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民俗文化>对联>

有趣的对联故事

时间: 若木631 分享

  对联故事,是祖国文学园地中一朵奇丽的鲜花。读它品它,既可以欣赏到联语中练字练意的文思智慧,又可以听读一则富有趣味的短小故事。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1459—1529)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8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

  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半副对联摄群魔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清政府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之前,某国一位代表想借机侮辱中国人民,傲慢地对清政府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今天我出一联,你们可能对得上?”说着便脱口念出了早已准备好的上联: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显而易见,这位洋鬼子以“琴瑟琵琶”四字上面的八个“王”字暗指“八国联军”,以“王王在上”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其他洋人听后齐声狂笑。就在清政府代表们怒而无措之时,只见一位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是传说中的四种害人妖怪。联语不仅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侵略者们听后愕然肃目,张口结舌。

  苏东坡的故事

  据说苏东坡年轻时候,仗着自己聪明机敏,又常被人夸奖,便渐渐骄傲起来。有一个春节,他作了一副春联贴在门上: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瞧这口气,真有“天下第一”的样子。过往行人看了,有的夸这家出了能人,也有的摇摇头,觉得海口夸得太大了。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老朽特来请教。”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出于尊敬,他为老人让了坐,问:“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书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立刻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脑门上汗涔涔的。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后来,他果然成了中国的大文豪。

12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