再次体验 “摸球”这两环节因为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活动时间过长,从而使整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头重脚轻,第一个环节小组合作意义不大可以和第二环节合并改为师生互动,作为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不是教学重难点,时间安排上还可以紧凑些、如果能把更多时间放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这两个环节将会更为科学合理。

281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