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育教研论文3篇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数学思想都是在一定的数学知识中呈现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育教研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育教研论文篇一:小学数学教学思想渗透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意义

  数学要得到发展,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要以一定的数学思想作为基础,只要基础牢固,上层建筑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与提高,并找到发展的方向。所以,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适当的渗透一些数学思想,使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起来更加容易。数学思想的掌握,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对知识能够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与把握,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在解决问题时会更加得心应手。在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让学生机械的记忆数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很多学生不理解解题思路的来源,使得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题不对路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要想使这种现象得到有效的解决,在课堂中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解题的框架,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解题思路的由来,加深对数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使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能够一个很好的承接。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灵活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数学思想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理念,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不断地扩散自己的知识,使自己对数学知识有一个纵向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策略

  1.在数学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都是在一定的数学知识中呈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把数学的相关定理、概念、公式等直接告诉学生,应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猜测、分析、探究、验证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如何变化而来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对数学方法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都不完善,在这一时期强化学生的数学思想,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发现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例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问题时,让学生直接去进行计算会显得很难,学生不知道从哪下手。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梯形转化为以前学习过的图形,进行面积的计算。通过研究,学生发现可以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一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利用这种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体会到这种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形成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解决问题时渗透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中,解题是一项必要的工作,在解题过程中要运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解题的过程中,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到题目的含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快速,减少不必要的错误,提高学习效率。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教师适当地渗透数学思想,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尽快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少走弯路,并且数学方法的渗透,也可以使学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在反复的练习中,进一步强化数学思想的渗透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虽然会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但是要想使他们能够灵活、有效地运用,就需要教师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强化数学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思想的掌握和记忆。在数学练习中,教师要选取明确的数学思想,指出它的应用范围,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更好地运用。良好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让学生不断地利用数学思想进行解题,并且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找出自己所运用的数学思想,以及在以前的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和技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通过这种化归思想的渗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仔细地观察算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通过改变运算的顺序进行化归,可以使问题更加简便,既节约时间,准确率也可以得到保证。

  三、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者:陈海明 工作单位:浙江省绍兴市镜湖小学

  小学数学教育教研论文篇二: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解题思路保守,不重视记录

  数学教学中,思维模式保守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大敌。而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这种保守的思维模式却一直占据着主流,比如固定的解题套路、千篇一律的题海战术等,都不利于学生灵活主动地去创造。另外,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不同,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各异,所以要注意保持记录的好习惯,但实际上,学生们往往忽略这些,甚至懒于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突发的灵感及时记录,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不自信现象明显,害怕出错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自信的现象,他们对于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也渴望被老师认可,但是由于怕出错引起老师和同学的笑话,所以往往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导致数学问题研究不深入,创新意识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影响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解除学生心中的胆怯情绪,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愉悦的学习之中。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保持好奇心,引导创造性活动

  好奇心是人探究未知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种心理趋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有趣的现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解决一些问题,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引导小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寻找答案,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面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实践,积极参与各种新颖独特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二)发展想象力,提高发散性思维

  数学是一项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但是在严密的逻辑思维背后,想象力和创新力也不容忽视,且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拓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创造性的提出一些问题,并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尽情的去想象,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之逐渐朝着集中性思维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及时排除心理定势及消极性的心理暗示,比如在学习完“米、分米、厘米”以及“直线、线段和射线”等概念后,教师不妨挖掘教材中的一切可比较的因素,让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比较认识,可以到操场上实际测量篮球场和跑道的长和宽,也可以用卷尺或步伐进行测量,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知比较测量所得数据的准确性,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捕捉灵感,学会举一反三

  灵感是一种思维能力,是在不断实践和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瞬间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路,是一种质的飞跃,它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捕捉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于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要变换角度或者通过对比等方法去引导学生的数学灵感,让学生感受到解题的挑战和乐趣,并能举一反三,不断进行对比和联系,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全面灵活的运用数学技能,越过常规逻辑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比如这道题“将下列分数3/5、7/8、1/9、2/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从题中可以看出,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将个分数的分母进行通分比较,则显得比较麻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另辟蹊径,从同分子分数的角度出发,将这几个分数化简为具有相同分子的形式,然后再进行判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焕然大悟,找出了更加简便的比较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四)认识教与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习放到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利,怀疑知识正确性的权利,以及阐述自己独到见解的权利,从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作为教师,还要在了解每一个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用欣赏认可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人,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歧视学困生,用对学生的热爱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克服太过单调的死记硬背,例如在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作业内容尽量做到丰富多彩,应该适当配置一题多解的问题,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或者让学生把一道应用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改变条件,从一步应用题变为多步的发散性应用题,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创新性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打造出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王云峰 工作单位: 辽宁省喀左县山嘴子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教育教研论文篇三: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良好的情景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也能激发较为持久而稳定的兴趣[1]。情境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以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比和比例的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比、比例、比值的概念和知识的运用模糊不清。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概念。上课伊始,我拿出准备好的糖块和一杯水,学生们看到我这些道具很好奇,这时候充分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同学们,我这里有5块糖,一共是30克,这杯水是300克的,大家帮我分析一下,糖放入水中后,糖水有多重?”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刻大笑起来:“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呀,一共330克呗。”我在看到学生们积极性调动起来后,说:“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看起来难,我们就以这杯糖水为例,来层层剥开比和比值这节的真面目。”随后我不断引导学生从比的定义为突破口,自己小组探讨,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情境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形象的表达出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整节课学习气氛高涨,回答问题踊跃,也带动了我的讲课积极性,整体效果非常好。

  二、运用多媒体,使抽象知识形态化

  小学阶段的孩子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是在数学学习上立体思维能力较差。以往题海战术应对抽象知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都不符合现代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正好迎合了孩子的这一特点。通过制作flash,将学生难以想象理解的问题简单直观的通过设计的动画展现出来,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感知认识。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新教材中“平移”一课,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旋转门”、“推拉门”的动态过程,在课堂上演示它们的运动过程,从而揭示平移概念。并设计了小熊跳格子的flash,将物体位置变化的过程演示出来,孩子们一开始以为是一款小游戏,兴趣十足地盯着动画看小熊的运动路线。同时配以当下最受学生们喜爱的TOM猫的卡通形象讲解平移的过程和平移的基本知识。将抽象知识融合与动画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求知欲望,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而且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转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针对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而言的,它要求的是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倒数这节课时,倒数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简单地给学生套用定义,他们可能只是死记硬背的记住定义,但是对于知识的彻底理解与领悟却相差较远。这节课的讲解,我采用的是开放式讨论学习的方法。有的说:“倒数是什么意思?”有的提出:“学倒数有什么用处?”于是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研究倒数的意义、方法和用处。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后,我引导学生从课本开始,认识概念,找清定义,明白倒数的意义。在理清基本知识后,我有拓展一些带分数、小数、整数……直到最后讨论了“1”和“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怎么用简单的方式找到倒数?通过大家自己的讨论与学习,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方法。

  四、提供材料,培养数学思考能力

  良好的思考能力,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考和独立思考[2]。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材料,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在学习求圆环面积的过程中,有一道题,花坛是圆形的,直径3米,在花坛外修建一条宽1米的小路,求小路的面积。这道题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往往在求大圆的直径时得出3+1=4米,忽略了小路在花坛的直径两边都延伸了1米。由此看出学生感性材料的缺乏致使思维能力受到限制,不能全面考虑问题。因此,学生对具体丰富的思维材料接触越多,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增强,从而达到从具体的事物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的过渡。

  五、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是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知识引导给学生。教师在探究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策略,立足与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素质,引导他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作者:吴宝珍 工作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看过" 小学数学教育教研论文"的还看了:

1.浅谈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2.小学数学教研论文范文

3.小学数学教研教改论文

4.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论文

5.浅谈小学生数学教育论文

174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