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范文

海露 时间: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好汉英雄:张飞的直爽、张辽的执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巧用兵法等等等等。正是这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三国人物,刻画出了这本惊世骇俗的《三国演义》。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范文,欢迎查阅。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范文1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从小就关注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近兴致来潮,又一次捧起了这本另类的史记。虽然作者的文字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但多少历史见证过它的真实,也许不是百分之百的符合事实,但不可以否认它曾经的存在。

小时候就看着书中200多个人物上演着群英会,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凌驾于他人之上,战火纷飞的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不明白为何三国不能和睦相处,不明白英雄为何热衷于成为乱世的枭雄。蜀魏吴,个个都自称君子,孰不知自己的“丰功伟绩”是由什么垒成的,自己正踩在无数将领小兵的鲜血与汗水中站起来的,君子向往高尚,讲究仁义。当我第一次用小学生的眼光欣赏《三国》的时候,我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争斗,无法理解他们的向往,他们的内心世界,更无法理解他们口中常常提到的仁义。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发誓至死永远是兄弟,然而一览全书,每次遇到危险,跑得最快的总是小刘,为了保命甚至连老婆都不要了。害的关羽那死脑经为了个“义”字去替曹操打工,过五关斩六将,这难道是悟出了“义”的真谛?吕布本是一代豪杰,一表人才,然而却为了个貂禅,儿女情长,亲手弑父,两个干爹都死在了自己的剑下。弄得孝义两失,一辈子的英名毁于一旦。

曹操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评价一点儿没错。吕伯奢好心设宴款待他曹阿瞒,却不料引来一场灭门的杀身之祸,最起码的礼尚往来都不见了踪影,华佗给他治病,却赔上了自己的性命。魏延给我的感觉就是个惟利是图的家伙,“功劳由他领,黑锅你来背”。陈式的例子再贴切不过。然而当我再一次用高中生的眼光重省《三国》的时候,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赵云的忠肝义胆天地可见,冲锋陷阵,他会冲在最前面,撤退回营,他甘愿断后护送,生命在他的战场上只属于国家,属于他效忠的朝廷,无论功劳多大,他都不会居功自傲,独领风骚。这,才是真正的“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的智慧都倾注在军师的天职上,献给了刘备创业的进程,没有怨言。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耳熟能详的历史无一不透着孔明的努力汗水智慧与精力。出师一表争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用一生的光阴诠释了“义”的真谛。

张飞虽然是个欠考虑,容易脑热的单细胞动物,看他就晓得什么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然而兄弟有难他必定出手相助,因为火爆的脾气,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这也是为了兄弟,为了义,他用生命换来的“义”。这,才是真正的义。关羽很讲义气,对事不对人,为了刘备,他宁愿帮曹操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因心念旧恩,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毅然在华容道调转马头,放走了曹操,不是别的,只是为了义。这,才是真正的“义”。

《三国演义》上演的不只是场战争游戏,它并非“演”的天下,而是“义”的舞台。如果不是“义”的存在,哪会有三国鼎立的时代?!义――三画一字,简简单单,又寓意深刻,三国演义,义贯三国,逝去了义,三国也就演不起来。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范文2

近日闲暇,又视三国,百看不厌,久观弥新。每观之,必有所感。今果有新得,记之以为论。刘备勇武不及关张,反为关张之首,何也?盖有帝胄之名,然其通文武,高心志,广仁德,不可不察也。黄巾之起,本官逼民反,谓之暴民,征而讨之,谓以义兵。何暴何义,安有定论?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各为己见耳!董卓暴行,众欲弑之,然十八路诸侯反不若一女子,何也?此谋之利也。是故为事者不可无谋,故尚谋而崇智也。吕布投刘备,备言让徐州,陈宫急阻之,何也?此乃强宾不压主也。备岂肯真让之,故试之耳。吕布虽勇,投于他人帐下,岂可造次?宾主之例,又如卧龙方出,其如空降之兵,投他人之所,众皆不服,何可独高。刘备间于文武,好不尴尬。

得意勿忘形,欺人勿太甚。张绣降曹操,曹操不独辱张绣,更加辱其婶娘,何其不恭,致有绣之反叛,操损子折将。曹操割发代首,颇有可观,思之有二得。一者统人将兵,条令律法,雷厉风行,必上行而下效之。二者,曹操自刑,岂真意耶?惟矫情造作耳。幸得将兵拜免,故有割发。此等独御他人以效命,而退以自保者,何独曹操一人也。人非圣贤,世无完人。刘备仁义布于天下,然意气用事,为一人而兴万兵;诸葛德智兼备,然独断大事,致后继无人,且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可独断;关羽忠义勇武,然傲而轻敌,终取祸患;曹操通文武、善御人,然奸险狡诈,终得奸雄之名;孙策胸怀壮志,兼有勇武,然心浮气躁,死于非命。此等高士不可胜数,故推之人皆凡物,高明之士,仍不失常情。

君子不夺人所爱。刘备得的卢,刘表欲夺之,此等夺爱之事甚为不妥。君不见备之帐下咬牙切齿乎?因一物而结愁怨,纵夺之未有所得矣!从业者多弃小而归大,然何大何小,宜慎思之。孙策借兵三千,其力甚微,然终有江东,此为大也;袁绍四世三公,将兵百万,而早取祸患,此为小也。是故诸葛之投刘备,非弃大而归小也。刘备怀天下之志,仁德宽厚,礼贤下士,又有世之虎将,虽一时羁绊,终将龙腾鱼跃,此实为大者,不可不察。为事者何为根本?人也。得贤人而事可济,聚庸才而事必败也。故明主求贤之若渴,得贤才犹久旱之遇甘霖也。

人有百态,何为主?何为将?何为臣?为主者,御人之人也;为将者,敌人之人也;为臣者,辅人之人也。胸怀大志,博学而多才,通文武之道,海纳百川,广开言路者,世之明主也;勇武过人,万人不敌,勇而有谋者,世之良将也;运筹帷幄,忠而有德,鞠躬尽粹者,世之贤臣也。人各有擅长,不可易位,吕布万人不敌,可为良将,然其安有明主之才,焉可领大事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卧龙或架小舟于江湖之上,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中,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理琴棋于洞府之内,故世之大事人情,皆了然于心,岂独迂腐之读书者可共论矣?徐庶母因曹操而亡,徐庶誓不为曹操献一计、设一谋,然栖身曹操帐下,恐不相宜。后曹操令徐庶说刘备,庶本可借以脱身,但恐人笑,复回许都。此实为智者之失,贻笑后人矣!为大事者不拘小节,焉可因小而失大乎?是故披红妆之司马,乃真丈夫矣!刘备败走新野,率十万百姓,日行十里,终溃于曹军。此诚玄德仁德之至也,然扶老携幼,必有一败,何如独走。若留百姓于城内,曹操与之无怨无仇,未必加害;若间之于军旅之间,不仅延误军机,曹军必挞之也。

当阳长坂坡中,赵云冒死拼杀,救得阿斗。然刘备扔阿斗,谓险些因此损一员大将。此主待将最大之恩遇也。然刘备岂肯自亡其后,岂不见之低掷而投于赵云乎?此其励将之法耳。诸葛过江东,舌战群儒,彰其辩才。然高明之士,竟如小儿斗嘴,于事无益,不足赞也。决策之难,何可从之?虽明主广开言路,善纳忠言,然众人之意,必不一也。众皆忠义,孰对孰错何可裁之?因己之见,与己同者则赞为知己,与己异者则以为无谋,此非明主所为也。盖当集众人之意,辩而析之,合而为一。

鲁肃忠厚之至,近于愚鲁,此人之至友者也,然谋不及诸葛,智不及周渝,非任大事者也。周渝点兵,程普轻而不至。渝正思法度必明,忽想普乃老将,且正用人之时,急相机以退。又兼亲慰普心,以得其服,实为事之高明者也。三国之事,安有千年,三国之士,历历目前。玄德宽厚仁德,卧龙举重若轻,云长意气深重,翼德勇而急噪,子龙万人不敌,孟德遇士甚厚,公谨风流雅致,本初高而自傲,董卓茹毛饮血,吕布勇而少德。忆之思之,快意之至也。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范文3

从小,总听哥哥姐姐们提起中外名着《三国演义》,于是便缠着家人为我讲《三国演义》。无奈当时年纪尚小,歪着个脑袋傻呆呆地听家人费力地跟我解释每—句话的意思。当到了小学二年级时,终于把这本我思念已久的书勉勉

强强读完。可是—个刚步入学习的殿堂的小学生,怎能深刻地理解到书中的含义呢?到了现在,我才渐渐读懂魏国、蜀国、吴国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时代,战火纷飞,英雄辈出,但——谁是英雄?

刘备是英雄吗?有人会说,他当然是英雄!刘备知道没有—个足智多谋的人和自己—起打拼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番大事业的。于是他三顾茅庐,找诸葛亮来共谋大事,前两次拜访诸葛亮不在家,当刘备第三次找他时,诸葛亮却在午睡。刘备当时虽不算很有名气,却也是—个将军呀。而这位将军,却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等诸葛亮睡醒。这件小事,足以看出刘备的谦虚和明智。况且曹操曾对刘备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看人达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这么说,刘备怎么会不是英雄?不过,我却有自己的—些不同的看法。且不说刘备没有强大的军队;且不说刘备没有稳固的地盘;且不说刘备没有太大的名气,刘备的人品也有点问题,吕布之死足以证明。想当初,吕布曾在刘备危难之时救过他,使他避免了—场注定就不可能成功的败仗。可当吕布被曹操捉住,曹操问刘备该不该留下吕布时,刘备却忘恩负义地说了句:“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于是,吕布就这样被自己恩惠过的人的—句话给毙命了。

这时,大家可能就想到了另—位很有军事谋略的人——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是英雄吗?不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曾促成刘备与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以及在刘备去世前,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可能还会想起很着名的空城计。但是,《三国志》里对此事却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种事。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不可能发生空城计。而且,像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事情都是编出来的。如果《三国演义》里没有出现这些事情,恐怕人们也不会对他那么崇拜了吧。那么曹操呢,他算是英雄吗?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次,曹操住在朋友吕伯奢家里,听见门外传来磨刀声,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给杀了,还说了—句令人气愤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误杀人还这么理直气壮,此人不奸,何人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里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读不厌。但是,这其中有的人物愚不可及;有的人物狡猾奸诈;有的人物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心胸狭窄。如果用我的标准来评价《三国演义》中各具特点的人物,恐怕没有—个算得上英雄。

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应该聪明透顶、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如孔繁森、刘玉儒、任长霞,他们都是我们的时代楷模,民族英雄。因为有了这些英雄,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学习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为家长、老师、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人人都有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祖国的明天会变的更美好!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范文4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书中深入浅出地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奸险狡诈的曹操;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义甘云丹的关羽;审时度势的司马懿……无一不极尽其态、脍炙人口,对于这些,每位读者深有所悟,各有所感,但我最赞赏本书所传承的道德情操,其中“孝道”是我此次读后的最大收获。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子在上,儿女为下”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的生命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怀橘遗亲”中陆绩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人物。虽诸葛亮对陆绩的孝道以轻蔑的口吻说出:“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郞乎?”但仍不影响它成为古代二十四孝之典故,陆绩六岁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三枚,临行拜谢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郞来我家做客,走时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经就懂得孝敬母亲,十分惊奇,后来陆绩之所以投奔孙策,为孙策、孙权所用,看中他才气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孙权也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与陆绩有共同道德操守,陆绩小小年经,心里时刻想着孝敬母亲,孝的可爱,孝的可敬,可谓孝的第一境界——敬。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守卫天水郡的魏国大将姜维,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当时天水兵少将寡,不是靠姜维智谋,天水已不属曹。但当闻诸葛亮围攻其母居住之冀城,姜维义无反顾,姜维只领三千兵去救其母。当时,诸葛亮北伐数十万大军,姜维为其母敢以三千之兵敌数十万军队,岂不是以卵击石?但他做了,可见其母性命在他心里比自己生命还重要。诸葛亮破城后善待其母,在竹林围住姜维后,他当时为求其母生命好安全,而降了蜀汉,遭魏人数世唾骂。一个有才干的人为了母亲,听从母言,失去名誉,其毫无后悔之意,不违背母亲的孝心在此可见一斑,此可谓孝的又一境界——无违。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这时,刘表已亡,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率军民二十多万南撤,在曹军追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掳,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他用手指着自己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恃此方寸耳;今以老母之故,方寸乱矣。”刘备辞行,刘备虽不舍得徐庶离开,但知其是出名孝子,不忍母子分离,更怕徐母被害,落下离人骨肉罪名,只好挥泪送别。徐庶北上归曹后,心中十分依恋故主及好友,尽管他有出众谋略和才华,但也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才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徐庶的一生,虽命运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虽智谋出众,才华横溢,最终却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听到母在曹营,面色大变。”、“徐见老母,母骂其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徐庶拜伏于地,听母教诲,不敢言。”第六十一回,孙夫人听闻母病危,不惜抛夫弃子,回江东看母“。这些以事业、爱情换礼仪孝道,在父母身前和颜悦色,内心真诚的品格是孝的最高境界——色难。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范文5

《三国演义》,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各具特色的人物更是家喻户晓。而我,最欣赏称赞“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的“办事之人”——诸葛亮。

现在我们常以“藏龙卧虎”比喻未被发现的有才能的人。而魏晋时期早年躬耕陇亩的诸葛亮正是如此一位“卧龙”。

司马徽向刘备举荐“卧龙先生”诸葛孔明,刘备一而再寻而不遇。这“卧龙”且不是条随意屈身而事他人之龙。一访路遇崔州平,再访又遇广元公威及诸葛均黄承彦,且皆误认作孔明。朋友、家弟至岳父且皆如此风度,可想而知其人如何地贤德!果不其然,三访之下刘备等人终见得这“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卧龙岗中之卧龙。诸葛亮,乃一“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之人。一轴画挂于中堂,便足他侃侃而谈。“三分天下,后取中原”一席话更为一鸣惊人。而当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之时,诸葛亮却没有轻易动容。谦虚道是:“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亲眼见到刘备心意甚诚时,才愿为效劳。可见诸葛亮之理智与心为苍生。再当刘备拜献金帛,他“固辞不受”,不为钱财动容。而最终接受的是刘备心意。又见其心身正直。临出山之时,他对家弟诸葛均所说最后一句话,既叮嘱“勿荒田亩”又道“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这位胸怀大志之贤者,在展开他大业的起点,竟是已决定不忘初心,不忘本,决定在功成名就之时不求回报;只救济苍生,再隐归为农。又是何其无私忘己!

再道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再以二乔激吴结盟。此后也仍保持防人之心,明察秋毫,明锐发现了前来拜访的周瑜的杀心,在看到关云长的保护后才放了心。论战策之时,他更是与周瑜不约而同写出了火攻的妙计。当赤壁之战战中,周瑜气急吐血体虚之时,诸葛亮更是知晓周瑜担忧于无法得到火攻需要的东南风向,登上七星坛“作法”借来了东南风。这也促成了赤壁之战最后的顺利。只是“作法”怕是虚,而测算天象为实。这又体现了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诸葛亮对于天象测试之精确。而他敢于准确报出风起风落时间,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之自信,这必是真才能之人了。借至东南风后,诸葛亮又毫不耽搁地悄然乘船离开。当周瑜派出丁奉、徐盛二将前去追拿之时,他已与赵云共船。这短暂的时间内,诸葛亮竟已是能看透周瑜气度之小,明白对方眼中不会容下自己,早叫赵子龙相接而离,远离了危险。再见其谨慎。赤壁之战战后,曹操一行人逃至华容,旦见大小两条道路。大路静寂而小路烟火。曹操且算到烟火不过障眼之术,企图让自己误认为小路埋伏军队而大路安全,于是率军走进小路。当他骄傲地大笑诸葛亮乃“无用之辈”时,却是已掉进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陷阱——他当面遇上了刘备大将——关云长。可见诸葛亮谋略之深,他的智慧毋庸置疑。再是华容路窄后,当云长空手而归之时,诸葛亮却在听得云长所道“无能,因此被他走脱”后料到实为“云长想曹操昔日之恩,故意放了”,再次可见其何是“无用之辈”,实实在在是“神机妙算”之贤啊!但他却又道“军令状在此,不得不按军法”,又见其公私分明。

最后一谈诸葛之死。那是公元234年,诸葛亮再结盟吴国北伐曹魏。却不想以失败告终。司马懿料到诸葛亮是难逃疾病,却没料到诸葛亮死后仍成功计算于他——这便著名的“金蝉脱壳”。诸葛亮死前嘱咐军中将士不可透露他死去的信息,并仍将他的尸体包裹完好置于马车之中。当司马懿浩浩荡荡领兵追来之时,蜀军将士却是迎面杀敌,吓得魏军大惊,误以为诸葛亮未死,逃窜撤离。百姓知后是津津乐道:“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而这位魏军大将军在看到了诸葛亮布的蜀军阵营后也不得不赞叹道:“诸葛孔明乃天下奇才也!”

尽管我们与诸葛亮相隔千载春秋,却仍能学习他的智慧、谦虚、谨慎、忠心……自此,从《隆中对》至《出师表》,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虽然蜀国终于没能完成统一天下之大业,他也没及“即当归隐”之日,三国诸葛孔明神机妙算之盛名,实在不负流芳千古!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5篇优秀范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500字精选10篇

《三国演义》初一读后感范文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5篇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范文10篇

《三国演义》1000字读后感5篇范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10篇

《三国演义》500字读后感5篇范文

读《三国演义》有感范文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范文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好汉英雄:张飞的直爽、张辽的执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巧用兵法等等等等。正是这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三国人物,刻画出了这本惊世骇俗的《三国演义》。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初三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初三

    有这样一本书,它巍然屹立在文学的巅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名字就是――《三国演义》。它讲述了一个英雄辈出的乱世,各路英雄舍生忘死

  • 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500字读后感或读书心得
    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500字读后感或读书心得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文章结构上,作者匠心独运,这主要表现在新年的美好快乐与小女孩冻死街头的对比。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安徒生卖火柴的

  •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读后感范文5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读后感范文5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童话故事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的童话故事,发表于1846年。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

  • 阅读茶馆读后感心得体会
    阅读茶馆读后感心得体会

    读完《茶馆》,体会到我们现在是多么幸福,那时候的很多孩子连一碗热汤面都很难吃上,而我们现在汉堡牛扒可以随便吃。那时的人们真是生不逢时,生

917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