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撒哈拉的故事》的出版,使得“三毛热”迅速横扫整个华文界。书中以散文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沙漠中遇到的奇事逸闻及沙漠生活的点点滴滴。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向各位推荐的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篇一
又一本看完后让我有买纸质版冲动的书出现了。
我一直知道三毛的,但是从来没有看她的书的冲动,就像韩寒一样。韩寒的书曾经下载个,起了个头就看不下去了。在电视上看过三毛的照片,一眼看去,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气质上我选择给她套用了徐志摩这一款,认为她就是个写抒情诗、抒情散文的。我总是觉得自己有些小聪明,然后自以为是的对号入座。遇到验证正确的就得意下,验证不正确就选择性忽略。
在书香云集里,我一向是按照评分下载的。我只是有些搞不懂《撒哈拉的故事》这书的评分怎么这么高。随手下载来瞧瞧,却深深的着迷进去了。一般说来,我看言情小说略多些,也爱看韩剧,里面满足了我对于爱情、亲情、生活,以及对于男人的所有yy,过过眼瘾、解解闷而已,之前看一部现实题材的《许三观卖血记》看的我那个郁闷加郁闷,现实的生活总那么不是味儿,做人很苦的。
《撒哈拉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某些想法。我觉得我就像是书中描写的沙哈拉威人,完全处在以求解决温饱的状态,当然羡慕三毛的生活,花钱去创造?对不起,我才不会因为那个花钱!去三毛家借?居然她肯借,当然,不会就赖过来呗。这样过上了三毛那样品质的生活了吗?其实不过是牛嚼牡丹,好好的鞋子,一下就穿坏了,裙子借去,脏了回来,还回来还把扣子剪掉了。刀叉三毛送一付来,不舍得用,还要借。没错,我觉得我就是沙哈拉威人,这不行。
虽然选择去撒哈拉沙漠吃苦,是她自找的,是的做人很苦的,但是有滋味的苦,和混日子的苦就不一样了,怎么经营的就过怎样的日子。撒哈拉我肯定呆不下去,更不要说三毛那样有情调的家,有滋味的生活。
三毛当然也幸福,爱她的家里人,爱她的荷西,可看看她最终追随荷西而去,就知道她爱的也不少。书中以她母亲给她的家信做序,虽然没去了解,但文笔、情感,幽默感都让我感觉三毛的母亲不简单,让我感觉那就是言情小说里世家里走出来的嫡小姐。三毛和荷西不像言情小说里的你侬我侬,自己按照自己的追求生活,不黏糊,更不会在吵架的时候出现我为了你牺牲了什么,怎样了,你怎么能这样对我的对白。三毛做饭时候逗荷西的小故事,太可爱了有木有。
上得厅堂,入得厨房,懂得发现美,创造美,这样的女人多可爱。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篇二
一、温暖向阳,真景实感
第一道菜是“粉丝煮鸡汤”。荷西下班回来总是大叫:“快开饭啊,要饿死啦!”白白被他爱了那么多年,回来只知道叫开饭,对太太却是正眼也不瞧一下,我这“黄脸婆”倒是做得放心。话说第一道菜是粉丝煮鸡汤,他喝了一口问我:“咦,什么东西?中国细面吗?”“你岳母万里迢迢替你寄细面来?不是的。”“是什么嘛?再给我一点,很好吃。”我用筷子挑起一根粉丝:“这个啊,叫做‘雨’。”“雨?”他一呆。我说过,我是婚姻自由自在化,说话自然心血来潮随我高兴,“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札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米酒喝,不容易买到哦!”荷西还是呆呆的,研究性的看看我,又去看看盆内的“雨”,然后说:“你当我是白痴?”我不置可否。“你还要不要?”回答我:“吹牛大王,我还要。”以后他常吃“春雨”,到现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做的。有时想想荷西很笨,所以心里有点悲伤。
这是第一篇《沙漠中的饭店》中的一个语段。简简单单一道菜,在三毛口中成了千金难得异常珍贵的宝贝,在三毛手中变成了他处难寻的人间美味。以三毛惯用的对话,使我能依稀想象到那时情景,疲惫归家大大咧咧的男子,奔向期待已久的晚餐,女主人内心不满逗弄不熟悉中国文化的丈夫,丈夫看穿了妻子美丽的谎言,讪讪的但仍然支持她,且不再刨根问底。有自嘲,有无奈,有搞怪,有喜爱,一幕简简单单的画面,只属于两个人的异国生活,对于三毛来说再苦再累也没有关系,只要身边有他,他和自己有个家。
文章中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他们一起筑造属于自己的小窝,一起去公证结婚,一起去荒山采集化石,一起去海边打渔,一起做过很多很多事情。语言的对白,三毛的情感变化,周边环境的刻画,三毛她一直有着乐观积极的心态,看着这个世界,记录自己的生活。发自于内心的文字就这么深深的打动了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我们大多数无法拥有如三毛般的又单调又丰富的生活,但当我们走进书中,奇特的感觉已让人满足。
二、有感而发,发人省醒
撒哈拉沙漠相比大多数城市,居住的人并不多,但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故事,也有事故。那个年纪轻轻就结婚的十岁女孩姑卡,被人粗暴地拉上车却被当地居民看做是好样的,在结婚初夜被公然暴力地夺去贞操却让屋外的男人欢呼,这是封建落后的传统习俗,以致姑卡宁愿服用避孕药来暂时逃避过早的婚姻生活。这是三毛无法去改变的,而我们也同样只有无尽的唏嘘。怜惜弱者命运的同时,也感慨于自己现在较为民主自由和谐的生活。人,要懂得珍惜啊。
另外还有一个哑奴的故事,让我印象很深。三毛和荷西一次去当地财主家里做客,认识了一个不满十岁的男孩,财主的奴隶,谦逊有礼,完全没有那个年龄的孩子该有的生活状态。机缘巧合,他们认识了男孩一家子人,男孩同样是奴隶,但是有个很有才干的父亲,一个哑奴,老实巴交有点痴傻的母亲,一个普通女人。生性善良的三毛给予了那一家子一些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慰藉,礼尚往来,哑奴也为三毛家里的装修助一臂之力。可恨的是,奴隶交易在撒哈拉是合法的,奴隶被财主派出去打工挣钱,奴隶得到的只有一点点。因着当地的法律,哑奴一家无法成为自由人,而哑奴因他过人的种植才能被财主卖给另一个奴隶主去绿洲发展农业。最后的最后,哑奴得到了三毛赠与的毯子和钱,挣扎地狂奔回家,跌跌撞撞扑向他的太太和孩子,留给这个家他所能留下的唯一,茫然地被拖着拽着走向未知的未来。而这同样是让人感到悲哀的,一家人被迫分离,弱小的妻儿,有才干的男主人,无法脱离的禁锢。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哑奴他的心是自由的是温暖的,不知他们是否已被拯救。三毛以她的视角,一个“外地人”的视角,无声抨击封建落后的沙漠社会,并不犀利讽刺的文字透露出的意味更为深长。世界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可地区发展的进程是不同的,从小的地方看大的世界,世界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并不是很多,但在情况允许之下,施以援手,留给这个世界不幸的人们一点点温暖,我相信,终究会好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三、粗知初识,人性魅力
通过一期电视节目粗知三毛,通过一本书初识三毛,三毛与众不同的很重要一点是她独特的人性魅力。在三毛的故事中,三毛作为各种事件的亲历者或是旁观者,是较为感性的。她可以默默接受邻居们的索取不求太大的回报,她可以尽可能帮助需要的人,她会为了生计和丈夫奔赴遥远的海边打渔,她会劝导陷入无果虚假的爱情的杂货店店主的弟弟,她还会在那动荡的社会默默支持站起来可力量薄弱的撒哈拉威人。她不排斥并不公平的社会,而是尽力的去融入它,她无法改变很多很多,但也不会因此抛弃自己的本心。当爱情转变成为亲情,热烈变为平淡,她还是坚持下来了。些许的有钱任性,即使入不敷出也坚持对荷西不动用父亲寄来的钱财的承诺。她感受着这个世界,而我们跟随着她,感受着另一边的世界,不同于我们身处的地方。
拙劣的文字难以表达我的内心,唯一能肯定的事,我为自己阅读了这本书而感到幸运。三毛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本本去品读去体会,我相信我还能看到悟到很多很多。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篇三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三毛的书,以前虽然也有听闻其大名,但从未读过她的书,
这次阴差阳错能有幸读到她的书说起来还得感谢我们运发公司的职工福利,我正是用每年的书报费用去买的这本书。
三毛是台湾著名作家,生于重庆,三毛的文章在她的丈夫荷西去世前大都为欢笑喜悦的,但在在丈夫去世后她的文章开始变的黑暗、悲伤起来,这本《撒哈拉的故事》正好就是记录了三毛和荷西结婚后在撒哈拉发生的事情,文章轻松、愉快,跟着三毛一起体验在沙漠中的生活,别有一番情趣。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看过了许多的地方。但对于三毛这样喜欢云游四方,浪迹天涯的人来说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她的地方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而沙漠收容三毛和荷西,一并揽入它的怀抱,这便是故乡了。
在这本书中三毛详细的叙说着他和荷西在撒哈拉的点点滴滴,包括他们刚到撒哈拉的时候他们开始自己布置自己的房子,三毛开始自己烧中国菜给荷西吃,东西方文明的差别在食物上也可以碰撞出色彩,书中写道荷西第一次吃粉丝的时候不知其为何物,三毛骗他这是春天山上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人们扎好了从山上背下来卖的,荷西虽然不信可到底还是没搞清楚粉丝是什么东西做的。撒哈拉沙漠因条件恶劣,所以当地人的生活水平也很低,亦包括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整体素质也是如此,在《悬壶济世》的章节中三毛所带的药品和她的基本的医疗保健知识使得她在那边成为了名医,但凡她的邻居和周边的人得了病都会去找三毛,医疗条件和思想的落后产生了啼笑皆非的事情,有位当地妇女要生小孩,也叫三毛去帮忙,三毛问为何不去医院,答曰:医生是男的。
三毛以现代的东方女性的视角细致入微的给我讲着发生在这沙漠上的故事,在《沙漠观浴记》的章节中描述了撒哈拉人奇异的生活习俗,因为地处沙漠他们几年才洗一次澡,靠近的话身上都有一股浓郁的无法言状的气味,故他们在难得的洗澡中喜欢用石片刮去身上的污垢,但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他们喜爱用海水灌肠,三毛和荷西还特意跑到海边去偷看,最后三毛忍不住笑了出来被发现,狼狈逃走后当地流传起了“有个东方女人,到处看人洗澡”的传言,令人忍俊不禁。整本小说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撒哈拉人经常无节制的对三毛索取物资和帮助,而当三毛实在帮不上忙的时候他们会说“你伤害了我的骄傲”,实在是令我无法理解,也让我对当地撒哈拉人或多或少产生了些许鄙夷的想法,三毛通过那句话揭露了当地人的贪婪和懒惰,撒哈拉人落后的环境和习俗造就了他们的性格。三毛和荷西的生活并非一直是安宁幸福的,有一次荷西突然提议去沙漠深处观景,三毛随即同意,这点倒蛮符合现代人说走就走的旅行理念,他们在那边遭遇了险情,荷西被沙漠沼泽困住,三毛去求援,但非倒没得到援助还遭遇了路过的几个流氓的骚扰,最后三毛凭着从车上拆下的轮胎救了荷西,从中我也看到了他和荷西生死相依的爱情,也让我了解了为什么荷西去世后三毛的文字会变得相对黑暗和悲伤,最后失去荷西后的三毛在1991年1月4日的凌晨在医院选择自缢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绚烂多彩的一生。
读完这本《撒哈拉的故事》,我也读懂了三毛,读懂了她的美。她的灵魂如漂泊的女子,四处流浪,至于她为何流浪,也许答案就象她填词的《橄榄树》中唱的一样:为什么流浪?为了梦中的橄榄树。谨以此文怀念三毛,怀念那个流浪的灵魂。
看过“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