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腐”被评为2024牛津年度词汇
“脑腐”(Brain rot)这一术语在年轻一代中迅速流行,用来描述在大量消费无意义娱乐内容后的一种精神疲劳或智力下降的状态。牛津大学出版社解释称,“脑腐”反映了现代生活中过度使用屏幕的影响。这一术语的选择也突显了人们对信息过载的关注。
“脑腐”被评为2024牛津年度词汇
根据牛津大学出版社发布的消息,这次年度词汇的评选经过37000人的投票。牛津语言团队的专家首先挑选出了6个词汇,反映了过去一年塑造社会情绪和对话的关键词。经过两周的公众投票和广泛讨论,专家团队结合公众意见、投票结果和语言数据,最终将“脑腐”评为2024年的年度词汇。
“脑腐”被定义为“指一个人的精神或智力状态可能出现的恶化,尤其被认为是由于过度接触被视为琐碎或缺乏挑战性的内容(如今多指网络内容)引起的。此外,这个词也可以用来形容可能导致这种恶化的内容本身。”语言专家发现,“脑腐”在今年因描述过度消费低质量社交媒体内容的影响而获得了新关注,使用频率在2023年至2024年间增长了230%。
“脑腐”这一词汇最早可追溯到1854年,在亨利·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中首次出现。当时,梭罗记录了自己在自然环境中过简朴生活的经历,并在结论中批评社会倾向于贬低复杂或多义的想法,而偏好简单的内容,认为这表明了人类精神与智力努力的普遍衰退。他写道:“当英国致力于治愈马铃薯病时,难道没人试图治愈更广泛且更致命的‘脑腐’吗?”
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过去的12个月里,“脑腐”获得了全新的意义。“脑腐”既描述了现象的起因,也描述了其后果:一方面指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上的低质量内容,另一方面也指消费这些内容可能对个人或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脑腐”也被一些网络社区用于描述网络文化,他们通常以幽默或自嘲的方式使用这一词汇。与此同时,关于“脑腐”内容产生的潜在危害也正在被严肃地讨论,尤其是对儿童和年轻人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今年早些时候,美国的一家心理健康中心甚至在线发布了识别和避免“脑腐”的建议。
“回顾过去20年的牛津年度词汇,你会发现社会对虚拟生活演变的关注日益增加,互联网文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身份和对话中”,牛津语言部门总裁卡斯珀·格拉思沃尔(Casper Grathwohl)表示,“‘脑腐’被Z世代和α世代广泛采用的现象非常有趣。正是这些群体创造并消费了这一术语所指向的内容。他们通过被认为可能导致‘脑腐’的社交媒体平台进一步传播‘脑腐’,这反映出年轻一代对社交媒体负面影响的一种略带玩味的自我意识。”
什么是“BrainRot”?
按照牛津大学出版社的解释,如果你曾在Instagram或TikTok等社交媒体上无意识地刷屏数小时,那么,你就有可能在经历一种被称为 “Brain Rot” 的状态。
“Brain Rot” 是指人的心理或智力状态的退化,特别是由于过度接触琐碎、缺乏挑战性的内容所导致的。
这一词汇在过去一年中使用频率激增了230%,反映了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对低质量在线内容的普遍担忧。
心理学家兼牛津大学教授安德鲁(Andrew Przybylski)指出,这一词汇的流行是“我们所处时代的症状”。
虽然“Brain Rot” 在社交媒体中最早流行于Z世代(出生于1997-2012)和Alpha世代(2010后出生),但如今已被主流社会用来描述社交平台上充斥的低价值内容。
然而,这一词汇并非新造之词。其最早记录可追溯到1854年,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在《瓦尔登湖》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批判当时社会对复杂思想的贬低以及心理和智力的衰退。
“BrainRot”给我们的启示
“Brain Rot”的上榜不仅是语言趋势的体现,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现代社会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心理挣扎。
从亨利·梭罗的担忧到今日社交媒体的泛滥,这一词汇跨越了两个世纪,直指数字时代的核心痛点:如何在信息过载中保持心智健康?
或许,“Brain Rot”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一种批判,而是一个提醒 —— 提醒我们在追逐屏幕和算法推送的同时,别忘了留些时间给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和生活体验。
“脑腐”怎么治?
问题也随之而来,“脑腐”怎么治?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一家心理健康中心在网上发布了如何识别和防治“脑腐”的建议。
新港心理研究所(Newport Institute)称,“脑腐”由屏幕使用时间过长而导致,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济、嗜睡、注意力难集中以及认知能力下降。究其原因,浏览社交媒体平台会刺激神经化学物质多巴胺,从而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因此人们往往一刷手机就停不下来。
该研究所称,虽然“脑腐”尚未被正式确诊为一种疾病,但这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现象。防治方式包括限制屏幕使用时间,删除手机上分散注意力的应用程序,关闭不必要的通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