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三年行动计划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确定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治国方略的时代性转换。法治国家的提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治三年行动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法治三年行动计划篇一
天心区召开全面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动员部署会议。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刘耀杰,区委、政法委书记骆正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区关工委名誉主任及班子成员、成员单位负责人、各街道关工委主任、专干及各社区(村)关工委主任约17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区政府副调研员彭应良主持。
会上,李子玲作了全面推进天心区青少年法制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动员报告。她指出,落实三年行动计划,要把握三个工作重点(重点法律法规、重点参与对象、重点工作队伍),认真落实三个要求(强化组织保障、强化协调配合、强化亮点宣传),按三个阶段稳步推进(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总结验收),强调从五个方面工作内容着手,“三位一体”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骆正平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全面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法治天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委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举措之一。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在已有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成效基础上,从五个方面认真抓好工作落实,一是要保持思想上的高度重视,二是要找准工作的结合点,三是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四是要彰显活动开展的创新性,五是要强化齐抓共管的推动力,实现全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新发展。
刘耀杰指出,天心区全面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意义重大,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和各街道大力支持配合,全区“五老”特别能“战斗”,使这项工作成功把握更大。他强调,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试点工作,落实好三年行动计划,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要先行示范,开花结果。要为全市青少年法制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开路,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创造品牌,形成示范带动。二是要蹄疾步稳,踏石留印。三年行动计划启动迅速,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稳步推进。三是要敬终如始,久久为功。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积长期的成效,使法治精神在青少年身上内化于心,外化为自觉行动。这才实现了严格意义上的知法、懂法、守法、护法。
法治三年行动计划篇二
“东莞的创建之路就是一条优化环境、推动转型,提升素质、彰显特色,改善民生、惠及群众,坚持不懈、一抓到底的成功之路。”回顾总结创建之路时,徐建华指出,这一生动实践,体现了锲而不舍、一以贯之的执著追求,展示了全民动员、敢于争先的动人风采,锤炼了真抓实干、严谨细致的务实作风,锻造了勇于担当、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实施“莞版”文明创建“三年行动计划”
三年后如何确保再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会议印发的《东莞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未来三年,东莞将重点推进“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莞版’8大行动27条”举措,确保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
《行动计划》提出,东莞在新一轮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2015年为创建活动启动年,系统部署,协调推进,着力打造特色品牌;2016年为创建活动深化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推进城市文明整体提升;2017年为创建目标实现年,巩固提升,优质优效,确保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
具体实践中,将着力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拓展行动、崇德向善全民行动、依法明德促进行动、群众创建提效行动、传统文化弘扬行动、社会综合治理提质行动、生态文明推进行动和民生福祉增进行动等八大任务、27条举措。
八大任务包括:持之以恒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六个东莞”建设之中,在东莞落地生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修身律己、崇德向善。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使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文明提升相互促进。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以创建敦风化俗、惠民利民、提升文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努力解除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打造善治格局。以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为抓手,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东莞。抓住增进民生福祉这一基本点和落脚点,坚持创建惠民利民,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27条举措明确了行动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如推进志愿服务方面,提出到2017年,全市志愿者人数达到常住适龄人口的12%,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达到国内城市的先进水平;文明村镇创建方面,到2017年,实现“全国文明镇”创建全覆盖、建成率达50%以上,“省文明镇”创建全覆盖、建成率达75%以上,“市文明镇”创建全覆盖、建成率达100%,市级文明村(社区)创建全覆盖、建成率达80%以上,等等。
力保三年后再次蝉联、名次提升
徐建华强调,成绩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全市上下要以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为新起点,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拓展创建内涵,创新创建方式,健全创建机制,努力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持续推进,力保三年后再次蝉联、名次提升。
要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全过程,打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既要注重教育引导、营造氛围,促使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又要突出融合联动、实践养成,推动核心价值观遍地开花。
要把加快转型发展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局谋划和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大力宣传、市政府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各项有力举措,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化挑战为机遇的信心和勇气。
要把改善民生福祉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促进创建成果全民共享。要以深化创建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以实际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创造更加优美的环境,营造更加优良的秩序。扭住社会影响大、普惠性高、群众需求强烈的项目,年初公布、年中督查、年底交账,一抓到底,确保抓出成效。
要把创新社会治理作为创建工作的努力方向,不断提升城市文明形象。把创建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紧密结合起来,主动适应依法治理新要求,深入推进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改革,把市民安全感作为城市文明的重要基准线,努力创造和谐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不断增强市民安全感。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城市美誉度。
要把完善常态长效机制作为创建工作的根本方法,坚持巩固提升创建成果。要进一步健全创建工作长效机制,真正实现由集中突击向长效管理转变,推动文明创建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为再次蝉联提供坚实保障。
法治三年行动计划篇三
一、发展提升特色工业,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1、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投资50亿元,建设总面积5平方公里的莼湖工业区块和滨海新区两大产业大平台,加快推进翁岙、洪溪、楼隘等组成的城镇工业区块建设,扎实开展“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推动城区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项目信息库,完善招商引资一条龙跟踪服务制度,提升招商引资服务质量,吸引一批大型骨干实力企业、清洁循环企业、优势潜力企业、海洋经济龙头企业落户。我镇计划在3年内引进规模以上绿色、清洁生产企业12家以上。
2、全力培育优势企业。大力提升不锈钢冶炼、纺织服装、精密铸造三大传统优势主导产业,加速淘汰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下的不锈钢冶炼企业,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块状集群建设,力争成为国内一流的特色产业集群,计划到2013年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落后产能企业8家,争取实现销售30亿元,占工业总销售的52%。采用创新引领育优、技术指导育优、品牌带动育优、投资拉动育优等举措,大力培育优势企业,到2013年,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企业达到5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达到1家,创建和引进省级以上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2个。
3、着力孵化海洋产业。改造提升捕捞、养殖和水产加工等传统海洋产业,大力发展临港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拓展产业链。按照引进和培育相结合原则,加大技术创新和培育试点力度,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积极试点培育海岛近海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洋新材料等海洋新兴产业。计划在三年内投资800万元建设节能监测和海洋生物安全2个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助推海洋经济发展。
二、着力提升现代农渔业,促进生态农业稳步发展
1、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探索新型农渔业发展模式,实行企业化运作、专业化开发、规模化经营、订单式生产,构建生态循环、经济高效、经营主体多元的现代农渔业体系,加强对现代农渔业经营主体和农渔民的素质培训,培育农渔业龙头企业5家,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海洋生物研发基地1家。投资500万元,建设以飞跃塘为中心的梭子蟹养殖、蔬菜种植基地,继续实施泰清山湖羊、马夹岙肉牛、三凤养鸡场等无公害基地建设,推进生态农业稳步发展。
2、改善农渔业发展环境。加快九峰、舍辋小流域治理工程,加强对卫星水库、九峰水库、舍辋水库等上游水源保护区保护,确保农业灌溉需要。投资1000万元加快城区河道整治,完成城区河道2000米保洁和整治工程,同时按照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大力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增加海洋自我调节功能,为农渔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 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深入发展生态景观型农渔业、体验参与型农渔业、特色精品型农渔业,加快建设后琅观光农业基地,以现有乌梅、水蜜桃、花卉种植基地为基础,进一步引进高档果蔬品种,着力加快传统品种改良,形成品种培育——种植——采摘——销售产业链;结合滨海新区建设和莼湖整体生态环境的提升,积极鼓励下湖线沿线的花卉苗木种植,着力推动沿海中线沿线的生态景观带的培育,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形象“双赢”。
三、全力发展特色旅游,推进现代服务业提升
(一)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壮大经济基础,增强竞争实力。
1、纵深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业。实施海洋休闲旅游带动战略,围绕“蓝海、生态、长寿”三大亮点,突出发展滨海休闲旅游、生态人居、现代商贸三大优势服务业。三年内计划投资2.2亿元建设“莼湖十景”,同时充分利用南岙“中国长寿之村”这一国家级品牌,投资2亿元实施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的南岙长寿庄园项目,建设国内顶级长寿养生基地。结合莼湖“渔业大镇”这一实际,全力挖掘“渔家乐”旅游价值,计划投入3亿元整治桐照、栖凤岸线,打响“中国第一渔村”品牌;并结合后琅的都市休闲观光基地,打造山水健康休闲旅游精品路线。
2、全力突破现代服务业。实施“商贸中心工程”,加快建设商贸功能区,加快规划建设投资2.5亿元吴家埠中央商务区,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餐饮娱乐、文化休闲、购物、家庭服务等民生服务业,繁荣莼湖中央商圈。同时推进西谢综合商贸区、白沙树高级住宅区等重要区块建设,扶持现代商贸业发展。争取开建莼湖连接天童南路新公路,主动进入半小时交通圈,最大程度分享物流、人流,进一步促进莼湖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积极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着重打造南部新城,提升莼湖形象
以编制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和镇域发展规划为契机,加快改变城镇面貌,积极与阳光海湾和滨海新区实现功能互补、产业承接、基础设施对接,进一步完善“一城三区四带”的空间总体格局。
1、重点打造南部新城。粘联莼湖老区和滨海新区、阳光海湾,推动莼湖发展重心向海、向岸转移。以降渚溪为界,北为老城区,南为新城区,重点打造以居住生活为主导、以商贸体验为支撑、以生态休闲为特征、以产业服务为补充的新中心城区,力推城镇升级。畅通新城区道路交通,除构建“三纵四横”基本交通框架外,搬迁汽车客运中心,并投资1000万元新建一个停车场,有效解决新城区交通问题。搬迁镇政府办公大楼,建设国税分局、消防中队等单位用房、营房建设,形成新的行政中心。加快引进星级宾馆、大型购物超市,新建影剧院、文化中心等工程,形成集商贸、商务办公、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新经济中心。加快推进半山御海、御海韵城等商品住宅区建设;稳步实施九峰商住区、吴家埠社区等城中村新社区建设,计划三年内新建商品房12万平方米,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人口集聚,形成环境优雅、设施齐全的成熟的住宅区块。降渚溪边推进医院、学校、生态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交通条件便利、生态环境优美、人文资源丰富的富有活力的南部新城。
2、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路网、水网、电网布局,加大绿化建设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承载能力。实施农村交通顺畅工程,计划于“十二五”期间投资3000万元建造同山至莼桐、金地至翁岙、冒头至后琅等农村联网公路,同时投资1000万元建设莼湖交通集散中心,开通莼湖至城区、莼湖至下陈、袁冒至桐照等公交路线,并开辟滨海旅游专用通道。实施水电气保障工程,完成城区至莼湖沿海供水工程,改造、建设供水管网30公里,建成配套水厂一座,基本解决莼湖季节性缺水问题,并提升生活用水水质。完成曲池220KV输变电所工程,规划建设栖凤110KV、下陈110KV输变电所,满足群众用电需求。推进农村绿化、洁化工程,实施老街区、城郊结合部等重点区块的整体美化改造以及沿海中线、下湖线(莼湖段)、莼白线(莼湖段)、莼桐线等镇主干道两侧整治和绿化带建设;增添新农村保洁设施,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使用,新建垃圾中转站、太阳能垃圾中转站若干,提升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能力。
3、强力推进旧村改造和农房“二改”工作。依据《莼湖镇农民居住区实施意见》规划,我镇梳理确定了建设农民中心居住区3个,中心村集聚点4个,整村拆迁8个行政及自然村,整村改造村5个,梳理式整治改造村20个,三年内计划投入8亿元,建设金地、桐蕉司、鸿峙、洪溪、东谢、吴家埠等居住区6个,完成旧城改造8万平方米,完成立改套3万平方米,改造危旧房3万平方米,建设城乡一体的新社区2个。
(三)着力实施民生工程,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1、强化公共服务。一是着力推进教育资源统筹配置。我镇计划于三年内新建莼湖第二幼儿园、迁建尔仪小学,扩建桐照小学和成人学校,改造第二中学,使之达到省二级重点中学标准。同时完善村幼儿园布局并提升其办学条件,力争村学前教育入学率达到100%。二是着力健全基层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迁建莼湖卫生院,改善医院软、硬件环境,切实发挥其卫生服务支柱作用。进一步普及农村医疗网点,计划在三年内改建或新建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站3个,建设规范化卫生室20个,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力争达到80%。使农民“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着力充实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重点加快文化阵地建设,计划在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并投入使用的基础上,投入1000万元新建一座集图书馆、体育场馆、多功能影剧院为一体的文体中心,努力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
2、努力增加农渔民收入。充分调动、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土地山林发包、农村宅基地整理盘活、建造标准厂房、农居小区店面房出租等多种方式,培植村级集体收入稳定财源,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三年内计划通过公共卫生、城乡环保、社会义工、商贸服务等途径开发新岗位5000余个,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着力推进农渔民转产转业工作,计划在三年内培育2500名与莼湖未来用工,提高农渔民就业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全覆盖,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3%以上,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改建敬老院,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0%。
看过“法治三年行动计划”的人还看了:
4.社区法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