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1000字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1000字,欢迎借鉴参考。
《爱和自由》读后感1000字一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四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师,但是看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虐待”。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貌,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认为我们就应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超多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此刻我们忘记了自我的童年,忘记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记自我童年的愿望,忘记自我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更就应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是就应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十分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满快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完美的未来。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礼貌之父”。
《爱和自由》读后感1000字二
我们谈论到儿童品格时,都要谈到两点,一是顺从,二是意志。
孩于的顺从几乎是无限的,而且无限地感人。当孩子出现顺从状态时,你让他做什么都行。
“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蒙特梭利说:“成人没有意识到他正把自己置于上帝的位置,还忘记了《圣经》中关于魔鬼是怎样变成魔鬼的那些话。也就是说,他出于自豪感而想取代上帝。”
儿童的精神内部进行着远远比教师、父母想象的更崇高工作,他0到 6 岁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建构自己的精神。父母和老师只能做一件事情,就是给儿童提供帮助。
读后感思考:
熊孩子们常常令人捉摸不定。有时候他们很乖,非常配合,让你觉得感动,有时候又桀骜不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所以,我们又疑惑,又头疼,甚至火冒三丈。
我们想要一个听话的小孩,还是他们真实的自己?也许并不矛盾,关键来自于意志力。在此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顺从与意志力之间的关系。
孩子的顺从,来自于内心之爱。因为有爱,才能够去顺从。孩子又在顺从的过程中,去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意志力。
旧的教育观念,是对孩子说教,让孩子去学习榜样的行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让孩子顺从的目的。但是强加的意志,实现了表面的顺从,但不能消除内心的抵触情绪,有压迫必然会有反抗。
有爱的环境之下,充足的信任和空间,孩子能够感知受到的尊重,精神得以自由。于是能够判断不同环境之中需要遵守的规则,用自身的行动做出纪律的遵守,实际上也是意志力的体现。
天才儿童异于常人之处,更多的在于内心驱动的力量。他们内在的品质与品格,会驱使他们投入的完成一件事,而不惧困难和挑战。
天才儿童的成就,我相信不是家长传输的经验所得,而是在父母的帮助之下,得到了真实自我的呈现。
意志力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伴随着孩子的成长,通过孩子的运动和探索活动逐渐发展而得到的能力,有赖于持续、稳定的环境的支持,因此也容易遭到破坏。
作为父母,我们能够做到的是,不再用旧观念去教育和要求孩子,不再没完没了的说教,不去破坏他们意志力发展和追寻自我的过程。去做一名理智的帮助者,而不是“无私奉献”的主导者。
《爱和自由》读后感1000字三
四年前就看过孙老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曾经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老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己和孩子都很痛苦。
一直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己好像已经尽全力了,但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直到我听到了孙老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老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特别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
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己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提供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直困扰着我们。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中,老师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
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己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己身体很累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么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那种感觉非常的无力也非常的无奈。现在每当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知道那是因为我缺爱。
在我有情绪,我不舒服的时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爱,在得不到的时候我希望从孩子哪里得到。我深深了解这种缺爱,不能独立,依赖带来的痛苦。我想结束这种痛苦,更加不愿这种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续。随着自己和宝贝在爱如是一天天的学习,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们开始定规则,开始分享情绪,开始平等的对我们的冲突发表意见,孩子知道妈妈不会再那么情绪化,对妈妈的爱有一种笃定感。
我也越来越明白“爱你如是,非我所愿”这八个字的意义。书还是那本书,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的书,相信随着自己的成长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爱和自由》读后感1000字四
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爱和自由》这本书强调的主要是先要给孩子更多的爱,更多的自由,才会培养出更加独立的孩子;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感觉来源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大人往瓶子里"灌"什么东西。可能很多家长不认可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孩子必须要"教",孩子就是个空瓶子,就是一张白纸,你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这只是我们的传统填压式教育.儿童对所有东西的热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种熏陶,我们不强迫,但是我们不能不让她接触,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不都是从她的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听觉感知到的,在我们读给儿童听故事的时候,不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吗,不是听觉的一种享受吗?我们更多一定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要学会尊重孩子。
让儿童在爱和自由中成长!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每个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经自由走向独立。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虽然我们的父母也爱我们,但是回想这一路的爱,自己还是觉得有缺憾,虽然我们也很爱很爱父母,但是我们不能说他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自由的爱,宽容的爱和理解的爱!爱是恒久的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他人,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一样,是没有确切答案的,自由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又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意愿,在这本书中的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束缚,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书中有一段讲的是孙老师的儿子(辛辛)。孙老师有个朋友来她家里玩,辛辛正抱着饼干在吃。朋友就想到要逗下他,于是找他要饼干吃,辛辛不给。朋友就假装说:"你不给,我抢了啊!"并做出抢的动作。
辛辛一下子吓哭了。这个时候,朋友就跟孙老师说:"你儿子还是蒙氏的呢!这不行,这样就哭了,我家孩子就不哭,知道你是在跟他玩的。"孙老师说:"我的孩子在蒙氏没有接触过这个,所以他不能理解,而且蒙氏的理念也不提倡家长做这样的事情来引导他,这对他没有好处。成人给对孩子的每个动作,每个语言,孩子都在吸收,家长,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事情和语言都应该是正向的,因为孩子没有辨别事情真假和好坏的能力.无论好坏他都会吸收。我们老师在孩子成长中的每个敏感期都应有关注和指导,我们要在儿童"自己发展"时给他们尊重,如果不做到尊重、孩子独到的思维能力就丧失了。就当一个人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他能够长久的沉思,他能够浪漫的联想,在这个时候如果远处钟声传来的话,那么他这种感觉会更好的加深,像诗一样。蒙特梭利说,一个优秀的蒙特梭利教师,她的杰出点就在于,当这个孩子正好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老师就是那个钟声,能够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加深。一名儿童如果在零至六岁形成了健全的品格,向善就成了他的自然内驱力,他一生就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童年尤其是0-6岁,同成人相比是人生的两极。
就像地球南极跟北极一样。7岁不是6岁的延续。实际上在6岁以前他所奠定的一切是为他整个一生做基础的,而不是为某种文化,或者某个学校,或者某种知识的转化作准备的。在爱和自由中成长的孩子是睿智的自信的快乐的.
《爱和自由》读后感1000字五
对于这本书,是很多幼儿园作为老师培训入门必看的一本书,老师不管是班科出身还是其他,进一所幼儿园或早教所接触到的第一本书接触到的理念将会影响她今后对待工作以及孩子的方式,这本书也在家长中广为人知,很畅销,这本书里面的理论大部分引进了蒙特梭利经典,是比较科学的早期教育阅读书籍,但是有点可惜的是这本书个人觉得过于断章取义既不完全遵循了蒙奶奶的理念,又不太符合中国教育国情,更别说外国了,难免会对家长产生一些操作上的误导,而且给家长在家里操作带来了不便,过于自由的孩子,规则和集体意识就会稍差,所以作为一名蒙氏老师,我们是不建议家长阅读这本书,太过于依赖相信里面的操作方法和个别理论,因为如果你没有十足的坚持决心,在家里家外给孩子创造这样理想的环境,以及与之完美配套的幼儿园,小学,在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下的孩子,是很难融入这个社会,而且容易心理受挫无法调节,所以简单读一读,对于了解我们的孩子是有帮助的,但是也要有个人的教育方式,尽信书不如无书。
《捕捉敏感期》
这本书是继《爱和自由》后的有一本孙瑞雪老师出版的书,这本书个人还是很喜欢的,书中表述了孩子的各种成长中的现象,虽然现在有先进学者说孩子的成长不存在敏感期这一说,孩子是一个综合体,成长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我们不论盖棺定论,给自己的孩子对号入座,但是作为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本书还是可以拿来看一看,书中讲述孩子0~2
岁过程中出现的视觉敏感期、口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走的敏感期、空间的敏感期、细小事物的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模仿敏感期、自我意识敏感期、审美敏感期、分享敏感期;2~3岁过程中出现的建立概念敏感期、自我意识产生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分享成长敏感期;3~4岁过程中出现的执拗敏感期、垒高敏感期、色彩敏感期、语言敏感期、诅咒敏感期、追求完美敏感期、剪贴涂敏感期、逻辑思维敏感期、绘画敏感期、延续秩序敏感期、人际关系敏感期、分享成长敏感期;4~5岁出生敏感期、情感敏感期、人际关系敏感期、婚姻敏感期、审美敏感期、数学概念敏感期、身份确认敏感期、性别敏感期、音乐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符号敏感期、分享成长敏感期;5~6岁过程中出现的婚姻敏感期、书写敏感期、数学逻辑敏感期、社会性兴趣、动植物,试验收集敏感期、延续交往敏感期、分享成长期。对于孩子的敏感期的规律可以观察出,孩子的敏感期出现的节奏呈现螺旋状延展,一个个的敏感期交替出现。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有差异,也有相同特点,多观察自己的孩子,给到爱和陪伴,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和好习惯,父母是最好的教科书,家庭是最好的学校,孩子的成长跟一个家庭氛围乃至社会氛围都有关系,所以,遵循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让孩子自然的成长是最好的对待生命成长的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