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范文
《看见》是柴静所著,书中的作者既到感受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又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也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可视为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看见》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1、《看见》读后感范文
柴静的《看见》通过她自己记者的视角为我们道出了世间的人情百态,与温暖的感情相比更多了几分冰冷的理性,因为,这就是我们的人间。
这本书用一个个作者采访过程中的心态和过程相辅,写出了新闻下残酷的事实和作者逐渐成长的感悟。
而第五章给我的感触最深。文中的许多人因为自己所爱的对象与大部分人不同而被排斥,即使是在开放的今天,这种现象也时有发生。但这个事实却十分荒谬,令人感到可悲与可笑。爱情不应受到限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仅仅是自然所致,并不是精神病。但即使这样,其他不同的爱好也因为不与大众相符被排斥,被迫害。
中世纪的异教徒只因不服教皇的管理,认为有更好的方法就被驱逐,到了现在又何尝不是呢?我们自诩包容开放,但其实只不过是不把厌恶清楚地表示出来。在众人的冷眼旁观中,何谈接受。
为什么自己一定要与他人一模一样,为什么连一点个性都不能有?在对于社会的疑问中最终屈服的不在少数。许多人不满于局限于同一个模板,但却无可奈何。
虽然不是绝对,但在某一方面异于常人,就必定会承受非议。我们总希望世界会是一个乌托邦,但自己却不肯做出行动。千人一面虽受谴责但却依然存在着,甚至已成为了一种默化的标准。
而许多社交网站的个性化正是抓住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喜好,开发了各种个性化的装饰或模板。这虽是营销的表现,却恰好反映了现在社会的情况。因为在现实中处处受着约束,才到虚拟世界中张扬自我,明确地划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自我本是单独的一体,每个人不相同但却拥有各自的魅力,正是这样才让这世间丰富多彩。若是要求大家都保持一样,那岂不是和《1984》中的社会相似了?
在现实中也有许多例子,在饭店吃饭时,一位衣着邋遢的老人需要帮助但却无人问候,反而遭到周围食客的藐视和小声议论。人们常常会因为外表,知识文化水平或是作品来判断,如果不符合大众那便会加以排斥甚至是侮辱。
这种并不公平的规则的出现,是因为一个群体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教育,言论和行为。虽然口号是开放平等,但我们的心中仍然存在着所谓的标准,这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带上了一副有色眼镜。
避免排斥别人的方法便是设身处地想想,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那么避免受人排斥的方法是否存在呢?如今这个问题仍是无解,这要取决于你的想法是否对群体有害。
但现在人们思考的方式仍带点多余的规则,即使是有益的想法,若与大众不同,便会遭到冷眼。在这时候只需要不理会他人的看法,坚持自己的路,一直走下去就好了。
若是发现自己与他人不同,不必害怕或急于纠正,因为你就是你,并不是这里的任何一个人。人类是复杂与多样的,不合群亦是人的特点,也是推动进步的重要条件。
——同样是《看见》,两个人的理解会是大同小异,还是大相径庭,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2、《看见》读后感范文
深蓝色的封装,一位极具亲和力的女子和几位老人的合照,白色的加粗体——“看见”二字映入眼帘,署名:柴静。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还未翻开匪页,就用自己的无知,判断这是一位记者辉煌一生的自捧。可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才发现,我错了。这是作者柴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个人成长经历的一部作品。
透过《看见》,让我从更深的层次了解到了柴静。她虽然身材娇小,但却让我心生敬畏。
在所有人都在人心惶惶,内心起伏不定的“非典”时刻,只有她——柴静,主动申请去非典现场了解最真实的现状。只有她,在所有人都对“非典”心生畏惧的时候,她说:“我不怕它,我憎恨它。”也只有她,在所有人都已经被非典缠得心不在焉的时候,还会关心别人,不管自己有没有被病菌附上身。
这,就是柴静。她正直,她真诚,她为他人着想······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敬佩她,欣赏她。
也许,柴静她付出过太多。几年前,她说:“我关心新闻中的人。”几年过去了,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她去过许多地方,遇到过许多人。她尝试用最真实的自己来回报这个世界,因为她知道: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或许人与人之间就应该像柴静对待世界那样,充满真诚与正直,少些欺骗与愚弄。坐在天桥底下的乞讨者,有些正是正值工作的大好年华的年轻人,却因自己本身的懒惰与懈怠,将自己乔装成四肢不健全者,上街乞讨。
在他人给予的信任面前,他们是否会有一丝的愧疚,抑或者是一如既往的视而不见?这就是一个真实,正直的世界?
其实,世界还是原来的,只是你能从地表看到地下。
——是啊,在他人给予的信任下,能否还别人一个真实的世界,用平凡的眼光审视世俗。那么对于这本书,还其他同学会有另外的感悟吗?拭目以待。
3、《看见》读后感范文
起初,我并不了解柴静,但读完了《看见》,却是对她多了一份敬佩之情。
在二十章中,讲述的都是柴静的亲身经历,她用一个个平凡的故事,讲述了一个记者从业十年来的点点滴滴,讲述了她的成长和蜕变,也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记者这个与众不同的职业和这个社会。
在书中,记录了柴静从无知无畏的年少轻狂,到理解了解后的从容淡定;从失去自我到找到方向。没有任何的夸大和说教,只是娓娓道来,只是不带偏见的表述,却自有动人心扉的力量,如此平凡丰富,如此深刻。
在书中提到的非典一章令我格外记忆深刻,在书中真实的记录了当时发生的情景。“但我管不了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这句话是文中最令我受到触动的一句话。
那个集中病患的天井,就是四周楼群间的一块空地,一个楼与楼之间的天井,加个盖,就成了个完全封闭的空间,成了输液室,发热的病人都集中到这里来输液。
我无法想象来到这个地方需要多大的勇气。那沉闷的、带着死亡的气氛似乎比病毒更能侵蚀人的身体。病房中凌乱的被褥和四脚朝天的椅子,意味着逃命般的撤退。
但是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她很少感到恐惧:“有一些比这更强烈的感情控制了人。”——尽管,她活在每天早上测量体温以确保自己并非感染了非典这样的噩梦之中。
在书中,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的事件,也没有多大的宏观视角,但是却用平凡的眼光观察、发现来描绘了真实的事件,却更能打动人心。想要“看见”,就要有一颗平凡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
——看见,就是用那双纯洁的眼,还有深藏于灵魂的那双属于你的“眼”。
4、《看见》读后感范文
初次了解柴静是因为她在2015年时发表的雾霾研究演讲“穹顶之下”,当时的我对她了解甚少,甚至不知道她曾是一位记者,只是因被她的语言所吸引而记住了柴静这个名字。如今,在读完《看见》这本她自己编写的自传后,我更是为她的人格魅力以及她做人处事的方法所吸引。
《看见》是一本柴静个人成长的自白书: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这本书告诉了我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这令我受益匪浅。
就如同柴静所言,“《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
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在《看见》中,我无法找出任何的标志性事件,能找到的只有触动了柴静自己和我的一些小事。
在看到第三章双城的创伤时,我不断的在思考,柴静为苗苗的表弟抹眼泪时的动作为何会让她被认为是“表演性主持”,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她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真情的流露,就像陈虻所说的一样“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我认为一个记者不仅仅需要专业素养,更需要有一颗温暖的心、一颗正常人的心,要用心去采访,不应该用不断地抛出问题的方式去采访,只有用心了才能采访到真实的东西,这是很少有记者能做到的。
《看见》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柴静职业生涯的了解,更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处事的方法,这本书所带给我的将会陪伴我成长。
5、《看见》读后感范文
《看见》这本书有三条线,中国社会的进步历程;柴静姐姐自己的职业成长史;还有与一个人的交集和对他的纪念。
看记者写这种自传体的书,我还是第一次,我相信,只要是做记者的,并且已经成了一名名记者,文笔什么的就不用说了。书中,一章就是一个专题的采访。二十章,二十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是感动,也是沉重。这些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选的标志性事件,也不是描绘历史的雄心。
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面,他们只是那些留给了作者深刻印象的人。“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柴静姐姐这样说道。
书中有一张照片给我印象非常深刻,柴静姐姐蹲在地上,为一个哭泣的男孩擦拭眼泪——那是双城时间中一个失去及姐姐的男孩。这个饱受非议的镜头让很多人怀疑她是不是“表演性主持”,甚至有人因此戏称她是“新闻戏剧主义”的代表人物。
其实,柴静表现的是最纯粹的真实,让很多不习惯真实的人感觉她不真实。这样的真实用冷漠的视角去看待,自然也就蒙上了矫揉造作的影子。之所以书中常有有这样的真情流露,因为她希望一本书是关于‘人’,而不是关于‘我’。
十年之间,从非典、汶川地震,到家庭暴力和药家鑫案,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作为讲故事的人,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印记。
编者按
今天,一共推荐了五位同学对《看见》一书的读后感悟。每个人的见解,各有不同,但不变的是对《看见》这本书的肯定,对在书中的作者的肯定,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
最后,希望大家都可以感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体会文字的情感,让我们一起阅读,一起“读”树一帜!
《看见》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看见》读后感范文
上一篇:孟子读后感范文精选
下一篇:猜猜我有多爱你读后感范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