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重点梳理(2)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重点梳理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重点:句子
一、佳句品其味。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用词准确精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在崇山峻岭中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而劳动人民顺着山势让长城蜿蜒盘旋,设计了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结构,这正是“智慧”的体现。
3.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因为长城之“长”、“高大坚固”而且“气魄雄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当年修筑长城时条件极其落后,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啊!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很有情味,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5.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这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既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句的前一段是说兵马俑规模宏大,这句后面的6个自然段详细描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先是分别介绍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等,表现出“类型众多”;然后用“有的……有的……”句式,描述与想象相结合,表现出兵马俑各异的神态。文中讲到的每一个兵马俑都是那么的鲜活,那么的“个性鲜明”。
二、手法一点通。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长城比作“长龙”,活灵活现地突出了长城的长,气魄雄伟壮观。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作者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水的静和绿,
2.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作者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对比,使读者对长城到底有多宽有了比较清楚具体的认识。
3.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用具体的数据突出了长廊之长,间数之多的特点。
4.已发掘的三个佣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50个篮球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佣近八千个。在三个佣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佣也最多,有六千多个。
──作者采用列数据和作比较说明的方法展现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令人惊讶。
5.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同一天下做殊死搏斗;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后号角,待命出征;有的……
──作者用采用排比,把描述与想象相结合,表现出兵马俑各异的神态。其实每个兵马俑都是那么鲜活,那么“个性鲜明”。
三、品味名人赞誉长城之词。
1.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拉宾)
2.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3.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4.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美国前总统里根)
四、景点名联会背诵。
1.一径竹阴云满池,半帘花影月笼纱。
2.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
3.四面荷花三面柳,一成山色半城湖。
4.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