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及原文

时间: 欣欣861 分享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是七年级语文的需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的教案要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的教案以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背诵《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

  2.通过朗读,理解诗词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学习重难点】

  1.通过朗读,理解诗词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同沈从文先生一起,挤在茶峒的河边,观看激烈紧张的赛龙舟;跳到河里进行过军民同乐、笑声不绝的人鸭竞赛,过了个愉快热闹的端午节;接着,从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中,我们闻到了半个世纪前京城地区春节时浓浓的喜庆味儿,听到了热烈的鞭炮声。今天,我们又要穿越时空,跟着三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去赏月,过一个独特的中秋节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1)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他创作的诗歌多为描写农民日常生活、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对元稹、白居易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导。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合称为“三苏”。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散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清新豪健。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2.文题理解

  (1)《十五夜望月》: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婉动人。

  (2)《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词牌名。本篇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从题序来看,此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中秋节是汉人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有赏月、团圆两个主题。

  3.朗读诗词,解决重点字音。

  栖鸦(qī)   冷露(lù)     丙辰(chén)

  宫阙(què) 朱阁(gé) 绮户(qǐ)

  婵娟(chán) 琼楼玉宇(qióng)

  三、合作探究

  (一)赏析《十五夜望月》

  1.二人小组互读诗歌,正音,划分节奏。

  明确: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进一步展开讨论:品读诗中精彩处,赏析下面的诗句。

  (1)中庭地白树栖鸦

  明确: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净素洁、清冷之感,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出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冷露无声湿桂花

  明确: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味。而且岂止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3)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确:诗人没有采用正面直接抒情的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二)赏析《水调歌头》

  1.请大家自由朗诵一遍,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内容理解:这首词上阕主要写什么?下阕呢?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明确:“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5.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明确: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6.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问,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中秋望月

  一句:侧面烘托←皎洁,宁静→朴实简洁

  二句:暗写望月←寂静,优美→浮想联翩

  三句:直写望月←推己及人→意境悠远

  四句:委婉抒情←发出疑问→含蓄深远月明人远思深情长

  《水调歌头》

  上阕——望月(写景)——借明月自喻清高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下阕——怀人(抒情)——用圆月衬托别离苦闷、矛盾

  豁达、通脱

  五、课外拓展

  中国人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一轮明月给人们带来了无限遐想,又寄托了无数情思。请你完成以下关于“月亮”的题目。

  1.写出与月亮有关的乐曲或歌曲三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秋佳节,各地都有一系列与月亮有关的习俗,请写出你的家乡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与月亮有关的对联,请你用“/”划分朗读节奏,并作简要赏析。

  对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示例:二胡曲《二泉映月》、小提琴曲《思乡曲》、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

  2.示例:吃月饼、赏月、给长辈送礼物等。

  3.节奏: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赏析:上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的原文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猜你感兴趣:

1.七年级语文《在沙漠中心》教案及原文

2.七年级下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教案及原文

3.七年级上册《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及原文

4.七年级语文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及原文

5.七年级语文上册《登岳阳楼》教案带原文

6.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及原文

160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