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有哪些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有哪些
想要学好历史没有学习方法怎么能学好呢?其实学好历史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课后 做好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文景之治(历史上把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是“文景之治”)
1、原因: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
2、措施: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②提倡节约;③提倡“以德化民”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富强起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是“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指汉武帝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空前统一的局面,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形成原因:(客观原因)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大一统的实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主观原因)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汉武帝的大一统,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统一的措施:
①政治上:背景: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
措施: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削弱侯国,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即实行“推恩令”。)
②思想上:背景: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他们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措施: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③教育上:设立太学,推行儒学教育。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④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
⑤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大一统的历史意义(作用):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比较:(1)目的和实质相同,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2)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的思想文化进行极其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并未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的形成,加强了中央集权。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纸的发明: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于105年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特点: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质量也高。)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传播:首先传入朝鲜、日本,公元8世纪传入阿拉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最后传遍全世界。
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1、东汉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到东汉时期的数学成就)
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度发展的数学水平,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其中,分数四则和比例的算法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负数的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是世界数学史上最早的。书中的一些成就曾传到日本、朝鲜、越南、印度、阿拉伯和欧洲,对世界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东汉科学家。他制造的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叫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三、华佗与张仲景——汉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1、华佗(神医):制成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他还编制了体操“五禽戏”。
2、张仲景(医圣):写成《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考点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唐太宗统治时期
1、效果(表现):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2、出现原因:
国家统一安定;唐太宗时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3、治国措施:
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②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③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④注意任用贤才和善于纳谏,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人称“房谋杜断”。魏征时最著名的谏臣。
⑤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4、评价唐太宗: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任用贤才,虚心纳谏,调整政策,轻徭薄赋,整顿吏治,大兴学校,发展科举,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出现强盛的“贞观之治”局面,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初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开元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
1、出现原因: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②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③命人烧毁宫内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
2、表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多。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开元盛世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为盛世的出现,构筑了坚实的基础。唐玄宗个人很有才能,重用贤能,锐意进取,取得显著成效。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繁荣:①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唐朝衰落的原因:
唐玄宗后期,为富庶繁荣所陶醉,骄奢之心日益增长,早期的勤政纳谏作风逐渐退化。他任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宠爱贵妃杨玉环,又用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为相,导致地方军阀安禄山和史思明长达八年(755年—763年)的武装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动脑筋1答案:他们都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农业生产,都注意”戒奢从俭”,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唐太宗统治时期都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治世”______”开元之治”和”贞观之治”.
★★.动脑筋2答案:说明唐朝丝织技术高超,丝绸质地很薄。
★★.活动与探究答案:1、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他后来没有坚持这样做(看教材的小字部分)
★★对封建盛世的几点认识:(1)封建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不能过一夸大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功劳,也不能不论他们采取政策和措施的作用。(2)历史封建盛世局面的出现者是经历几代皇帝连续执行宽松政策和几代劳动人民艰辛努力的结果。(3)封建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最大的受益者是封建统治阶级,广大人民生活仍然是十分艰苦,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是相对缓和。(4)封建盛世局面都是不可持久的,统治者凭借“盛世”积累大肆挥霍,使国力耗尽,导致国家衰亡。
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文帝实行分科考试;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进士(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
明经(背诵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②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③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①科举制度的施行为士子敞开宦门,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举业,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造成中国科学技术的逐渐落后。
②科举考试主要服务于专制王朝统治,选拔忠顺的奴才。因此入仕做官并不一定有“治国理民”的实际才能,容易导致腐败。
③推动知识分子与统治者合流,削弱了其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造成中国思想的落后和愚昧。
结束: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自唐代起就受到邻国的关注。不仅一直有外国人参加科举考试,而且很多国家还引进科举制在本国选拔人才。西方人则将中国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动脑筋1答案:明经考试中的“帖经”,是封建统治者用儒家学说统治、禁锢人们思想的表现。这种试题题型,有利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读书人发挥自己的见解。它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
★★.动脑筋2答案: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活动与探究1答案:李德裕反对科举制度。他的话是不妥的,因为熟悉朝廷事物、礼仪只是有利于当官以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情,但这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活动与探究2答案:孙中山和英国大百科全书这两段话,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简述唐朝科举制的影响。答:实行科举制,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官吏,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较自由的报考方式,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体现了开放性和流动性特征;科举制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新局面的出现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史称:“得人者昌”,“失贤者亡”。请你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的史实加以说明,从中你有哪些感悟?
答:1、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在位时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2、武则天大力推行科举,重用贤能,武周政治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人,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开元盛世”;
4、玄宗晚年,不理朝政,重任奸臣,唐朝国力大衰,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感悟:完善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于直谏者;任人为亲,危害严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