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案例分析(2)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4、学习目标:
(1)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知识。
5、重点:
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教学过程
7、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3)、“乐思方有思泉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才会不断闪现,个性才的以发展。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三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数学的课堂教学必须成为自主探究的“建构者”。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成功的教学案例,但也有把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泛化、形式化。下面通过实例,谈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
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研究,是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初中数学中的负数、用字母表示数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也是对整个小学数学学习的一种总结和提高。因此初学者必须熟练地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
案例一:这个数是π吗?
数学教材(七上)第三章复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请你任意想一个数,把这个数乘2后加8,然后除以4,再减去你所想的那个数的,我就可以知道你计算
的得数是2,你相信吗?请与你的同学交流。
在课堂上,我分两步呈现这道题:
老师:第一步,请你任意想一个数,把这个数乘2后加8,然后除以4,再减去你所想的那个数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1:2
学生2:2
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几位同学答案不是2的,经再次检查后,也得出正确的结论)。
老师:请同学再换一个数,结果是多少?这一次所有同学的结果为2.这时有许多同学情不自禁地说“不论想的是什么数,结果均是2.”
老师:教师适时地进行第二步,你能说明为什么吗?
学生3:这个数用一个字母表示 ,那么把它乘2后加8就是 ,然后除以4就是,再减去你所想的那个数的就是,所以不管什么数代入最后结果都是2.
老师:很好,我们的学生都完成的很好。
正在我和同学们沉浸在经过探索获得成功的喜悦之中时,冷不丁,一个同学大声地喊“不对,你们说得不对,这个数是π就不行了„„” 瞬间的寂静后,教室里炸开了锅:
学生3:“任何数都可以,π当然行了。”
学生4: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的部分怎么没了呢?
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为数不少原来很坚定认为结果是2的同学也开始怀疑。争论从课上延续到课后,这引起了我的反思。通过对当时的演算过程的查看,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起初起的数均为自然数,设这个数的字母也为 ,在学生对数的认知结构中,自然数是他们最熟悉的,对分数和负数就不那么“亲切”了,何况是尚未真正认识清楚的π呢?那么学生对π到底是怎样理解的呢?几天后,我又在练习中呈现了这样两道题(中间有意隔了几题)第一题:单项式 的系数是 ,第二题: 的系数是 ;第一道题的正确率超过90%,第二题的正确率则仅过了一半。调查发现:学生看到第一道题,马上想到圆的面积公式,π是圆周率,是一个数;而第二道题很难有实际背景给学生联想,他们又把π看成 是一个字母。
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学习这一字母表示数时的情景,老师讲合并同类项时,对 这样一道现在大家都认为简单的题,我却苦苦思考了好几天,实在想不通,在老师诧异的目光中我讲的我的观点:“ 不是 ,因为前一个 代表任意数,后一个 也表示一个任意数,两个都可以是任意数的东西怎么能相加呢?”这个问题一直到学习方程时,自己才初步领悟了未知与已知的关系。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在走进课堂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中,已经慢慢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的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3)“乐思方有思泉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才会不断闪现,个性才的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