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实词用法归纳整理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用法归纳整理
要想学好初中文言文,怎么能少了对这些实词的掌握呢?今天小编把初中必须掌握的文言文常见实词词分享给了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用法归纳
字/词 | 释义 | 词性 | 例句 | 出处 |
具 | 有 | 动词 |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 《核舟记》魏学洢 |
详细 | 形容词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桃花源记》陶渊明 | |
交通 | 交错相通 | 形容词 | “阡陌交通” | |
妻子 | 妻子和儿女 | 名词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绝境 | 与世隔绝的境地 | 名词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无论 | 不要说,更不要说 | “无论魏晋” | ||
如此 | 像这样 | 介宾短语 | “诣太守,说如此” | |
鲜 | 鲜艳 | 形容词 | “芳草鲜美” | |
少 | 形容词 | 陶后鲜有闻 | 《爱莲说》 | |
股 | 大腿 | 名词 |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口技》 |
孤 | 古代王侯的自称 | 代词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孙权劝学》 |
治 | 研究 | 动词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文理 | 文采和道理 | 名词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伤仲永》 |
何苦 | 哪怕 | 副词 | “何苦而不平” | 《愚公移山》 |
宜 | 当然 | 副词 | “宜乎众矣” | 《爱莲说》 |
爷 | 父亲 | 名词 | “卷卷有爷名” | 《木兰诗》 |
识 | 认识 | 动词 | 未尝识书具 | 《伤仲永》王安石 |
记住 | 动词 | “默而识之” | 《<论语>十则》 | |
居 | 居住 | 动词 | 面山而居 | 《愚公移山》-《列子》 |
请 | 请让我 | 动词 | “请从吏夜归” | 《石壕吏》 |
美 | 美丽 | 形容词 | “芳草鲜美” | 《桃花源记》陶渊明 |
漂亮 | 形容词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认为……美 | 形的意动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
聚 | 使……聚 | 动的使动 | “聚室而谋” | 《愚公移山》 |
止 | 阻止 | 动的使动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 |
栖息 | 动词 | 非梧桐不止 | 《惠子相梁》 | |
惩 | 以……为苦 | 形作动词 | “惩山北之塞” | 《愚公移山》 |
北 | 北面 | 名词 | “惩山北之塞” | |
向北 | 名作状 | 北饮大泽 | 《夸父逐日》 | |
灵 | 成为灵异的水 | 名作动 |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陋室铭》 |
乱 | 扰乱 | 形作动 | “无丝竹之乱耳” | |
造反 | 动词 | 盗窃乱贼而不作 | 《大道之行也》 | |
贼 | 害人 | 名作动 | 盗窃乱贼而不作 | |
劳 | 使……劳累 | 动作使动 | “无案牍之劳形” | 《陋室铭》 |
蔓 | 牵牵连连的 | 名作动 | “不蔓不枝” | 《爱莲说》 |
枝 | 枝枝节节的 | 名作动 | “不蔓不枝” | |
清 | 显得清幽 | 形作动 | “香远益清” | |
宴 | 举行宴会 | 名作动 | “会宾客大宴” | 《口技》 |
啼 | 哭着 | 动作状语 | “忽啼求之” | 《伤仲永》 |
宾客 | 客人 | 名词 | “会宾客大宴” | 《口技》 |
以宾客之礼相待 | 名作动 | “宾客其父” | 《伤仲永》 | |
利 | 以……为利 | 意动 | “父利其然” | |
风烟 | 在风烟中 | 名作状语 | “风烟望五津”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箕畚 | 用箕畚 | 名作状语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愚公移山》 |
跳 | 跳着 | 动作状语 | “跳往助之” | |
毕 | 用尽 | 形作动 | “吾与汝毕力平险” | |
全、都 | 形容词 | 群响毕绝 | 《口技》 | |
名 | 说出 | 名作动 | “不能名其一处” | |
出名 | 名作动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陋室铭》 | |
名字 | 名词 | 并自为其名 | 《伤仲永》王安石 | |
善 | 擅长 | 形作动 | “京中有善口技者” | 《口技》 |
奇 | 奇异、罕见 | 形容词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核舟记》 |
余数、零数 | 名词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隧 | 钻洞 | 名作动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狼》 |
日 | 每天 | 名作状语 | “日知其所亡” | 《两小儿辩日》 |
吾日三省吾身 | 《论语》十则 | |||
东 | 到东方 | 名作状语 | “孔子东游” | 《两小儿辩日》 |
箫 | 吹箫 | 名作动词 | “箫鼓追随春社近” | 《游山西村》 |
犬 | 像狗一样地 | 名作形 | “其一犬坐于前” | 《狼》 |
洞 | 打洞 | 名作动 | “一狼洞其中” | |
屠 | 指屠户 | 动作名 | “一屠晚归” | |
耻 | 以……为耻 | 形的意动 | “不耻下问” | 《<论语>十则》 |
新 | 新知识 | 形作名 | “温故而知新” | |
苟 | 苟且 | 副词 | 故不为苟得也 | 孟子《鱼我所欲也》 |
表示希望 | 副词 | 苟无饥渴 | 《君子于役》 | |
已 | 通“以” | 副词 | 自董卓已来 | 陈寿《隆中对》 |
停止,放弃 | 动词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孟子《鱼我所欲也》 | |
停止 | 动词 | 白露未已 | 《诗经》(《关雎》) | |
与 | 通“欤” | 语气词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孟子《鱼我所欲也》 |
和 | 动词 | “吾与汝毕力平险” | 《愚公移山》 | |
通“举”,选拔 | 动词 | 选贤与能 | 《大道之行也》 | |
给予 | 动词 |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孟子《鱼我所欲也》 | |
欣赏 | 动词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答谢中书书》 | |
是 | 这个 | 代词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孟子《鱼我所欲也》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
此,这时 | 代词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伤仲永》王安石 | |
作 | 写 | 动词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
兴起 | 动词 | 盗窃乱贼而不作 | 《大道之行也》 | |
奋起,指有所作为 | 动词 | 而后作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
老鼠发出的声音 | 拟声词 |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 《口技》 | |
致 | 招致,引来 | 动词 | 不可屈致也 | 陈寿《隆中对》 |
买到 | 动词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送东阳马生序》 | |
对……说话 | 动词 | 听妇前致词 | 《石壕吏》 | |
凡 | 总共 | 副词 | 凡三往 | 陈寿《隆中对》 |
度 | 衡量,估计 | 动词 | 孤不度德量力 | |
安 | 怎样 | 代词 | 计将安出 | |
怎么 | 代词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司马迁《陈涉世家》 | |
挟 | 挟持,控制 | 动词 | 挟天子而令诸侯 | 陈寿《隆中对》 |
殆 | 大概 | 副词 | 此殆上天所以资将军 | |
身 | 亲自 | 名作状 |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
秋 | 时候 | 名词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诸葛亮《出师表》 |
光 | 发扬光大 | 形作动 | 以光先帝遗德 | |
遗 | 给予 | 动词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
亲 | 亲近 | 形作动 | 亲贤臣,远小人 | |
以……为亲 | 动词 |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大道之行也》 | |
亲戚 | 名词 | 亲旧知其如此 |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 |
远 | 疏远 | 形作动 | 亲贤臣,远小人 | 诸葛亮《出师表》 |
离人远 | 形作动 | 而日中时远也 | 《两小儿辩日》 | |
远播 | 形作动 | 香远益清 | 《爱莲说》 | |
鄙 | 出身鄙野 | 形容词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诸葛亮《出师表》 |
目光短浅 | 形容词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曹刿论战》 | |
边境 | 形作名 | 蜀之鄙有二僧 | 《为学》 | |
猥 | 辱,降低身份 | 动词 | 猥自枉屈 | 诸葛亮《出师表》 |
许 | 承认,同意 | 动词 | 时人莫之许也 | 陈寿《隆中对》 |
答应 | 动词 | 遂许先帝以驱驰 | 诸葛亮《出师表》 | |
这样 | 代词 | 问渠那得清如许 | 《观书有感》朱熹 | |
地方,处所 | 名词 | 不知何许人 |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 |
大概,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 副词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小石潭记》 | |
斟酌 | 斟情酌理 | 动词 | 斟酌损益 | 诸葛亮《出师表》 |
损 | 减少 | 动词 | 斟酌损益 |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愚公移山》 | |||
益 | 增加 | 动词 | 斟酌损益 | 诸葛亮《出师表》 |
更加 | 副词 | 香远益清 | 《爱莲说》周敦颐 | |
固 | 顽固 | 形容词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愚公移山》 |
本来 | 副词 | 固众人 | 《伤仲永》王安石 | |
虽 | 即使 | 副词 | 虽人有百手 | 《口技》林嗣环 |
虽不能察 | 《曹刿论战》 | |||
虽人有百手 | 《口技》 |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三峡》 | |||
虽有千里之能 | 《马说》 | |||
即使这样 | 关联词 |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 《公输》--《墨子》 | |
方 | 方圆 | 名词 | 方七百里 | 《愚公移山》 |
正 | 副词 |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 《闲情记趣》沈复 | |
当……时 | 介词 | 方其远出海门 | 周密《观潮》 | |
书 | 书信 | 名词 | 一男附书至 | 《石壕吏》 |
写 | 动词 | 即书诗四句 | 《伤仲永》王安石 | |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陈涉世家》司马迁 | |||
书写 | 名词 | 未尝识书具 | 《伤仲永》王安石 | |
字条 | 名词 | 得鱼腹中书 | 《陈涉世家》司马迁 | |
因 | 于是 | 关联词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唐雎不辱使命》 |
动 | 震动 | 动词 | 波澜动远空 | 王维《汉江临眺》 |
聊 | 聊且,暂且 | 副词 | 老夫聊发少年狂 | 苏轼《江城子》 |
间 | 参与 | 动词 | 又何间焉 | 《曹刿论战》 |
夹杂 | 动词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口技》林嗣环 | |
中间 | 名词 |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 《闲情记趣》沈复 | |
间或、偶然 | 副词 | 时时而间进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肉食者 | 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 名词 | 肉食者谋之 | 《曹刿论战》 |
牺牲 | 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 名词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
孚 | 为人所信服 | 动词 | 小信未孚 | |
信 | 真诚、诚实 | 形容词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论语》十则 |
福 | 赐福,保佑 | 动词 | 神弗福也 | 《曹刿论战》 |
福气 | 名词 | 此何遽不为福乎 | 《塞翁失马》 | |
狱 | 案件 | 名词 | 小大之狱 | 《曹刿论战》 |
情 | 实情 | 名词 | 必以情 | |
可 | 可以 | 副词 | 可以一战 | |
凭借 | 动词 | 可以一战 | ||
因为 | 连词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岳阳楼记》 | |
依据,按照,顺着 | 动词 | 策之不以其道 | 《马说》 | |
以 | 把 | 介词 | 以从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 | 《闲情记趣》 |
驰 | 驱车(追赶) | 动词 | 公将驰之 | 《曹刿论战》 |
策骑 | 动词 | 愿驰千里足 | 《木兰诗》 | |
遂 | 于是,就 | 副词 | 遂逐齐师 | 《曹刿论战》 |
既 | 已经 | 副词 | 既克 | |
故 | 原因,缘故 | 名词 | 公问其故 | 《曹刿论战》 |
问其故 | 《两小儿辩日》 | |||
旧知识 | 形容词作名词 | 温故而知新 | 《<论语>十则》 | |
所以 | 关联词 | 故不为苟得也 | 《鱼我所欲也》--《孟子》 | |
旧、老 | 形容词 | 故人具鸡黍 | 《过故人庄》 | |
旧,原来的样子 | 名词 |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狼》蒲松龄 | |
鼓 | 击鼓 | 名作动 | 一鼓作气 | 《曹刿论战》 |
打鼓 | 名活用动 | 箫鼓追随春社近 | 《游山西村》 | |
再 | 第二次 | 数量词 | 再而衰 | 《曹刿论战》 |
盈 |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 形容词 | 彼竭我盈 | |
满 | 曾不盈寸 | 《核舟记》魏学洢 | ||
充满 | 动词 | 有暗香盈袖 | 《醉花阴》李清照 | |
靡 | 倒下 | 动词 | 望其旗靡 | 《曹刿论战》 |
称 | 相称 | 动词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伤仲永》 |
池 | 护城河 | 名词 | 池非不深也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发 | 头发 | 名词 | 明朝散发弄扁舟 | 《宣州谢X楼饯别校书叔云》 |
出发 | 动词 | 有时朝发白帝 | 《三峡》郦道元 | |
起,指被任用 | 动词 | 循环舜发于畎亩之中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
1.课内文言文
首先把课内的课文弄清弄懂,在学习课内文言文中最基本的是课下的注释还有通篇解释时不懂的字词意思或者语法,做到最起码能够把整篇文章完整的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大家能懂得意思。
其次,在初学文言文阶段,文言文对我们而言如同一门外语,我们不了解的很多,这时需要我们要有一种较真的精神,具体到每一个字都弄明白它的意思或者作用。
另外,多读课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起初不明白的,多读几遍意思慢慢就明白了,在读的时候注意怎么断句,培养自己的语感。在判断如何断句的时候,它的意思大概就浮现眼前了。
课内文言文要做到熟练,对文中的字、词、语法、作用做到印象深刻,自己课下做好总结,即同一个词它的作用遇到过多少个,分别是什么,根据课文记住例子。
2.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起一个拓展的作用。在起初接触文言文时,由于缺乏对字、词意思、词类活用等作用以及语法的了解,起初学生读不懂很正常,这需要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就像学生开始学习英语一样,从开始的不懂到后来的熟练,都需要经历一段知识积累的过程。课外文言文的扩充,是在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同一字、词更多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扩充学生的知识库。
3.准备好词典
在学习文言文,或者自己看文言文的时候,希望学生养成一个习惯:古汉语词典不离身。在看文言文时,遇到不懂的就去翻词典,在看词典的时候,养成一个习惯,把它的每一个意思看一个遍。同时有例句的,试着自己根据它给出的词义,能不能看懂例句的意思。
4.好习惯的养成
古汉语词典不离身—养成查词典的习惯
多动脑—思考它在文中属于词典解释中哪个意思,可以一一套入尝试翻译对不对。
多动嘴—不明白的句子,不知道怎么断句的句子,发声读出来,看看怎样断句合理。
多动手—查词典以及注意看懂后把词典上遇到的几个比较基本的,比较常见的意思记在这篇文章旁边,最好配有例句。保存好这份资料。
资料的收集—把文言文做过的资料都放在一起,为复习做好准备。
5.文言文学习方向
字、词词义或作用
词类的活用
常见句式:判断、疑问、省略等
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方法:增、调、留、换
起初对古文不了解,会觉古文是很枯燥,容易让人感到厌烦的东西,等到我们的文言文知识库基本建立,大家会喜欢上文言文,很多要说的话,简短的话语就可以表达出来,语气词的使用虽然看着没什么实际意思,但是读起来很有意境。明天我们就来看看,文言文中大概要学习些什么。
初中文言文学习建议
第一、要重视诵读指导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对培养语言的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帮助。
(1)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过不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
(2)采取各种方式读。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利于知识的积累,利于明白事理,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运
第二,教词句理解的方法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 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每册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和单元知识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人人必须整理,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学生笔记本中,文言文部分,我提倡这种方式整理笔记:(一)本课字音字形整理。(二)通假字。(三)重点词,分为实词和虚词的整理。注意整理时,要结合句子。(四)词类活用。(五)一词多义。(六)古今异义这六大部分。因为,整理的过程就是系统复习巩固的过程。
第三,文言资料的使用
有的同学不爱动脑,让学生自己翻译时,喜欢抱着资料看。这样很不利于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而且影响听课。有资料很好,但要用得恰到好处。对于资料提倡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两个环节的使用。
猜你喜欢:
4.文言文要怎么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