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树立法律思维论文
大学生激情犯罪是高校安全中的最具破坏力的因素,是涉及到法律、心理、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一个综合理由。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大学生如何树立法律思维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如何树立法律思维论文(一)
在中国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折射出法治教育的效果。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人数正在逐年上升,严重的如“马加爵案”此起彼伏,颇有名望的国家重点法学高等学府的学法律专业的学生的弑师案等等,让人无比痛心的同时,禁不住反思法治教育的误区。
一、激情犯罪的特点
大学生激情犯罪是高校安全中的最具破坏力的因素,即使偶尔发生一起,却也能造成极大地危害。心理学家普遍认可,在人的一生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是最特殊的阶段,心理学家霍尔曾将青少年期比喻成不可避开的“疾风怒涛”的时期。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12岁到18岁)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就会成为日后情绪和行为的隐患。大学生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正值血气方刚,也是和异性交往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的关键时期,情绪不稳定,最易发生激情犯罪。所谓“激情犯罪”是指当人处在消极的激情状态时,如处在暴怒、嫉妒、仇恨或绝望状态时,由于认识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制约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作用和后果,从而实施的触犯刑律的行为。近年出现的大学生砍杀老师、砍杀同宿舍同学等等案例当属这一类。激情犯罪的主要特点有:
1、暴力性强。激情犯罪的行为人失去理智、野蛮凶残,甚至乱伤无辜,危害性极大。
2、突发性强。一般情况下,激情犯罪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平素并无宿怨,只是偶然的事件使其头脑骤然发热过度,造成神经系统紊乱、思维活动减弱、意志力受到抑制、智力下降,导致丧失理智铤而走险,走向犯罪。
3、不良情绪起主导作用。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的状态下的人最容易产生该类犯罪。消极情绪包括:嫉妒、仇恨、绝望、压抑等,引起不良情绪的主观理由有自身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调试能力弱,客观理由往往是外界的不公平环境。大学生如果长期处于不公平的生活环境中,心理上的不平衡感与挫败感加剧,使得他们在面对冲突时难以求助于理智的解决方式,从而可能采取原始手段发泄情情绪。
现在大学生激情犯罪的频率有上升趋势,提示我们可能是高校的教育存在理由,尤其是法治教育出现盲点和误区——缺乏对学生进行法律思维的训练。
二、大学生缺乏法律思维方式的理由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深思、分析、解决法律理由的习惯与思想取向。激情犯罪案件的诱因多为强烈的刺激事件,其发生似乎具有偶然性,但缺乏法律思维方式的人,往往会产生不理性的行为,所以,这种偶然行为又是必定发生的。大学生缺乏法律思维方式的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将法治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教材编写体例上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留下了几丝遗憾。首先,从教材的内容看,仅最后两章是专门讲法律,这给人的感觉就是,法治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份量大大降低了。其次,从教材所涉及的法律部门看,基本上是无所不有,面面俱到。这样的法律内容安排,既让部分教师觉得法律没什么可教,也让学生觉得学不到什么法律知识。虽然教材对法律部分内容的处理是有其理论依据的。但是,要在有限的十几个课时内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其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形成法律思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如果没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启发下进行多次的训练,学生是很难形成相应的法律思维,从而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指导自身的行为。
有些院校没有积极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仍然将法治教育等同于和专业课一样的知识教育,仅仅注重一些法律名词的掌握,或者案例的堆砌。
我院进行了课程改革,整合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象案例教学,过程教学等等,使得这门容易被学生认为是空洞的理论说教的充实了很多新鲜的内容。我院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整合,形成四个主题:“责任”、“感恩”,“守法”和“环保”,围绕这四个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四个主题四个单元,每个单元12课时,其中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活动各占6课时。这项课改非常有效,转变学生上该课各自为政或逃课的现象。但是大学生法律思维训练的缺乏成为影响法治教育实效性的瓶颈。
2、缺乏全方位的法治教育氛围
法治教育缺乏连续性,仅仅在大一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有两章
的内容和法律相关。有的专业虽然会陆续学习《民法》、《经济法》、《国际私法》等课程,但是还是被当做专业课主要进行知识传授。高校里关于英语、考研和就业的讲座很多,鲜见关于法治的讲座。法律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灌输给学生的,也不是仅仅依靠一学期48学时的一门课程或者在校期间的几门法律课程就能让学生形成的。
3、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确实存在数量不少的不公平的现象,对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起到严重的干扰作用。学生认为权力大于法,人情大于法的社会中,是否有法律思维是无足轻重的事情,更何谈法律信仰。
三、提高学生法律思维的措施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加强法律思维的训练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我依照能对学生进行法律思维训练有用的原则来选取案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培训学生用法律思维分析解决理由。大一的学生要理解法律思维还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从道德思维入手,结合经济思维和政治思维,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这四种思维的异同,并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这四种思维分析各种理由的习惯。我从大学生很熟悉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选取英雄萧峰,让同学们讨论并从道德思维、法律思维、政治思维和经济思维等角度来分析萧峰“以断箭自尽于雁门关外”。我还让学生分析现实中的理由,效果良好。
2、在专业课上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注重法律思维的训练
我院是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的商科院校,法律和经济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如影随形。经济生活离不开法律规范的调整,法律规范也无法离开经济生活这一基础。法治的本质就是“规则之治”,经济、保险、贸易、金融等各项活动是离不开法律规则的。我院很多专业课是和法律密切相关的,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惯例》等,所以利用讲授专业课的机会,同时对学生进行法律思维的训练,既有助于专业课的学习,也有助于法律思维的形成。掌握规则仅仅是初级水平,能够理解规则背后的价值取向才是更有作用的。
3、建立和谐规则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要重视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令行禁止,让学生生活在规则之治的环境中,养成按规章制度办事的意识和习惯。
总之,法治教育融汇贯通到各个课程中,每一天的生活中,这需要社会和学校提供良好的全方位氛围。当然,这也对教师和辅导员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辅导员和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遵循原则,以公平的心态对待学生,都是在营造和谐的法治氛围,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法律思维。
大学生如何树立法律思维论文(二)
一、提高认识,系统规划,全面实施
具备良好的法制观念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公民法制意识的强弱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并不是生来俱有的,需要社会组织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由于一个国家法律体系所构成的内容繁多,并总是处于补充、完善之中,因此,学习和掌握法律就成了公民的长期义务,甚至是终身义务。高等学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她的毕业生理应具备高于一般公民的法律素质。从目前情况看,一些高等院校在校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大多只局限于教学计划中的法律课设置,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只表现在在校期间的一段时间,学习法律的方式也多是理解和背诵法律条文。掌握的程度仅仅表现在期末的考卷上。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只将学生法律学习作为一两门课来对待,而没有将其作为一种个人素质的培养。而这种素质恰恰又是法制社会最为需要的。国家法律体系的内容很多,大学生在校的时间只有四、五年,要使大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全面、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就需要学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明确提出总的培养目标,即学生毕业时对国家法律体系的掌握程度。并依据这个目标确定要达到此目标至少要进行的工作,继而将这些工作按学年或学期分成若干个阶段,以及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使其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深入,最终形成较高的法律素养。
二、加大法律课力度,强化案例教学
从目前一般高校法律课开课情况看,大多不到100学时,与繁多法律律内容相比,显然偏少。在这么少的时间里讲授法律,一般情况下只能介绍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无法进一步深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因此,加大高校法律课的力度,恐怕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运行,要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高素质的人才,高等学校根据这一客观要求,有必要重新审核教学计划,增加法律课的时数,并将其分布在四到五年内,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对现行的法律课教材也有必要重新进行编排,使其与课程体系的内容相应,并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在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上突出高等教育的色彩。从法律课的特点看,它是共同性很强的一门课,不论是文科学校,还是理科学校,对法律课的要求应该是一致的。一个大学生,不论其学习何种专业,都有一个法律素质的培养问题。有这个共同性,若干所学校可以共同商讨法律课的改革问题,制订出共同的教学计划,编写共同的教材,提出共同要求,甚至可以像大学生计算机过级那样对待高等学校的法律课教学。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如果没有了公民的法律实践,法律学习对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大学生法律素质不应仅表现在能背多少条法规,而应该表现在实际生活中能运用法律武器解决法律纠纷。从这一要求出发,高等院校的法律课应更多地接触实际。从现有的条件看,高等院校法律课接触实际的可行方法就是强化案例教学,即在讲解法律条文时,尽可能多地结合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使法律知识由抽象到具体,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法律课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实践意识,使其不仅从案例中懂得了学法的重要意义,而且更容易掌握法律知识。一些大学生往往只注重大学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自身法律素质的培养。然而,在法治社会中,公民的活动毫无例外地要受到各种法律的约束,只要你处在现实社会中,你的行为每天都要面对法律,受到具体的法律条款的衡量,这是每一个人都不可能逾越的“路卡”。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们所处的社会将日益复杂化,公民要面对越来越多的矛盾,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选择,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法,所带来的结果将是各自不同的,这些结果有些会是合法的,有些是不合法的,不合法的结果自然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假若我们的大学生仅仅在课堂上熟知了法律条文,而缺乏在社会实践中依法办事的能力,就免不了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触犯法律。强化案例教学,使在校生间接地接触了实际,有助于较高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培养。
三、法制观念指导高校的各项工作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氛围,法制观念也不例外。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她的各项工作理应顺应法制社会的要求,从表面上看,高校内部管理的大部分内容在现行法律中难以找到对应的条款。但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学校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自身范围内也具有法律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各项工作都应在一定的制度规范之下,将管理由靠人的管理变为制度管理,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以防止人为随意现象的发生。这样学校的整体工作才能有秩序、有条理。处于制度范围的人员,能够从各项规章制度中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若不按制度办事将会受到哪些处罚。一所学校,其教职员工和学生总有几千号人,这些人每天都要进行各种各样的事务,从学生入学、上课,课外活动,到教师的授课及其他活动,如果没有一整体统一、规范的制度,后果可想而知。现代社会,其成员共同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每个人均有自己的需要,这些需要有很多是要妨碍他人的,如果每个人都是自行其事,按自己的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动,那么这个社会将无法维持。为了群体的共同利益,人类很早就开始确立共同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演变到今天,对国家而言是法律,对小的群体而言便是规章制度。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也就是小范围的法律,只是强制程度和处罚方式不同而已。大学生在校期间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懂得在人群中生活就需要遵从群体规则,走向社会以后自然也就本能地去注意按法律的要求决定自己的行为。学校要做到每项工作都有制度可循,并且一经制定即严格执行。不能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误印象,即制度有时是可以变通的,以致对法律也采取同样的态度。高等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学生从入校起,就能时时感到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和依据规章制度办事的气氛,并在这种气氛中建立现代公民的法律意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形成较好的法律素质。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
进行法制教育,应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将法律知识融会贯通。如开展法律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有奖答卷活动,形成较浓厚的法制教育气氛,使学生有更多接触法律知识的机会,促进法制观念的形成。
总之,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等院校做很多具体工作,这些工作虽然繁杂、长久,但社会意义是十分巨大的。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也是高等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如何树立法律思维论文(三)
摘要:该从法律思维的内涵、大学生的法律思维现状及如何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思维;培养
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教学目标。尤其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法律思维方式的内涵
所谓思维,指依照逻辑推理来观察、认识、判断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并以语言、文字的等形式加以表现。法律思维方式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具有思维方式的一般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把握他的特殊性,对于认识并进一步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
二、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培养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现状
大学生由于年龄、阅历和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在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法律知识不足。由于现在的大学生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使得他们的法律意识仍处于对法律本质认知的启蒙状态。比如,多数学生都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最高法,也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对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却知之甚少。二是法律意识较差,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很多法律与道德、法律与人情的冲突,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情不合法的情况。法律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应当以法律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对错,即使我们感觉到某些法律规定不合理、不合情,但是不能漠视、违背或者搁置法律。三是证据意识不强,法律思维方式不允许杜撰、猜测或者主观臆断。而重在事实和证据。大学生要树立法律意识,同时要懂得没有合法有效证据,有理不一定能打赢官司。因为法官没办法还原已发生的案件,当事人要使法官相信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必须举出证据来证明。法官要判断案件真实性,也只能依赖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通过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反推发生在既往案件的事实的真相。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打官司其实就是打证据。四是程序意识缺乏。法律程序是人们遵循法定的时限和时序并按照法定的方式和关系进行法律行为。程序告诉人们实施某种法律行为时,应先做什么,其次是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才是符合法律的规定。五是法理意识不足。由于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的缺乏,法律思维的限制,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往往不能“自圆其说”,虽然感觉在理,但是也很难以用法律语言辩护,做到“合法又合理”。
(二)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必要性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未来的建设者和创造者,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充分的认识法律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了解和熟悉经济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善于遵循法律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运作的规律来为市场经济服务。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和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的基本条件。但是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加上年少轻狂,如果缺乏法律思维,盲目地做些无知而冲动的事。后果会非常严重,影响自己也波及他人。因此,要在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的同时,努力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使他们对违法的现象有更正确的认识,做到自觉守法、自觉用法,从而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一)学习法律知识。大学生要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如果一个人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那么他将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而法律知识除了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之外,还包括法律原理、原则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极其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有效的领会法律精神的内涵,养成法律思维方式,并运用法律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处理各种问题。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学习和掌握的法律知识越多,那么就越有利于形成法律思维方式。
(二)积极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法律实践是培养和训练大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从而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惯性。
(三)注重案例教学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当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类型增多,教育的形式应当要不断多样化,面对当代大学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该反思原有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内容僵化、方法单一等问题,不能及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英国学者阿什比曾指出:“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真理。所以,讲授什么不及如何讲授更重要。”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适当运用,对于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非常重要。由于基础课的内容多、时间紧,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大多数的教师教学采用的是满堂灌式的传统讲授法。这种讲授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开发,教学实效性也不理想。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而笔者认为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是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案例的讨论。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能够激发学生日常认识和法律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法律思维方式与其它思维的不断对比和矫正之下,逐步学会运用法律思维方式。
(四)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首先,高校应严格的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和及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学生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规章制度办事,尤其是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学生德智体量化考核、贫困生资助、评优评奖等问题上,按规定办事,不能因人而异,从而能影响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养成。其次,创建校园法治文化宣传平台及法律讲座和报告。如设立法治宣传板报、法制宣传灯箱、法制宣传橱窗等。再次,就是教师要加强法律理论的学习,重点针对法律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有准备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当代大学生应当努力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更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大学生如何树立法律思维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法律信仰
下一篇:大学生如何树立法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