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归纳总结
化学属于理科中的文科,学习初期,基本理论和理化性质较多,需要同学们不断反复地加以巩固,才能有效的学好化学。面对中考也需要整理好知识点以便复习。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希望大家喜欢!
初三化学中考考点
一、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4. 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 某一种元素。
②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 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 、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7)质量守恒定律
5. 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5) 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 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 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6.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7.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8.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一变二不变)
9.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10.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他为溶质。)
1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12.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
NaOH==Na+ + OH-
Ba(OH)2==Ba2+ + 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
Na2SO4==2Na+ + SO42-
BaCl2==Ba2+ + 2Cl-
1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如七氧化二锰):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14.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 FeSO4·7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15.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二、基本知识、理论
1.空气的成分
氮气占78%, 氧气占21%, 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与杂质占0.03% 。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NO2 、CO、SO2、.H2S、NO等物质 。
3.其他常见气体的化学式
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
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根)、 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一氢根)、 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 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 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 -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
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
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 、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
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说明:(1)pH=7,溶液呈中性;pH <7,溶液呈酸性;pH >7,溶液呈碱性。
(2)pH越接近0,酸性越强;pH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三、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⑴金刚石、石墨:C
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四、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等大多数金属块状固体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 ; KMnO4为紫黑色 。
3.红色固体:Cu、Fe2O3 (红棕色)、HgO、红磷 ▲硫:淡黄色 ▲ Cu2(OH)2CO3为绿色
蓝矾(又叫胆矾):蓝色 NO2 :红棕色气体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不溶于稀HNO3) 等
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 白色↓:Mg(OH)2。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五、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六、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16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17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
18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19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初三化学考试易错点总结
一、常见物质的俗称、主要成分、化学式
二、化学中的几类不同的对比
1.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 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含碳量不同。
3.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 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 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 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三、化学符号周围小数字的含义
四、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1.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同乘异加)
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其原子个数)】之和。
2. 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元素质量比 =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其原子个数)】之比。
3. 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五、物质的除杂
1. CO2 (CO) : 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网
2. CO (CO2):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 CuO ( C ): : 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4. Cu ( Fe ): :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CuSO4溶液
5. Cu (CuO)::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 FeSO4 (CuSO4)::加入足量的铁粉
六、化学反应现象
1. 镁条燃烧:剧烈燃烧,耀眼白光。
2. 红磷燃烧: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3. 铜丝加热:红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
4.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5.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产生白光、放热、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6. 硫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燃烧、放热、有刺激味气体生成。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蓝紫色火焰)。
7.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使无水CuSO4变蓝的液体(水)。
8. 白磷燃烧: 剧烈燃烧、大量白烟。
9 甲烷燃烧:蓝色火焰、放热、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和使无水CuSO4变蓝的液体
(水)。
10. 铁钉放入稀硫酸:有少量气泡产生、金属颗粒逐渐溶解,溶液变成浅绿色。
11. 镁条放入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产生、金属迅速溶解,放出热量。
12. CO还原氧化铁 :红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3. C和CuO高温加热:黑色逐渐变为红色,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4. 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石蕊变红。
15. CO2通入Ca(OH)2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6. 大理石与稀盐酸:固体逐渐溶解、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7. 铁丝放入CuSO4溶液中:铁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蓝色溶液变成浅绿色。
18. 铜丝放入AgNO3溶液中:铜丝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无色溶液变成蓝色。
七.重点实验的注意事项
1. 各类实验中水的作用:
①铁丝燃烧: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试管底部。
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降低温度,吸收白烟。
③燃烧条件的探究:隔绝空气。提供热量。
2. 空气中氧气的测定:
①试剂选择的标准:在空气中只与氧气反应,且产物为固态-------故选用红磷。
②实验成功的关键:(也是引起误差偏小的主要原因)
ⅰ. 红磷过量;
ⅱ. 装置气密性良好;
ⅲ. 冷却至室温再打开止水夹。
③误差偏大的原因:
ⅰ. 红磷深入过慢;
ⅱ. 止水夹未夹紧;
3. 氧气的实验室制备:
①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②高锰酸钾制氧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
③氯酸钾制氧气时,不能混有可燃物,否则会发生爆炸;
④排水集气法时,应待气泡均匀冐出时才收集;
⑤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最后先把导气管从水槽移出,后熄灭酒精灯。
⑥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气管应伸到集气瓶的底部;
4. 电解水实验:
①通入直流电,正极相连的一端生成氧气,另一端为氢气。
②生成物的体积比为氢气:氧气==2:1 。
③生成物的质量比为氢气:氧气==1:8。
④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⑤氧气的检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氢气的检验:点燃气体,产生淡蓝色火焰。
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
①加热前选通一氧化碳------赶出试管内的空气,防止爆炸。
②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断续通入一氧化碳至冷却,防止倒吸和被还原的金属再次被
氧化。
③一氧化碳有毒,需要尾气处理装置,处理方法----燃烧或收集。
④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6.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
①所选试剂是大理石和稀盐酸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为CaCO3,为了减慢反应速率,选用大理石作为原料。
稀盐酸不可以换成硫酸,硫酸钙微溶于水,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
②长颈漏斗的使用:下端口应伸到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避免气体逸出。
分液漏斗的优点:不用液封,反应随开随停。
③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所以不能选用排水法来收集二氧化碳 。
7. 铁生锈和燃烧的反应条件的探究实验
有现象的实验组与无明显现象的实验组进行对照,不同之处即为需要探究的条件。
注重"对比方法"的应用。
中考化学实验精华考点总结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
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
(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
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 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
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一)药品的取用
1.取用原则
(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或气体的气味;
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按规定用量取用药品;没说明用量:液体1~2mL ,固体盖满试管底。
(3)处理原则:用剩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要拿出实验室。应交还实验室或放入指定容器,
2.固体药品的取用
(1)粉末或小颗粒药品用药匙取用
一斜:使试管倾斜;
二送: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
三直立:将试管直立,药品落底。
(目的:避免药品沾在管口、管壁上)
(2)块状药品或密度较大的金属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一横:将容器横放;
二放:用镊子将药品放在容器口;
三慢竖:将容器慢慢竖立。
(目的:以免打破容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
(1)液体药品的倾倒
拿下瓶塞倒放桌上,瓶口挨管口,标签向手心,液体缓缓倒入试管。
操作要领是“取下瓶塞倒放桌,标签向心右手握,口口相挨免外流,试管略倾便操作”
(2)量筒量液
①放置:量筒放平;
②读数: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3)滴管取液
①取液时:捏橡胶乳头,赶空气,再伸入试剂瓶中;
②取液后:不平放,不倒置,橡胶乳头在上;
③滴液时:垂直悬空在试管口正上方,逐滴滴入,不伸入试管内,不碰管壁。
④用完时:立即用水冲(滴瓶上的滴管不用水冲),不放在实验台上或其他地方。
操作要领是“排气、吸液、悬空滴”
(二)浓酸浓碱的使用
酸液流台上——碳酸氢钠溶液冲洗,水冲,抹布擦。碱液流台上——稀醋酸冲洗,水冲,抹布擦
酸液沾皮肤——水冲——碳酸氢钠溶液(3%~5%)冲洗。 碱液沾皮肤——水冲——涂硼酸溶液。
浓硫酸沾皮肤——抹布擦拭——水冲——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三)托盘天平的使用
1、组成:托盘、指针、标尺、天衡螺母、游码、分度盘、砝码。
2、精确度:0.1g
3、操作方法
称量前:先将游码移零,再调节天平平衡。
称量时:两盘垫纸,左物右码。
称量后:砝码回盒,游码回零。
注意:称量干燥的药品时,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易潮解的药品,要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四)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
(1)两检:①检查灯芯;②检查有无酒精。(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2)三禁:①禁止向燃着酒精灯里添加酒精;②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
③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
(3)用外焰加热。
2、给物质加热
(1)仪器选择
①加热固体用试管、蒸发皿;
②加热液体用试管、蒸发皿、烧杯、烧瓶。
③集气瓶、量筒、漏斗等不允许用酒精灯加热。
(2)防止容器炸裂、破裂,需注意
①容器外壁有水,加热前擦干。
②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底部跟灯芯接触。
③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
④给试管里的固体或液体加热均需预热。
⑤对烧杯、烧瓶加热要垫上石棉网。
⑥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要略向下倾斜。
(3)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应先进行预热。(预热的方法是:在火焰上来回移动试管;对已经固定的试管,可以移动酒精灯。)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外焰对准放药品的部位集中加热。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4)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先要进行预热。同时注意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倾斜一定的角度(大约45°)。加热时要不时地移动试管。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人。
(五)洗涤仪器
1、振荡水洗:将玻璃仪器内注一少半或一半水,稍用力振荡后把水倒掉,反复操作连洗数次。
2、毛刷刷洗: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可用毛刷转动或上下移动刷洗,刷洗后,再用水连续振荡数次。
3、难溶物洗涤:不易用水洗净的油脂,先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洗,再水冲。难溶氧化物或盐,先用稀盐酸溶解后,再水冲。
4.洗净的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猜你喜欢:
2.中考化学复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