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教学方法 > 关于训诂学的声训方法概述(2)

关于训诂学的声训方法概述(2)

时间: 若木623 分享

关于训诂学的声训方法概述

  1、对转:指在语音的发展过程中,在韵腹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同一发声部位的阴声韵(无韵尾或以元音结尾),阳声韵(收鼻音的韵),入声韵(收塞音的韵)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对转分为阴阳对转、阴入对转、阳入对转。

  1阴阳对转:《卫风·氓》:“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泮”,读为“坡”,“泮”训“坡”。

  2阴入对转:《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荆,斧以斯之。” “斯”(si)训“析”(xit)。

  3阳入对转:《诗经·鄘风·定之有方》:“灵雨既零,命彼倌人。”“零”(ling)训“落”(lot)。

  2、旁转:指汉语语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声纽和韵尾不变的前提下,韵腹发生转变。《诗经·王风·扬之水》:“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戍”训“守”。

  在以上三种声训方法中,古人大量使用的是同音为训和对换为训,使用旁转为训的大都是清朝人。

  四、声训的功能

  声训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通假借。解决同音替代问题,避免铜价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求得本字,以便更好地运用以形说义的方法。王引之引其父王念孙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 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 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 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 则诘屈为病矣。”用声训的方法说明通假,读者容易理解。注释中说明通假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用借字释本字。如《管子·轻重丁》: “今齐西之粟, 釜百泉。”注: “泉, 钱也。”“泉”是本字, “钱”是借字。二是用本字释借字。《诗•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毛传:“调,朝也。”“朝”是本字,“调”是借字。三是用本字的意义释借字。如《诗.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毛传训“隐,痛也。”按《说文》:“殷,痛也。”毛传训“隐”为痛,即以“隐”为“殷”的借字,故用“殷” 的意义来解释“隐”字。

  第二,探寻词语的来源。声训的目的之一就是以语音形式为线索来推求语源。东汉刘熙认为“名之于实,各有义类”。他撰《释名》也就是要推求语源,把事物之所以命名告诉人们。被很多人认为是形书的《说文》,据别人统计,声训则占十之七八,有很多是用于推求语源的。如,“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粟之为言续也。”

  第三,保存古音的历史面貌。声训萌芽于先秦时期,盛于两汉,《释名》一书几乎全用这种方法。它们反映了上古语音,利用它来考察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收获颇丰。同时声训也有一定的的缺陷:用声训方法释词,往往不能准确反映词的本质属性。曲解“音近义通”,扩大声训范围。汉语中存在大量异音同义词和同音异义词,而音近义通是以同根词为前提的,只有同根词,才能出现音近义通的现象。否则,即使同音,也不能是音近义通。

  第三,存古音。因声求义的方法,远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盛行于汉代,如汉代刘熙《释名》。这些丰富的训诂资料为我们流传下来了丰富的语音资料,利用这些语音资料,训诂学家们在研究上古语言上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例如:上古声纽的拟定,上古韵部的考订,入派三声的核准。

  五、声训的局限

  一、主观推测,没有佐证。早期的声训大多只是用音同、音近、音转来解释词义,探索词的命名意义,但这些解释、探索有很多穿凿附会的成分。例如:波,水质皮。坡,土之皮。由于古代的门第观念森严,门阀之争严重学生都排挤别人的观点,难免会讹误,有时出现同一个词,所用的音近音同字是不确定的,加之没有辩证,无法让人辨别真伪,定夺是非。如刘熙的《释名》:“山,产也,产万物。”

  二、曲解“音近义通”现象,任意扩大声训范围。从汉语的实际情况来看,音近义通或某音表某义是实际存在的语言现象,但必须是在同根词或是在同源词的前提下,否则,即便是同音字,也不可能出现音近义通的现象。如《庄子·逍遥游》:“犹时女也。”司马彪:“时女,犹处女也。”

  三、不明音义关系,鼓吹“声象乎义“的学说,而违背了语言的社会约定性。声象乎义的首创者是清代学者邹伯奇“声象乎义者,以唇舌口气象之。”

  声训是重要的训诂方法,为后代的词源学、语源学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它的作用和历史地位不可小觑。同时,在运用声训进行训诂时,也要注重文献的考证,将声训与形训、义训相结合。

14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