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读后感精选大全
读后感要多读多试,不要害怕写坏了。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优秀读后感精选大全,方便大家学习
优秀读后感精选1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主要讲了狐狸爸爸带领全家与三个饲养场主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三个饲养场主用守候、铲子、挖掘机等各种方法,想除掉狐狸一家。狐狸先生和他的家人们不怕饿,不怕累,齐心协力,一点都不后退。最后聪明的狐狸先生不但自已一家脱离了险境,还和小动物们一起把打通了往各个饲养场的通道,大家不用再挨饿,可以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看过这本书的读者都知道,大敌当前,狐狸爸爸不坐以待毙,不栖栖惶惶,不退缩不放弃,果敢地承担起指挥者的角色,靠着机智和勇敢,带领三个孩子,团结朋友一同战胜了三个饲养场场主。
薄薄的一本书,短短的两万八千多字,却向读者们很好地诠释了何为责任,何为担当。每每读完,我都不禁为狐狸爸爸的所作所为点上一个由衷的赞。
之一:为什么了不起?
狐狸爸爸在处理问题时,多动脑筋,把可能存在的困难考虑周全,并事先想好对策,掌握处理事情的主动权。还有遇事不乱、胆大心细,能勇敢地面对危险,同时非常小心,避免自己受到伤害。既不能畏手畏脚,又不能傻大胆,才能成功。在三个牧场主想尽一切办法想挖出狐狸一家,甚至饿死他们时,狐狸爸爸没有慌乱,带领一家人保持镇静,并积极思考解决困难的办法。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越是在关键的时刻,越不能乱了阵脚。
狐狸爸爸有超强的组织能力、计划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能力、侦查能力、还有超酷的运动天赋和浪漫因子,最牛的是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执行力,你说是不是很了不起。
之二:狐狸爸爸对待自己、敌人、朋友、家人的不同态度值得学习
狐狸对待自己:乐观。
很多人因先天的不足或缺陷都会感到深深地自卑和愤慨,不是怨天尤人或愤世嫉俗就是自怨自艾,但其实学会换个角度或换种心态思考问题,也许展现在眼前的就会是一片积极乐观的大好前途。
狐狸先生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和妻子找吃的牺牲了自己一条漂亮的尾巴,在被打断最令它自豪的尾巴时,它很乐观地想:自己竟然还活着已经够幸运的了,在面临生命危险时,它还那么乐观。
我们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比起狐狸一家遭受的困难小多了,所以我们遇到任何困难也要乐观面对。
面对残忍的敌人,决不放弃
三个农场主对狐狸想赶尽杀绝,但冷静、机智、勇敢的狐狸先生不仅没有让他们的目的达到,还打入敌人的领地,取得生存的食物,比如肥鸡、肥鸭、苹果酒等,为了生存而取得必要的食物是正当的,是为了使家人和朋友活下去,决不放弃。
狐狸对待朋友:团结、分享
团结的力量很大,我们也要像狐狸爸爸一样,多团结周围的人,团结起来力量大,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最终一定会取得胜利。与朋友们、伙伴们共同分享胜利的果实、分享幸福的生活。
狐狸对待家人:非常有责任
我觉得狐狸爸爸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只要有食物他首先想到他的太太和孩子,我觉得最受感动的是狐狸先生一家团结、不放弃的精神,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如果我们的孩子遇到了困难,做为父母的我们也应该和我们的孩子一起勇敢的接受挑战,积极的面对困难,耐心而有信心的去解决。
希望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看到彼此间的优点,当孩子们惹你们生气时,多想想他们的优点就好,忽略彼此间的缺点,在遇到困难时,一家人可以像狐狸一家一样互相鼓励,团结一致,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明天会更美好哦。
优秀读后感精选2
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离现在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可是,到了现在的社会,大人们还是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地为我们打造一个标准童年:束缚。
我觉得束缚再加上比较再加上无穷无尽的学习,与监狱相比也已经只有毫厘之差了。作为社会未来的新动力,我们的生存状态难道没有理由受到关注吗?大人们总是以为吃饱穿暖学习好,就是一个孩子的全部,可这些却恰恰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们需要自由,我们要亲身经历,我们也要知道许多新鲜事,我们要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要逃离束缚!
优秀读后感精选3
如果有人问我,在你的心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会说,除了对家人的养育之情的感激外,更多的就是对党深深的感谢!
党像一盏灯,为我们照明道路,党像一个结实的顶梁柱,为我们支撑起一片蓝天。我们这些80、90、00、10后,生活在党的光环下,从小就无忧无虑,自在快活。是这本书,让我茅塞顿开,让我懂得了,要不是前辈们的辛勤作战,要不是前辈们的流血流汗,就不会有我们这一代的幸福生活。
我记得有一位爱国诗人曾经说过:花儿在热烈的绽放,鸟儿在欢快的鸣唱,大地在吐露芬芳。春风送来了党的温暖,旭日带来了祖国光明的一天。是的,这一句话正应了书中的一个题目:没有___,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___,就没有新中国!没有___,就没有旧中国屈辱历史的翻写!我们不会忘记,那个喊出“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烈士!我们不会忘记,面对铡刀,15岁的___员刘胡兰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地喊出了:“怕死不当___!”........
李大钊、刘胡兰、董存瑞等等许多杰出___员的形象在我眼前一一浮现,这些抗日英雄坚定不移、发奋抗日的精神,值得我们高度学习!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而我们现在如何对党表达爱意呢?最典型的例子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第二小学五(1)的少先队员们,用自己的红领巾,一针一线的缝制了一面国旗。如此典型的例子,更加形象的表达了我们对党的热爱。虽然我们不能和他们一样去缝国旗,但只要我们有那一种精神,就足够啦!有首歌唱得好,“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你我永远的挂念……”比天大、比海深的还有什么?那就是党对人民的深情。只要我们牢记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兢兢业业、追求一流,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党的事业将更加灿烂辉煌,祖国的明天必将更加和谐美好,灿烂辉煌。
优秀读后感精选4
《从文自传》,用从文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记叙他“在这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日子,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也就是说真真实实所受的人生教育”,而他所生活的这个湘西小城,“照城市中人的口吻来说,这真是一个古怪地方!”。虽然从文先生自十五岁后离家就只回过一次小城,但他说“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可见从文先生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从文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不经任何华丽词藻的修饰,就像一股温润的清泉,自然流淌没有波澜,但是每一股涓涓细流都沁人心脾。他的文章叙事平淡,有些地方看似记流水账,实则给人一种水到渠成、信手拈来的从容熟练感,也许这正是因为关于这座湘西小城的所有人和事都已深深地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烙印。
从文先生笔下的凤凰城,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有淳朴的民风民俗,有山川河流,有肥沃的土地,有丰富的物产,“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与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人们各安其职,过着平静祥和的生活,小城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书中,小城“路上无处不是莓类同野生的樱桃,大道旁边无处不是甜滋滋的枇杷,无处不可得到充饥果腹的山果野莓。口渴时无处不是可以低头下去喝的泉水。至于茶油树上长的茶青,则一年四季都可以随意采吃,不犯任何忌讳。”似乎在从文先生眼里,凤凰城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只是在这里生活着他就会觉得开心满足。
小学时,从文先生还是个顽童,他尤其喜欢下雨天,因为可以不要穿鞋子,走路时专门走水坑,看到河里有人在捞东西,他也要停下来看好一会,逃课去看戏、去斗鸡、去赌博、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里跟人打架,为了掩饰自己逃学童的身份把书包藏在土地庙里以至于最后把书包都弄丢了,总之,只要不待在学堂里读书,干什么都行。但是他其实是聪明的有天赋的,老师批评他之后他不服气,只是稍微用了点心,就能在班上名列前茅。
但他并不是真的那么不喜读书,而是他对于学习和生活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他自己的人生哲学。“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在他心里,人生这一本大书是富有趣味的、永远都读不完的。对于他来说,社会这个课堂要比学堂有意思得多,看铁匠打铁、看屠夫宰肉、看妇女们洗衣编织抽蚕丝、看工人们造纸造船打油、甚至看人做花圈扎纸人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有许多生活,本来只需我们用身心去接近,去经验,却不必用一笔钱或一本书来作居间介绍。”
但这一切宁静美好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似乎就起了变化。
在书的中后段,整座湘西小城因为受到了外界战争不断地打扰和破坏,好像笼上了一层阴霾,突然失去了生机,就像是一口古井里的死水,波澜不惊,水波不兴,仿佛往里用力投下几颗石头也无法打破它的宁静。它悄然地存在于边陲,即使是屠杀和死亡也改变不了那里的人们亘古不变的生活。这口遗世独立般的古井,像是已被世人遗忘了许久,随着年月的流逝,渐渐地长满了厚厚的苔藓,蒙蔽了人们的眼睛和心灵,而它的纯朴文化也如井水般日渐干涸消亡。从这个方面来看,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小城似乎与萧红先生笔下的呼兰河城有着许多的共同点。
从文先生在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在这两年里,他走过了更多的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事,也逐渐成长起来。
对于这段时期,从文先生在书中描写了大量的杀人场面——“啪的一声枪响,我们便倒下了一个……于是把枪械从死去的身上卸下,砍了两根大竹子缚好,把他抬着,一行人又上路了。二天路程中我们部队又死去了两个,但到后来我们却杀了那地方将近一千。”“我们簇拥了这二十七个乡下人到市外田坪里把头砍了。第一次杀了将近三十人,第二次又杀了五个。”“到那些乡下人往来最多的桥头上,把头砍下来,在地面流一滩腥血。人杀过后,大家欣赏一会儿,或用脚踢踢那死尸两下,踹踹他的肚子……”
在读这本书之前,发生在边城的这种黑暗与残忍是我没有想到的。那一条条鲜活的逝去的生命在那些刽子手和看客眼里仿佛只是一些冷冰冰的数字,这些残暴血腥的杀人场面在从文先生平淡的描写之下更像是一场游戏,被衬托得更加冷酷无情。
更加可悲的是,许多人也并不关心他们自己的命运,对生命的漠视令人叹惋,对于军官们毫无根据的乱扣罪名、搜刮民膏民脂、贪污受贿腐败的行为他们丝毫没有反对和抵抗的意识,甚至就是摇骰子摇中了要被杀头他们也只是哀叹自己的运气不好,就像是刀俎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如同自传的扉页上写着的那句话:“这里的人不须明白一个夜里醒来是什么时候。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也许是艰苦的生活压迫使然,也许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使然,人们对未来看不到希望,也仿佛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就像没有舵的船,在生活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麻木枯燥,简单重复。
但在从文先生眼里,那里的人们和生活也许并不像我们简单地根据书中描写所想象和感受到的那样,他们或许只是在等待,等待命运的安排,等待机会的到来,正如他在书中所写:“但大家就是那么个人守住在自己一份生活上,甘心尽日月把个人拖到坟墓里去吗?可并不这样,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份气力去好好作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份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
而人们等待的这个机会,从文先生抓住了!他其实很好学,也常常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部队里待了几年之后,他就从各种教官那里,从各种同事战友那里,从博学的统领官那里,学会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他学会了说脏话,喜欢自称“老子”;他学会了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也学会了烧得一手好狗肉……虽然他“耳濡目染”了军中的许多陋习,但同时他也渐渐地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并不是这些,在各种工作岗位的调动中,他练得了一手好字,也看了许多像《辞源》之类的好书还有古画,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有了知识的积淀,他想,他“得进一个学校,去学些不明白的问题,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听些耳目一新的世界,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于是他决定上北京求学!自此,他“便开始进到一个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对于从文先生来说,这就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机,从一个“乡野村夫”到正式“从文”的转变。
从文先生的内心其实是矛盾的。他既有着浓厚的对昔日湘西的怀念和赞美之情,也有着对古老小城的封闭落后的悲哀和惋惜。但他的矛盾也有着几分必然。在某种意义上,他对昔日湘西的整个向往之情,都是被他与北平文化生活的接触所激引起来的。当他决意用现代小说的形式来抒发这种感情的时候,他就已经注定要陷入那行为和情感之间的矛盾了。有人说不管沈先生在笔下如何挑剔都市,赞美湘西,甚至引申出一种对整个现代文明的怀疑和否定判断,他实际上却是湘西社会的逆子,他千里迢迢从湘西来到北平,此后虽也辗转迁流,却一直安心于城市的生活。作为作家的沈从文,他始终是一个嘈杂都市里的居民,而并非沅水岸边的隐士。但不论怎么说,从从文先生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湘西始终在他心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对这座小城的温暖的回忆也感染了许多的读者。
从文先生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是的,对于人性和生命哲学的思考是从文先生的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的事情,也许我们穷尽一生去了解探究也无法参透。人的一生,是读的一生。从小读到大,从大读到老。只有读不尽的,没有能读完的。只有读之有悟的,绝无读之无益的。
汪曾祺在写给从文先生的挽词中写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从文先生一生都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率直、纯真、善良、乐观开朗、好奇而富有想象力、热爱家乡、热爱生命,且始终保持着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去融入社会、体验各样不同的生活,敢于跳出自己固有的生活模式,从社会生活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着养分,即使遇到了挫折和磨难也从不退缩。“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他的文字读来总是令人感觉平易近人、亲切易懂、能使读者产生共鸣,正是因为它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即使他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仍然醉心于人性之美,赞叹生命之美。我想从文先生的这点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在离开了大学这个象牙塔之后,我们依然要不忘初心,保有一颗赤子之心。正如从文先生所说:“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本弄虚作伪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我想,读人生这本大书,是每个人一生必修的功课。
优秀读后感精选5
当飞鸟停在窗口,当黄叶飘落土中,你是否熟视无睹?这些都是爱。当太阳披上霞云,当晚霞笼罩夕阳,你是否怦然心动?这些都是美。读着泰戈尔的《飞鸟集》,我看到诗人那一双细微入扣的眼睛,总能在一切平凡的事物中找寻到爱与美。他带着一颗跳跃的心行走着,怀着一股洋溢的情看世界。泰戈尔喜欢比较“真实”与“不真实”。他把“真实”比作一个丈夫,把“不真实”比作一位妻子。他们互相怀疑,妄自悱恻,却从未相离。是啊,对立的两个极端又为何不能共处呢?世界本就需要这种无穷无尽的对立才能存在得更加长久。设想,如果万物都是一样的,鸟儿失去灵动,树木失去生机,人类失去智慧,狮虎失去凶猛,那么它们还会有存在的意义吗?在“真实”中才能看到“不真实”,唯有比较,才谓人生。泰戈尔喜欢寂静。在原文中“silence”与“silent”这两个词出现得最为频繁。他不爱喧嚣吵闹的生活,更为追求平淡无奇的人生。他总能在寂静的思考中找寻生命的真谛。泰戈尔喜欢清淡平素的爱。这爱铭在心底,无法抹去。文中多次提到“你”。是谁?是上帝吧,令他如此执着,带着虔诚不懈追求;是妻子吧,令他愿意付出一生而无怨无悔;是大自然吧,令他总徜徉于欣赏之中,也从不厌倦,依旧坚定。他相信飞鸟会读懂自己的爱,就像我对泰戈尔的爱一样。我喜欢这种美丽、这种爱恋。就这样试着在古迹中寻找。也许,我们中国与印度文化殊途,但内在却是一样的。檀木庄重,教我体悟爱的严肃;红木大气,教我体悟爱的磊落;黄花梨坚硬,教我体悟爱的坚定。在雕梁画栋之间,工匠对它们倾注的感情,浓重而热烈。在这只清丽的飞鸟上,我相信了:爱,是大自然最美、最珍贵的礼物!
优秀读后感精选大全相关文章:
优秀读后感精选大全
上一篇:优秀读后感精选精选合辑
下一篇:优秀读后感精选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