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告别薇安》读后感10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告别薇安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告别薇安读后感篇一
在图书馆老师的推荐下,我借了这本书,盛情难却,而且安妮宝贝的大名很早以前就听过,但是书却是一直没有看过,很长时间没看小说了,趁着假期也看看这种据说很小资的文字。
这本书查了一下,是安妮宝贝的处女作,里面都是一些短篇。主人公的名字也大同小异,文字读来感觉很晦涩难懂,也许对于我——这种白天活动的,称不上小资的人来说难懂,黑夜的生活也过过一段时间,但是终究不太适应。黑夜尽管对于人的头脑来说是适合思考的好时间,但我还是喜欢白天,有些事我认为还是糊涂点好,不要思考得太细致,“难得糊涂”么。
有一些书评说是这本书适合30岁以上的人读,虽然依据市场细分的类型来说年龄是一个很好的细分要素,但是我却不太喜欢仅仅依托年龄来界定读者群的类型。看了本书感觉有些抑郁,她的文字始终游走在生命和爱情中,但是生活中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是现代人所无法摆脱的,也许小资文字是凌驾于生活中的一种超脱想象吧,毕竟没听过有谁始终过着这种小资生活的。
小资这个词,从现在起我越来越不喜欢了,因为感觉标榜小资的周遭人越来越矫情了,也许人到最后还是应该回归现实吧。
告别薇安读后感篇二
给自已放满一屋子的音乐,打开我的文档。
第N遍看《告别薇安》,我静静地坐着,体会那样一种瞬间璀璨的心情。安妮的文字始终洁白如此,总是压抑地阴晦地渗透着某种缺憾,安妮总是喜欢用残忍而直接的方式结束生命。女孩苍白的手指缠绕着幸福模糊的曲线,天真而脆弱的笑容,温柔的嘴唇是黑夜里奋力燃烧的花瓣。
男人干净温和的棉布衬衫,英俊健康的脸上永远带着一抹孤独而华丽的微笑,他用KENZO青草味的古龙水,用蓝格子手绢,穿深褐色帆布鞋,安妮说过,不相信爱情的人不容易快乐。
是的,有些东西一旦承诺了就会变得面目全非,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天气会变,心情会变,人会变,爱情也一样会变。没有永恒的感情也没有不变的心。我一直不懂,为什么安妮总要用如此辛厉的文字让她笔下的女子一个个支离破碎地消失?也许,也许连她自已也痛恨如此残害的方式吧!
看她的文字,看她笔下一个个灰暗的,阴郁的,孤独带着些自闭倾向的女子。我的灵魂里流转着另一种个性的液体,它灰色或深蓝色的,就像阳光下窥视自已在黑暗中蜷缩颤抖的影子!南生,未央,乔,vivian,blue......我常常想,也许她们中有一个就是我!
安妮只是以她习惯的方式诠释她眼中的誓言,宿命,人生与爱情。
碰巧那些是我所爱的文字。
告别薇安读后感篇三
其实看着小说源自每天都会看一篇美日一文,那天看到了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当中的几句话吸引这我了!
人年少时是不得要领的,对人性与时间未曾深入理解,于是就没有宽悯,原谅,珍惜。需要更长远的路途,迂回转折,来回求索,才能获得对自己与他人的释然。
有些人和事的出现,是为了在我们的世界里打开一扇门,照亮一条通道。让你知道,曾经在一个幽闭的房间里没有烛火而固执地寻觅,是多么辛劳。有一些洁白的真相和黑暗的阴影,一起出现,互相衬映。门被打开,通道被呈现。生命因此获得新的提示,得以前行。为之付出的代价,是必须要背负在身上的行囊。它警示你不能停留,但可以在路途中栖息,获取这幸福的光芒。
可能这些话说出了现在的心境,因此带着我去了解她,想去从她的作品中再找到如此的契合点!
不过,《告别薇安》人物性格的刻画有点低沉,情感的描述有点灰色,这可能是城市边缘一角吧!
告别薇安读后感篇四
虽然对于安妮宝贝是早有耳闻,但是第一次看她的书却还是最近的事了。
读了《告别薇安》,她的成名作。
书的前面几篇文章真的很不错。那些颓废的,迷离的,极致的情感,在安妮宝贝华丽的文字下,充满了动人的色彩。感觉就像罂粟花,美丽却又充满危险。
《告别薇安》是一篇很灵的文字,有所悟,但却让人无法描述。
《七年》却是充满了危险与颓废的爱,让人不禁质疑,这样的爱真的存在么。
相比而言,《暖暖》是最为正常的了。故事的情节很老套,结果很悲伤却让人早早料想。但在安妮的文字下,这个故事充满了美丽的无奈。
后面的几篇却让人有些看不下去了,相似的情节,一样的颓废,没什么特别让人铭记的地方。其实我想,有几篇文章细细品味还是不错的,但是前面的 3 篇真的写的太好啦 ——
不过呢,在书的最后,有一篇《七月与安生》,却是让我最最喜欢也最最感慨的。
其实这篇文字很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如果安生代表的是理想,七月就是现实。安生是家明理想的爱,却充满了危险与不稳定。七月是现实的爱,很稳定很安全,这才是生活。
家明是一个聪明的男人,他知道应该选择怎样的人去共度一生。但是,既然早早就知道,又为什么要靠近安生,温暖安生,并给她带来希望呢?他这么做,伤害了3个人啊!
不过,人总是会被诱惑,安生是朵太过美丽的花,想抵制住诱惑,也是很不容易的吧!
最终,他还是回到了现实。不过悲剧终究还是发生,只剩我们,看着无奈的结局,暗自神伤。
告别薇安读后感篇五
虽然对于安妮宝贝是早有耳闻,但是第一次看她的书却还是最近的事了。
读了《告别薇安》,她的成名作。
书的前面几篇文章真的很不错。那些颓废的,迷离的,极致的情感,在安妮宝贝华丽的文字下,充满了动人的色彩。感觉就像罂粟花,美丽却又充满危险。
《告别薇安》是一篇很灵的文字,有所悟,但却让人无法描述。
《七年》却是充满了危险与颓废的爱,让人不禁质疑,这样的爱真的存在么。
相比而言,《暖暖》是最为正常的了。故事的情节很老套,结果很悲伤却让人早早料想。但在安妮的文字下,这个故事充满了美丽的无奈。
后面的几篇却让人有些看不下去了,相似的情节,一样的颓废,没什么特别让人铭记的地方。其实我想,有几篇文章细细品味还是不错的,但是前面的 3 篇真的写的太好啦 ——
不过呢,在书的最后,有一篇《七月与安生》,却是让我最最喜欢也最最感慨的。
其实这篇文字很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如果安生代表的是理想,七月就是现实。安生是家明理想的爱,却充满了危险与不稳定。七月是现实的爱,很稳定很安全,这才是生活。
家明是一个聪明的男人,他知道应该选择怎样的人去共度一生。但是,既然早早就知道,又为什么要靠近安生,温暖安生,并给她带来希望呢?他这么做,伤害了3个人啊!
不过,人总是会被诱惑,安生是朵太过美丽的花,想抵制住诱惑,也是很不容易的吧!
最终,他还是回到了现实。不过悲剧终究还是发生,只剩我们,看着无奈的结局,暗自神伤。
告别薇安读后感篇六
这两天闲来没事,心血来潮,就看起了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大家都说安妮宝贝的书充斥着颓废。现在也一度自认为自己很颓废,每天只能喝点酒麻醉自己,也不知道和谁学会的喝酒,现在倒形成了“每天晚上两瓶啤酒,有个好睡眠”,
呵~无奈吧,不然就整晚上的脑子乱轰轰的想个不停,痛苦死了,我喜欢这种每天喝了酒就倒头大睡什么都不去想,第二天早上眼睛肿肿的,感觉全身都是膨胀的,很舒服,所以我决定去看这本书去看她的颓废。以前只是听说,看安妮宝贝的书会让你有一段时间笑不出来,现在看了才知道,原来真是这样的。她的文字就是有这样的能力,让人绝望;让人有窒息般的痛楚。
虽然真的很颓废,但是我觉得文字还是很优美的。
有些文字颓败的美丽,不过更多的则是让人避之不及的伤。本来决定要高兴的心,看着看着却是那么的高兴不起来、那么的不想笑。看着她不厌其烦的描述,让我觉得,绝望是美的,绝望的同时,我就是特别的了。虽然文字简单颓废而又灰暗,可总在不声不响中揭露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一面。其实生活不就如此呵~是吧!!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只要你读过,定不会忘记——一个叫林的男人,嗜好咖啡,喜欢阴暗的地方,喜欢和不同的女人在一起。但很难找到自己心爱的女人。爱穿棉布衬衣。平时用蓝格子的手绢。只穿系带的皮鞋,从不穿白袜子。不用电动剃须刀。
用青草味道的香水。会把咖啡当水一样的喝。而且很瘦。在现实的人群中,他没有对手。只能在帕格尼尼的唱片里寻找爱情。后来他遇到vivian,称她薇安。在那些夜晚,他对她诉说他的童年。他的初恋。他残缺的家庭。
他内心所有的阴暗和光明。vivian是在现实和虚幻之间的女孩。她的一切,林并不很清楚。在他的潜意识里,她可能就是薇安。于是林对薇安之情就寄望在她身上。他以为那就是爱情。和她一起默默地喝咖啡,轻轻抚摸她洁白的手指。
乔的死去,和vivian同居的男人,让他开始寻找薇安,他不想只是游戏。却不知道这种爱情已到了尽头。卸了妆的爱情原来是忧伤……
第一次接触安妮宝贝,于是选择了她的处女作,一本既熟悉又陌生的书——《告别薇安》,熟悉的是名字,陌生的是文字,是人!
城市黯淡的背景。白棉布裙的女孩。一个名字叫林的男人。不同的场景和情节。坚持的黑色主题。爱情和死亡。告别和流浪。作品中的人物多为灵魂的漂泊者。外表冷寞,内心狂野。隐忍着叛逆的激情。有沉沦的放纵,也有挣扎的痛苦。相同的都是受到焦灼和空虚感的驱使。从而一再踏上孤独的探索路途。
她自己评价这本书“是一个人刚出发的姿态,有很多单薄的锐利,容易被打碎,所以有疼痛”。网络读者评价为“辞藻阴郁艳丽,行文飘忽诡异”。
读《告别薇安》,接触安妮宝贝,有一种深深的震撼与疼痛,那褐色闪烁的泪痣,拥抱时轻轻的颤栗,放纵的歌唱、欢笑与泪水,心底的无声的溃烂。一切的文字,都显得压抑与冰冷。一种绝望深处的期望,让人在窒息中得以呼吸,在哭泣中看到欢笑,在虚幻中触摸现实,在孤寂中自我慰藉。
不知道是文字影响了我,还是自己影响了自己,压抑、孤寂、惶恐、窒息的感觉如潮水般涌来,眼泪决堤,也惟有眼泪……
爱情,如花瓣般凋落:写满深深的伤痕,无法完美。
死亡,如影子般随行:烙着绝望的宿命,难以逃脱。
告别薇安读后感篇七
一直没有读过安妮宝贝等现代作家的作品,总觉得他们的作品是没有太大意义,读它们的作品更不会教会你什么。偶然的想读读安妮的作品,但也不知在何处下手,于是就胡乱的翻开一篇《告别薇安》。没有很认真的读,因为觉得她的小说也好,散文也罢,只是随意之间就会流进你的心里,让你感到真实、亲切,好似故事中的主人公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而发生的这些事或是你想做而未做的或就是你亲身经历的或者是你听别人偶然间向你提及的,总之,她的话语不只不觉流进了你的心里,你震撼、你哀伤而更多的却是沉默!
《告别薇安》,两个陌生人的故事,更确切的说是一个男人的故事。这个男人活在自己的虚拟的想象中,想象着一个叫做薇安的女孩,是他此生永远无法实现的梦,只是不知是可怜还是人生本来就该这样,他天真的认为薇安就在他身边,他可以找到她,所以他注视着身边的看似不一般的女人,以为自己找到了,但是当现实残酷的呈现在她面前时,他迷茫了,他终究逃不过现实,真正的薇安是永远都不会出现的,不出现也就无所谓破灭,也许这就是那个女人不答应跟他见面的原因吧,这样他还有一个梦——不曾破灭的梦,只是也是永远不会实现的梦!似乎有点可怜那个男人了,但是,他在现实面前却又残酷的浇灭了那个爱他的女人的梦!他浇灭她梦的唯一理由就是她爱上了他,破坏了他们之间的游戏规则!如此看来这个男人又是自私的,他可以心安理得的伤害别人,浇灭他人的梦,却不能接受别人来破灭他的梦!
还好,这只是安妮的小说,或许它影射了现实生活中残酷的一面,但不可置否里面更夹杂了夸张的成分,只是就象一开始说道的,也许这个男人的想法也会在你面对现实偶然闪现心头,那就让它熄灭在你读这个男人的故事中吧,毕竟,他的生活不会有多少快乐!
告别薇安读后感篇八
我不记得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读安妮宝贝的东西。前几天才好不容易在书店里翻来了一本她二零零零年出版的个人第一本书:《告别薇安》。
她说很多时候,自己是个四处飘荡的人。生活缺乏随性以及安全感。最终让自己长成了一棵狂野而寂寞的植物,扎进潮湿的泥土里面。
我想起自己也是个向往自由的人。向往一个人的生活。我憧憬过四处的旅行,我幻想过独自的前行。但我从不敢想象漂泊的生活。于我而言。我知道有很多人,他们漂泊过或正在很多城市漂泊。也许表面看来他们是敢于寻求自我的人,但其实呢,其实是他们曾经生活的姿势太陈旧,是他们的灵魂太起伏。他们也想找到一个喜欢的平静的地方留下来。就像她说的,我们的生命,就是以不断出发的姿势得到重生。为某些只有自己才能感知的来自内心的召唤,走在路上。无法停息。
有些人说她阴郁的文字令他们恐惧。无法平静。有些人又对她抱着好奇和想象。也许这两种人之中有重叠的部分。很多人都喜欢把自己的生活打扮得精致,以为这样或许就会无懈可击。可现在有人跑出来揭穿了。那些故事就仿佛心里隐忍的和潜伏的暗流,暴烈地冲出了地面。
就是安妮宝贝。
她对此只有一句话,如果心里藏着一些眼泪,又为什么不感觉一下它的流动呢。
是呵,不要让它最后在时光里干涸。
我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有一段连续的时间,都沉浸在这一个个故事之中。她的主人公永远只是这几个名字唯美的人,安蓝,乔,林。连她自己也说,他们只是一些美丽而有缺陷的人。如同生命本质上的形式。有人问她,文字里经常出现的那个女孩是否就是她自己呢。我想,可能是的。而她说,她同时也是看到文字的每一个人。是阅读着的人,心里的阴影和伤口。
也许是这样的吧,也正因如此,它被一些我们这般孤独而脆弱的阅读的灵魂靠近并且拥抱。在那里,我们学会了沉默地倾诉。
摘除面具,敞开心扉。这样倾诉才能开始。然后卸下包袱,重新出发。
我甚至在想,是否在某一刻,我们会像陌生人一样擦肩而过。
我曾经也记得,像她这样游移不定的生活到头来可能是一无所有。人,应当有固定的工作,有稳定的生活。
而她说,一直都不想工作。却以此为目标始终在努力地工作。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曾有个人说过,一个人一直想自杀,因为这个明确的目标,他活了下去,并活了很久。这样看上去逻辑矛盾的一句话,却正中我的心坎。也许这世上想法相通的人真的很多,而真正能以此为目标努力的,又有多少呢。每个人好像都过得不容易。但回过来看,我们终究都是要过下去的,不管按照什么样的方式。每个人都试图在按照自以为是的目标和幸福标准生活下去。而这种感觉又很容易被吹散。
也许这个时候该试着像她那样做,一个人趴在18层的阳台上往楼下看。会发现大街上的人车如蚁,高楼成了积木。然后高声地尖叫一声,宣泄完成了,声音也很快被呼啸的风带走。那里有我们很久没有看到的,空阔并且深蓝的天空。
我们可以选择百折不回地期待和尝试。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清醒而坚强地生活着。
告别薇安读后感篇九
她说很多时候,自己是个四处飘荡的人。生活缺乏随性以及安全感。最终让自己长成了一棵狂野而寂寞的植物,扎进潮湿的泥土里面。
我想起自己也是个向往自由的人。向往一个人的生活。我憧憬过四处的旅行,我幻想过独自的前行。但我从不敢想象漂泊的生活。于我而言。我知道有很多人,他们漂泊过或正在很多城市漂泊。也许表面看来他们是敢于寻求自我的人,但其实呢,其实是他们曾经生活的姿势太陈旧,是他们的灵魂太起伏。他们也想找到一个喜欢的平静的地方留下来。就像她说的,我们的生命,就是以不断出发的姿势得到重生。为某些只有自己才能感知的来自内心的召唤,走在路上。无法停息。
有些人说她阴郁的文字令他们恐惧。无法平静。有些人又对她抱着好奇和想象。也许这两种人之中有重叠的部分。很多人都喜欢把自己的生活打扮得精致,以为这样或许就会无懈可击。可现在有人跑出来揭穿了。那些故事就仿佛心里隐忍的和潜伏的暗流,暴烈地冲出了地面。
就是安妮宝贝。
她对此只有一句话,如果心里藏着一些眼泪,又为什么不感觉一下它的流动呢。
是呵,不要让它最后在时光里干涸。
我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有一段连续的.时间,都沉浸在这一个个故事之中。她的主人公永远只是这几个名字唯美的人,安蓝,乔,林。连她自己也说,他们只是一些美丽而有缺陷的人。如同生命本质上的形式。有人问她,文字里经常出现的那个女孩是否就是她自己呢。我想,可能是的。而她说,她同时也是看到文字的每一个人。是阅读着的人,心里的阴影和伤口。
也许是这样的吧,也正因如此,它被一些我们这般孤独而脆弱的阅读的灵魂靠近并且拥抱。在那里,我们学会了沉默地倾诉。
摘除面具,敞开心扉。这样倾诉才能开始。然后卸下包袱,重新出发。
我甚至在想,是否在某一刻,我们会像陌生人一样擦肩而过。
我曾经也记得,像她这样游移不定的生活到头来可能是一无所有。人,应当有固定的工作,有稳定的生活。
而她说,一直都不想工作。却以此为目标始终在努力地工作。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曾有个人说过,一个人一直想自杀,因为这个明确的目标,他活了下去,并活了很久。这样看上去逻辑矛盾的一句话,却正中我的心坎。也许这世上想法相通的人真的很多,而真正能以此为目标努力的,又有多少呢。每个人好像都过得不容易。但回过来看,我们终究都是要过下去的,不管按照什么样的方式。每个人都试图在按照自以为是的目标和幸福标准生活下去。而这种感觉又很容易被吹散。
也许这个时候该试着像她那样做,一个人趴在18层的阳台上往楼下看。会发现大街上的人车如蚁,高楼成了积木。然后高声地尖叫一声,宣泄完成了,声音也很快被呼啸的风带走。那里有我们很久没有看到的,空阔并且深蓝的天空。
我们可以选择百折不回地期待和尝试。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清醒而坚强地生活着。
告别薇安读后感篇十
17岁以后,准确的说是开始大学以来,很久都没有写过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东西了,以至于如今笔触都深觉生疏,开不了好头,连不好脉络,中学时代总喜欢依照一个模子,尽可能的琢磨字句的光鲜,或者引用名人的言语去给自己的文章增添筹码,挣得那时候引以为傲的分数,但像这样直白地谈论自己对于一部书的感受,的确还是第一次。
突然就很想写一篇这样的文章,虽然起初是不知所措,完全迷蒙的一个态度。毕竟19年的岁月,已经让我看过了很多书,读过了许多人的故事,也已倾听了很多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无论挑选哪一本来写,都让人纠结不已。而触发我写此文,也就是《告别薇安》读后感的直接缘由,只是最近上映的一部电影《七月与安生》,改编自同名小说,主演不是我崇拜的某位明星,但作者却是我爱了很久的安妮。电影我看了,没让我失望,演员的技艺很棒,让人仿佛在一个乏味的下午,突然闯进了一个旧旧的书屋里,接着读了一个漫长的,很有味道的故事。这部电影好像一下子把我从19岁扯回了一无所知,却满腔勇敢与热望的我的13岁,安妮宝贝写的书,在我看来其中感情韵味大同小异,因为我从来都是怀着同一种敬仰之情在读,安妮于我,是一个时代。就像是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座神像般庄严的地方,外人碰不得,影响不得。
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看了安妮宝贝的处女作,对我而言也是我所接触到她的第一本书,名字叫作——《告别薇安》。其实我是不带目的性的,阴差阳错得来的这一本,恍惚中是在书店徘徊之时,被它的简单却明朗的封面色调所吸引了的,大范围是白色,加一点淡蓝。于是很快就完成了交易,把那一刹那的欢欣紧紧攥在手里。后来仔细看了名字,以及作者的名字,都很好听,我很喜欢。不过我认为作者笔名里的后一半略显多余,因此我叫她安妮。
其实那本书我只看过一遍,所以要说起那里面准确的细节,我几乎遗忘了,不过我印象很深的是,读完那本书以后的好几个月里,我是被一种几近无力和抑郁的状态笼罩的,好像阳光都能看成暗色,发呆的频率在增加,笑的次数却大大减少了。所以从初二到大二,不管我又看过了谁的书,听了谁的故事,像那一次让我心疼至深的感触却再也没有过。
“我想给我的灵魂找一条出路,也许路太远,没有归宿,但我只能前往”。
这是书里面的话,不得不说,这本书是没有温度的,描绘的是都市边缘游离的,孤独的灵魂们,写着宿命,城市,爱,诞生与消亡。安妮笔下的人群,都是洒脱而热烈的,好像在她建造的那个世界,不会有人被爱这件事情所束缚,他们可以尽情的献出自己的爱或者享用别人给予的爱,不会在乎后果,他们可以尽情地逃脱,不必在一个看得到头的世界里等待泥土来埋葬自己的躯壳。我读它的时候,才13岁,可能很大意义上我并不能体会她落笔时的心情,但是我可以用我当时的年纪,去完成一个少年时代的应该有的理解。安妮在书里安排的男人的修饰词都是英俊而寂寞,女人几乎都穿着棉布的白裙,这样的男女看起来格外有趣,有美丽的肉体,并且灵魂也不无聊。她毫不遮掩地描写人间的情欲,死亡,寂寞和救赎。不止一两个人说安妮的文字太过阴郁,让人难以呼吸。的确,我在有形的世界里,被她这无形的天地操控得心疼不已,抑郁多时。但是,我又不是因为她带给了我一个多么不堪的镜像,而是我在读了她的书之后,看不太清自己的未来了,毕竟小说,起初也是源于生活的。我感觉自己过早地看到了社会的某一部分,让人不可扭转,无计可施。这个想法,在我之后的人生经历中,也的确得到了印证。生活充满棱角,你此刻的安稳,必将接受彼时的残酷。安妮哪里是刻意突出黑暗,她只不过做了别人不愿做的事,把社会里本来存在的那一部分展露了出来。但是她书中的人物,几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不妥协。不管生活是怎样的,他们都在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肆意表达,从来没有停止过。现实生活里,又有多少人能像她书中的人物,那么大胆的去追寻自己爱慕的东西,还如同幽冷的植物,生长却从不停歇呢?这如许的理解,都是在我在人生里走着的时候,一步步体会来的。如她所说,灵魂的出口距离我们太遥远,但我们只能前往,这期间你也许会看到无数的不好,但你只能接受它。
安妮教会我的,不是认命,而是隐忍。安妮真正要写的,不是颓糜,而是自由,还有不屈。
如果说13岁的我,因为她的文字而沉郁迷离,那么我19岁的回望,却是笃定且热泪盈眶。此时距离我初见安妮已经7年了,她也改了名字,如今叫庆山,也有了一个女儿,很是像她。虽不知其改名的缘由,但她一定是遵从了内心的愿望。7年的时间,不算太长,但也不短。但这期间,安妮却一直陪伴着我,让我在尖锐的生活里可以坦坦荡荡地做自己的英雄,可以尽情地完成每一次的盼望,得此信条,我很幸运。
安妮还说过:“任何人对我做的任何事情,我不会再有怨言,因为她是自由的。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无法在带给我束缚,因为我是自由的。”
后来我还看了很多安妮的书,每一本都让我深有触动,我的一大半青春岁月,都是在它们的陪伴下度过的。这一路走来,我所收获的最宝贵的东西,便是自由。安妮教会我的就是这最平凡却最不易的自由。可能13岁的我没有明白,但是现在站在19岁这个年纪最大的体会就是:
只要能够永远装着“自由”这两个字,并且不被束缚地去追寻自己爱慕的东西,不管你朝着哪一个方向,结局都不会让你失望。
关于《告别薇安》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