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5篇600字读后感
鲁迅先生的文章并不容易阅读以及理解,故而很多人会读不下去,但鲁迅先生的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是极其珍贵的。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朝花夕拾》读后感供大家阅读。
《朝花夕拾》读后感一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主要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 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只有精读细思,才能领略到其中 深刻的含义。
众多文章中,我比较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 章首先写到了鲁迅的许多童年趣事,然后写他被家里人送进全 城中最为严厉的书塾。这时,小鲁迅心中很纳闷:“也许是因 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 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台上跳下来罢……”他即将离开百 草园了,心中不免有几分留恋:“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 覆盆子和木莲们!”看,多么富有童真的语言啊!来到三味书 屋,鲁迅又这样形容他的老师:“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 发都发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还有《范爱农》等许多文章写得都很不错,尤其是《狂人日 记》更为著名。
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是用生动、细致、深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 形象,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性格鲜明、风格迥异的 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朝花夕拾》真是引人入胜,从中可以读出一个敢爱敢恨的 鲁迅。它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故 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 放”的愿望。
鲁迅先生不愧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说过:“哪里有天 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
有空去看看《朝花夕拾》,他会让你受益匪浅 的。
《朝花夕拾》读后感二
早闻《朝花夕拾》,却没有机会去欣赏一下。所以,趁这个国庆假期,我饱读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为《旧事重提》。刚读《朝花夕拾》,似乎有些不知所云。但顺顺溜溜地将全书读完后,便知其大概了。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缓的笔调,记述了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诚挚怀念,寄予了对现实的憧憬。长妈妈、父亲、范爱农以及藤野先生等,都是鲁迅描写的对象,他们给予他成长中最大的关爱与亲情。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曾怀着真挚的感情为长妈妈呼唤:“仁喉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种刻骨铭心的人间挚爱,显露了鲁讯心灵世界最柔和的一面。
与美好回忆的同时,也有鲁迅先生对那些摧残、扭曲人类的封建旧伦理、旧道德、旧制度的批判和审视。《二十四孝图》中的“卧冰求鲤”、“老莱娱亲”等孝道故事,被鲁迅斥责为“将肉麻当作情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可见鲁迅在夹叙夹议中又显露出最为深沉的悲怅。
在《朝花夕拾》中,我最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然而,抒情的柔和与深沉的悲怅,就构成了《朝花夕拾》这一回忆性散文,给人留下了一种特殊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读后感三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 为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收录了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先生愤怒声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政府的迫害,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同年9月鲁迅先生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四个多月,发现了这里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在此期间,他完成了朝花夕拾几篇文章的创作。《朝花夕拾》中我影象很深的是《无常》和《二十四孝图》这两个故事。《无常》中的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通过无常和阎罗王这两个人物的鲜明对比,讽刺了现实一些所谓的正人君子。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重点描写了在阅读“ 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尤其是“郭巨埋儿”这个故事,自己明明有些钱,却全给了自己的兄弟,后来家里穷得吃不起饭了,却想到家里的儿子会“抢”老母的食物而决定牺牲自己的儿子,十分的迂腐,且多多少少有点欺世盗名之意,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有趣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希望能让国人思想解放的愿望。
《朝花夕拾》读后感四
有感我从小受文化的熏陶,对鲁迅的鼎鼎大名是早有耳闻。而真正开始学习他的文章是从初中开始。我惊讶的发现,初中几乎每册都有鲁迅的文章,果然是名不虚传。每每读到他的文章我总是深有感触。尤其是《朝花夕拾》这样的文章,让我品味无穷。
《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脍炙人口的散文充满童真与童趣,文字间流露出天真与烂漫。这是鲁迅对自己童年和青年时代的回忆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三味书屋虽然比不上百草园,却又有一般风韵。百草园在鲁迅的脑海不断涌出‘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
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
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
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
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这美妙的景色在鲁迅的笔下更显出生机盎然。
我仿佛看到了儿时的鲁迅背着母亲,在百草园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玩昆虫。他在无拘无束中成长,身心是愉快的,放松的。鲁迅也曾学者闰土的父亲捕鸟,却耐不住性子,抓不住几只。
在《朝花夕拾》中,保姆长妈妈给鲁迅讲过赤练蛇的故事。其实那是一条辉换人名的美女蛇。只要答应了,他就会晚上来吃人肉,从中可见做人的险恶。
《朝花夕拾》是童年美好的象征,我民在赞叹鲁迅先生的妙笔时,也不禁回想起自己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童年的时候也会阴天下雨,但是留在记忆天空却总是晴朗万里,一碧如洗,童年的时候也曾今哭过鼻子,但是留在记忆里
的生活却是简单纯粹,天真灿烂。
《朝花夕拾》读后感五
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清闲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儿一样,这本到处歌颂赞扬的巨作,是鲁迅师长教师在行将就木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儿吧。
鲁迅师长教师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而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也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的圆舞曲中度过。
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读着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么真实。顿时,贪恋起童年的味道。也体会到了鲁迅先生散发内心对童年的热爱。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内心充满激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欢笑有泪水。然而鲁迅的童年虽然也有不愉快的事情,但他表现出了不一样的心态。在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时,就感觉在和鲁迅先生聊天。从鲁迅的文章中读出了朴实。就是以为内这份朴实,让读者感觉十分亲切。鲁迅那种轻松而生动的语言,读着读着,你仿佛就看到那个人就站在你面前一样。鲁迅先生是怀着真挚的情感怀念他童年的一切。
鲁迅的童年回忆就仿佛一篇感人的日记,不经意一翻会让你感到流连忘返。那一点一滴的欢笑与喜悦,在我们有空时,不防翻出来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