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悲剧》读书笔记
《美国的悲剧》中写了男主人公克莱德一心想摆脱底层的社会地位,和挣扎在爱与不爱之间徘徊复杂的心情和所作所为的故事。更多相关内容,请来看看读者们写的笔记。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美国的悲剧》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美国的悲剧》读书笔记篇一
格里菲思夫人为了“拯救”儿子的生命,到处奔走呼吁,发表演说,奋斗了两个多月,共得1100多元的现金,几乎全部落进了勃尔纳贝等人的腰包。她不仅要“拯救”儿子的生命,还要“拯救”儿子的灵魂,请了一个名叫邓肯。麦克米伦的牧师,引导克莱特向上帝祈祷。麦克米伦以无比的热情和耐心向克莱特进行了多次“认罪”、“祈祷”、“得救”等说教。克莱德根本不信麦克米伦胡说,因为他父亲向上帝祈祷了一辈子,丝毫也改变不了他们的不幸命运;其他犯人也天天祈祷,照样一个个被处死。他认为别人,包括他母亲在内,都不配批评他,因为“他们不知道他的心情,以及他的生理和精神的苦难”。
克莱德受刑前夕,他妈妈和麦克米伦再一次向新任的纽约州州长华尔沙申诉,要求改为“无期徒刑”。州长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在最后几天中,克莱德想到罗伯达以及自己对她的罪恶时,“诚心诚意”向上帝祷告:“上帝给我启示……我知道我阴谋作恶……你能不能救我?你可不可为我一显神力?……只要你饶恕我,我就悔过。”但是“上帝”和他妈妈以及麦克米伦都救不了他的命。
行刑日子一到,克莱德被送上电椅。
最后,小说极具讽刺意味地描写了满头白发、面无人色的格里菲思夫妇带着骨瘦如柴的女儿艾斯塔和她的七八岁的私生子继续在街头卖唱。这个结尾很具有德莱塞风格,记得《嘉莉妹妹》结尾也描写了嘉莉成为了名星,她的情人赫斯渥默默无闻地死去了,而赫斯渥离开的那个幸福的家庭,妻子和儿子、女儿正在到纽约的旅游车上快乐的谈着笑着。
《美国的悲剧》读书笔记篇二
前不久我刚刚看完《美国的悲剧》(AmericanTragedy),小说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赛。很巧的是,在这之前我看的《嘉莉妹妹》也是德莱赛的作品。小说年代虽然久远,但是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却都能与我们现代的生活结合上,这就是名著的魅力。
小说的共分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克莱德﹒格里菲思出生在美国西部堪萨斯市一个穷苦传教士家庭,从小跟父母像叫化子似地沿街布道卖唱。他幻想豪华富贵的生活,许多欲念折磨着他那爱好虚荣的心灵。16岁时,他的姐姐艾斯塔与一个演员私奔,他也离开寒伧不幸的父母到处求职谋生。几经周折,他来到格林-戴维森酒店当待应生。在那里,他几乎天天耳闻目睹贵妇勾引青年、阔老玩弄少女的丑剧,他很快懂得了有钱就能享受一切的秘诀。他结识了赫格伦等酒肉朋友,跟他们上饭店、逛妓院,吃喝玩乐。第一次逛妓院时,他在路上就害怕得“全身发抖,脸上发烧,毛骨悚然”,中途曾想逃走。进了妓院,他又吓得“目瞪口呆,神志不清”。他再三拒绝一个娇美的金发女郎,一心想着妈妈、姐姐的困境,不愿放肆行乐,但最后还是在她巧妙的引诱下陷入淫窟。
后来,他交上了一个名叫霍顿斯的女朋友。这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女店员以玩弄男生感情为乐,以爱慕虚荣为乐,她利用克莱德对她的爱,骗取克莱德的感情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虚荣。克莱德被逗引得如痴如狂,不顾妈妈、姐姐的苦难,把钱都花在霍顿斯身上,尽管如此,霍顿斯还是像一虐待狂似地折磨着情场中的新手克莱特,使他掏空钱包、欲火中烧而仍然陷在单相思的痛苦之中。
克莱特和赫格伦、霍顿斯等人在一次郊游中,驱车压死了一个小女孩。(他们所到的娱乐场所的情景和他们娱乐的内容,居然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地方是那么的相像,这让我大为吃惊,于是我对此书发生了深厚的兴趣,一口气把上下册全部读完了。)克莱德逃到芝加哥等地打杂度日,在饥寒交迫中流浪了三年。他偶然遇见了在莱科格斯开设内衣工厂的伯父,在伯父厂里当了一个管理打印间的小工头,他的堂兄吉尔伯特告诉他,如果要想保住工作或得到提升,必须安分守己,对女工的态度切不可越轨。
《美国的悲剧》读书笔记篇三
《美国的悲剧》是一个让我十分感慨的小说,有人说这部小说像一把锋利的刀,深刻的剖析了当时的美国社会黑暗的地方。
男主人公克莱德一心想摆脱底层的社会地位,和挣扎在爱与不爱之间徘徊复杂的心情和所作所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其实并不是只有当时的美国有这样的情况,想想在我们周围,像格里菲斯家族的有地位与声望的人们也依然在各种社交和各界占有很高的地位,而有时,出身地下的孩子们也依然会幻想哪天能够走进上层社会,更好的生活的同时,也满足了个人所追求的名利与财富,只是我们身边到处有当时美国的缩影。当然我小的时候就有过这样的幻想,我出生在农村,当时家境不是很好,便从小有过那种摆脱贫困的愿望,很强烈,甚至有些虚荣心。随着自己的成长,也渐渐明白了这个社会很多时候就是那个样子,没什么可怨天尤人的,也渐渐的开始面对现实,也十分感激那段艰苦的经历使我明白了许多东西,学会了许多东西,至少是有些人永远都不会明白的东西,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这一改变是很不可思议的。我知道身边有许多孩子也或多或少的有类似的虚荣心,但是他们可能没有办法改变这种虚荣,挣扎在对物质生活的向往的虚荣和对父母艰辛的“怜悯”的感情之中,正如克莱德一方面追求者上层社会的奢华生活却一方面也为家里的生计而担忧。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我们的悲哀。
记得在校内网上有人讨论了这样一个话题:一个男生家里是农村的,却羞于承认而说自己是市郊的。或许真的就像上面所说,我们感到悲哀的同时,也应该能够理解到:毕竟,这不是那孩子的父母的过错,也不能全怪那孩子。我们的社会还不够完善,社会地位也并不公平,这是谁都不愿提起的事实,上到政府要员,下甚至到班干部学生会的竞选。。。毕竟,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这种悲剧也不会消失,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或许无论是谁,都需要学会怜爱自己的父母,多为他们考虑一下,即便他们衣衫褴褛,即便他们给不了你什么荣华富贵,也至少要时常打个电话,找些空闲陪着他们,走在人前也能昂起头,用胳膊将他们搀紧,这样你才是个人,才不是个悲剧。
《美国的悲剧》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读书笔记好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