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防骗指南注意事项
如果子女与老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足够牢固,老人的情感需求被关注到,自身的价值被认同,那么老人就不会盲目地对外寻求替代,也不会被骗子钻了情感空子骗走钱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们整理的老年人防骗指南的相关内容,希望你们会喜欢!
老年人防骗指南
从2015年12月25日至今,85岁的老人张积珊在离“家”不远的小旅馆已经住了两个多月了。因为一个“平谷区派出所”的电话,他四处筹集安全保证金。在一个“热心小伙”的引导下,他借到了100万用于缴纳保证金,但是惊慌失措间签了的合同、办了的手续却让他失去了自己的住房。原来,“热心小伙”李伟带他签的是房屋的买卖合同和房产证变更登记的手续。要不是子女及时发现,张积珊第二套房产也差点以同样手法被过户。虽然张积珊在外孙王宇的帮助下已经报案并起诉,但如何追回房产仍是一个未知数。
让老年人上当的不止安全保证金这一种诈骗方法,非法集资、非法吸存等案件同样是诈骗老年人的重灾区。“诈骗老年人的案件一般涉案数额较大、被害人损失惨重。养老钱被席卷一空,老人不仅遭受了财产损失、精神崩溃,家庭和睦也受到影响。”北京市房山区检察院检察官张鑫向记者介绍。
老年人被诈骗无处不在
普法讲座、入户宣传,尽管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一再推广防诈骗指南,但从保健品到神医迷信;从冒充熟人诈骗到安全保证金诈骗;再到高息投资,诈骗案中总能见到老年人的身影。
“由于老年人对保健品的需求比较旺盛,利用保健品对老年人实施的诈骗较为多发”。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白磊告诉《方圆》记者。向老年人赠送或低价出售小礼物,逐一登门推销、请客吃饭,骗取老年人的信任,对老年人授课、免费“义诊”,将老年病的特征与保健品的“疗效”结合起来,使老年人相信保健品的作用,购买价格远远超出实际价值的保健品,是这一类诈骗的常用手法。还有的骗子宣传完疗效,先将老人购买的小件保健品的钱退回,声称仅为考验诚意,反复几次后放出高价保健品给老人,同样承诺退钱,但在拿到钱后跑路。
比如2015年8月,家住顺义区的于春发等82位老人,被骗子用写有免费赠送小礼品的传单拉去开宣讲会。骗子组织了像模像样的“健康讲座”,邀请专家聊家常、传授“经验”,每天都有礼品赠送,讲解疾病预防知识,教授养生体操,逐步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后,开始以鼓动老年人购买礼品卡第二天返还的形式诱惑老年人投入原来越多的资金,返还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老人们还购买了讲座上宣传的具有神奇疗效的“松花粉”,缴纳了“税费”23万元,骗子最后携款潜逃。
和一群老人一起听讲座相比,“落单”老人是玩弄迷信手段的骗子团伙的首要目标。通过搭讪老人将其引至偏僻角落后,骗子往往会推荐一位“大师”为其看相消灾。而其余同伙就在附近望风以防老人的亲属或熟人从中阻挠。老人上当后,用魔术手法将老人带来的用于“消灾”的财物掉包。例如家住长沙县的易老太路上遇到神医,对方称从面相看来她家里的风水不好,要帮她消灾,让她把所有钱都拿出来。易老太听信后,将家中存折的钱和首饰都拿了出来,总共被骗了十多万元,易老太发现被骗后,留下一封遗书后选择了自杀。
盯上老年人手中闲散资金的还有各式各样的“理财推销员”。由于老人面对高回报投资欠缺有效的信息来源和准确的判断能力,推销员以分红、返利、高息存款为诱饵,骗取老年人投资。收到老人小额投资后,从本金中抽出高额“利息”返还给老人,然后让老年人加大投入,甚至将老人发展成次级代理人。老年人加大投入后,返利的时间也逐渐增加,一旦资金链断裂就携款潜逃,或者集资到数额可观的资金后人去楼空。比如2015年10月,浙江宁波的“君悦酒店公司”,组织针对老年人的讲座,声称计划在慈溪开分公司,号称每月都可以分红,还提供免费旅游的机会,骗取老人的投资后逃逸。慈溪地区有近300人参与投资,金额高达3000多万。
还有的骗子则利用老人对于公检法等权威机构的信任感进行电信诈骗。对于骗取安全保证金类的诈骗,嫌疑人通常冒充“公检法”人员,以本人或子女涉嫌犯罪、银行卡涉嫌洗钱、所寄邮包贩毒等由头,利用老年人的恐惧心理,并威胁“不准告诉他人”,使老年人把银行存款转到“安全账户”上。2015年5月,株洲市一退休老人接到一个陌生电话。“银行工作人员”称其信用卡未还款,而老人从未在上海开过信用卡。随后,自称公安局、检察院工作人员的骗子们在电话中悉数登场,称老人涉嫌一起洗钱案件,需要自证清白等,老人便分多次共汇给骗子600余万元安全保证金。
好心人、保险员、神医,除了这些身份,骗子们还热衷于当老人的“子女”和子女的朋友。通过套取电话号码、盗用QQ,骗子以老人子女或子女同学、朋友的名义,对老人嘘寒问暖。取得老人信任后,再以生病、投资失败、缴纳罚款等理由要钱、借款。比如,2015年6月,重庆市綦江区黄大爷接到“儿子”电话,虽然疑惑声音不对,但对方马上解释说是最近感冒了,喉咙不舒服。“儿子”电话中称,自己和朋友因为捡到一个钱包,需多分朋友4.5万,但自己没钱,黄大爷拿着1.4万元来到事先约定好的地点,被一名男子取走。事后,发现此“儿子”非彼儿子。
专业化骗子手法多
老年人频被诈骗额另一面是骗术的升级换代,有着一整套言辞和说法,环环相扣,让老年人不知不觉陷入泥潭。
比如为引诱老人购买保健品,营销人员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发放免费领取物品的传单,则是他们常用的第一招。第一二回免费领,或者第一天先花钱买一样东西,第二天再把钱返回去。推销的东西价格也越来越高,在最后一天时卷铺盖走人。
而骗子举办讲座里的所谓“专家”其实是公司包装出来的,从业经历更是杜撰的。专家都经过专门的推销训练,互动环节也经过精心研究,在宣讲会上讲述自己的奇闻逸事、悲惨经历,博取老人的共鸣和同情。
为了有效地达到诈骗目的,唱双簧也是骗子们常用的手法。比如家住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李女士像往常一样独自一人在街上晨练,犯罪嫌疑人A来到其面前,说自己也在附近居住,称孩子出车祸了,博取李女士的同情,很快俩人就聊成了“知己”,李女士把自己家人的情况都对A和盘托出。两人聊得正热,嫌疑人B向她们打听附近一位“仙人”住处,称亲友恶疾缠身,在“仙人”的掐指一算下逢凶化吉了。A一听,表示也要让大仙指点指点,B却说“仙人”必须要三人以上同行才可以。李女士在两位犯罪嫌疑人的哀求之下来到了“仙人”面前,“仙人”根据A之前套出的李女士的信息,表示车里有位56岁的女士,家中有一独子(与李女士情况相符),今天必死无疑。李女士心生恐惧,将所有的钱财交出进行“开光仪式”,而“仙人”自然在收到钱财后一去不复返。 免费服务则是高息投资骗局里的必有套路,组织老人喝早茶、免费旅游、泡脚,在装修豪华的“办公场所”宣传公司的规模资产。然后以公司想扩大规模需向社会融资为由,对老人许以高分红、高利息,甚至利用老人多拉拢客户。在江苏省南京市一起非法集资案中,该公司还在投资老人中挑选“优质客户”重点“培养”,以理事会成员、客户代表等形式,给一些投资老人返还介绍费和发放工资,利用他们在社会和群体中的影响力,骗取更多老人的钱财。
分工最为明确是安全保证金诈骗,从电话客服到法院,骗子们从头骗到尾。刚开始,骗子往往利用网络电话群呼,播放录音电话,语音提示“话费欠费或有快递未查收”等。如有被叫号码人员回拨查问,犯罪团伙中的一线人员就冒充客服人员,简单套取登记老人姓名、电话、住址和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后,假装为其查询并告知老人情况属实,谎称帮其转到相关公安部门核查;冒充公安民警的二线人员谎称有人冒充其开了银行卡进行犯罪活动,涉嫌贩毒或洗钱等,有的嫌疑人甚至发给老人有其本人照片的虚假的逮捕令。二线人员要求老人马上到相应的机关作笔录,并谎称帮其查询到是某某检察官专案负责,帮其沟通。接下来,三线人员以核查账户资金和金融监管的名义,要求老人按其指引转账至其指定的“安全账户”协助调查,来证明其“清白”。
没有安全感才会寄望投资
常言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按理说,老年人饱经风雨、阅历丰富,应当对这些骗术洞若观火才对,怎么反倒成了破财吃亏、受骗上当的主体呢?
香港教育学院的李田园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冯海岚研究发现,年纪越大,人们就越倾向于相信别人,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老年人似乎更倾向于忽略负面线索,而多以正向的角度去体验周遭的人和事物。”冯海岚表示。
比如在北京房山卖了近三十年的蔬菜的老朱(化名),今年50多岁的他于去年12月27日接到“电信局”的电话称,他涉嫌“王超跨国毒品非法洗钱案”。随后老朱不停地拨打“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的电话,“检察官”不停地为他“想办法”不被逮捕,代价是老朱缴纳保证金、保释金、托管费。所有钱款算下来一共276万元,其中200万元是老朱借的钱,案件至今还未破获。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表示,老年人年纪大了后,心智水平有所弱化,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逐步下降,缺乏识别骗局的能力。
江西省兴国县法院研究室主任颜梅生则认为,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病痛增多,对生活的不确定感、死亡的恐惧感增强,因此特别迷信各种“神奇”的疗法,热衷于听保健讲座、保健广播等。
诈骗团伙恰恰迎合了老人这些心理,抓住其软肋“对症下药”。
多年来的独生子女政策让老年群体面临着情感和陪护孤独,一旦跟家人、亲戚的联系不足,面对陌生人递过来的“关爱”橄榄枝,老年人选择相信是其调适晚年生活的应对策略。一方面是骗子利用建立情感纽带来诈骗,另一方面则是骗子直接伪装成被骗者的亲人。诈骗者通过电话等手段谎称自己是老人的儿孙,并且用自己遇到急事为由头,看似简单的手段,却因为被骗者独居、与儿孙联系少,一时情急,屡屡得手。
比如2014年7月4日,55岁的刘大妈在晋江罗山街道樟井社区家中,接到自称是“女儿”的电话。起初,刘大妈感觉声音和自己女儿的声音不一样表示怀疑,而“女儿”解释说是因为自己感冒了所以声音不一样了。随后,“女儿”告诉刘大妈,在福埔社区的一个亲戚家要办喜事,碰巧她现在工厂很忙脱不开身,让刘大妈先垫付一下,陆续借走了5700元。后来,觉得不对劲的刘大妈给女儿常用手机打了电话以后才发现上当了。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国老年家庭“空巢化”现象日益凸显。据国家卫计委《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王桂新研究发现,空巢老人面临相对短缺的照料资源与物质资源,例如患病时由于子女不在身旁而无法及时就医,健康状况更易恶化;空巢老人精神层面的脆弱最难由政府、社区与旁观者加以抚慰,在物价、医疗上涨等背景下,老年人的安全感降低,对未来生活感到不安,很容易陷入到许以重利等融资等“保障性”投资中去。
识别出骗术并不困难
在各类诈骗案件中,老年人识别出骗术并不困难。比如对于保健品涉及的诈骗,所有正规保健品都可以根据包装盒上所印的“批准文号”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查询栏目查到该保健品的生产厂家,保健功能。如果和包装信息不符,即可断定为“三无”产品。同时,若推销者宣称的保健效果并不在保健功能内,则可以判断为虚假宣传。而且《广告法》和《药品管理法》规定,非药品不能使用医疗用语宣传疗效,有这些行为大多也是骗子。
面对路遇前来搭讪的陌生人,老年人则要注意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利用迷信诈骗的核心在于孤立老人,利用恐惧心理进行诈骗,其骗术本身并不高明。老年人担心个人和亲属未来安危首先要和家人、好友沟通,破除恐惧心理。
对于那些宣传高息投资的企业,老年人可凭企业名称、注册号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网上查询是否为正规企业,也可以核实企业宣称的投资是否在其经营范围之内。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为5%-6%,推销者许诺的远远高于该收益的高额回报很可能是诈骗,即使真的存在相应产品,也因其高风险不适合稳健的老人投资。
面对安全保证金诈骗,在公安局、检察院、法院要求司法协助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对方应出示工作证和执行公务证,并出具相应的协助查询通知书。如对方要求保密,并主动提供“办公电话”和“网站”请老人核实,老人可通过114查号台查询相应国家机关对外联系电话,核查两者是否一致,并拨打查询、核实相关案件信息。
对于冒充熟人的诈骗,老人可以通过不同的联系方式,如常用电话、QQ、微信等再次核实。对于大额钱物,可以通过他人核实,如子女同事、好友等,多渠道相互印证后再借、汇款。虽然骗子能掌握盗取的QQ或部分手机号码机主的个人信息,但凭借这些私人关系很快就能分辨出真假。
精神赡养和物质一样重要
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单靠老人的力量很难进行防护,相关部门针对老年人的保护较为薄弱,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日本警察厅、法务省于2008年7月颁布的《扑灭汇款欺诈行动计划》中,要求金融机构做到在ATM机周围提醒顾客注意、在ATM机附近禁止使用手机、银行员工须警惕可疑客人等措施,来预防诈骗案的发生。
空巢化现象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和社区应当多方联动,通过经济激励与法律规范,倡导“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比如,在新加坡,子女选择在父母居住的小区申购住房,将有权优先挑选楼层和户型,并享受一定折扣;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专门设计了适合几代同堂的户型,并在购房价格上给予优惠。韩国则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例如,赡养老人5年以上的三代同堂家庭,子女在继承遗产时政府将减免90%的税收额。如法国的《民法》也明确规定,子女不仅要为老人提供经济援助,更要提供必要的精神赡养。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院长赵秉志认为,刑法打击力度不足也是重要诱因之一。“老年人由于在生理、心理和经济状况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一旦遭到诈骗犯罪侵害,其后果往往更加严重,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也更加恶劣,因而有必要对以老年人为诈骗对象的犯罪从重处罚”。
对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讲师彭玉伟认为,从司法实践中看,以老年人为犯罪对象作为酌定量刑情节加以考虑,但是有时候对这一情节并不考虑,因此有必要将以老年人为犯罪对象升格为法定量刑情节。同时,考虑到老年人群体的异质性,应对老年人的年龄段作出区分。具体的条文设计可以为:以六十岁以上不满七十岁的老年人为犯罪对象的,可以从重处罚;以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犯罪对象的,应当从重处罚。
“其实,老人受骗,子女最应当反思。”天津社会科学院老年问题学者郝麦收说。在他看来,和理智相比,老年人会更多偏向于情感相关的事情。“如果子女与老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足够牢固,老人的情感需求被关注到,自身的价值被认同,那么老人就不会盲目地对外寻求替代,也不会被骗子钻了情感空子。”郝麦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