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大学》读后感

时间: HT1 分享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读后感 篇1

一个真正拥有智慧的人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题记

——苏格拉底是谁?苏菲又带着好奇心拆开了艾伯特给他寄的信——自从苏菲收到一连串奇怪的信,她就迷上了哲学,这次是名为《苏格拉底》的信,我同苏菲一样,对苏格拉底产生了好奇以及崇高的敬意。

“没有人能够比苏格拉底更智慧了……”苏格拉底听到这句话后放声大笑,摇摇头,他说自己是无知的。

苏格拉底、柏拉图无知吗?至少他们自己持肯定的回答。在世人贪婪的目光、狡猾的眼神中,他们的选择没有可以商量的余地,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才能明白真理是怎样产生而又怎样毁灭的。

很久以前,苏格拉底让他的学生们做一件事:让他的学生们穿越一片麦地,从中采摘一支自己觉得最大的麦穗。可是,学生们从麦地的头走到麦地末,有些学生手中的麦穗太小了,有些学生手中压根没有麦穗。

哈!手中小麦穗的学生想——有麦穗的总比没麦穗的好!手中空空的学生想——与其采摘这么小的麦穗还不如不采!从中足以可见,人类的满足欲、贪婪欲有多么大!

有人想问哲学家:您觉得您智慧吗?值得深思的是他的回答要比一万个问题更具有意义:——我是无知的。

我们可以明白:一个自认为具有无限智慧的人还会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吗?一个自认为无知的人难道不会永不放弃?

在每时每刻,请不要忘记——一个真正拥有智慧的人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真理就是这样诞生于“无知者”的脑海中的。

在人类洋洋自得的时候,人类的无知毫无保留得呈现在了世界的眼中;在人们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的时候,亦是如此。

没有一个真理的指引,个个自认为拥有智慧的的人都将变得无知愚蠢,从此智慧与无知的界线变得模糊而不清了,人类也没有什么智慧可言了。一个个狂妄自大的智慧者们指挥着谦卑的“无知者”,不错,社会就是这样腐败的。

就如同苏格拉底的死,他是为真理而死的。苏格拉底毫无疑问地觉得:他的生命就是为了追求真理,他甚至愿意付出生命,让狡猾贪婪的人类真正明白他们是最为愚蠢无知的。苏格拉底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他从一个社会底层出发,用他的无知来冲撞“智慧”的统治者们,最后却被腐败的社会判处了死罪,他在他的友人面前喝下了毒药——人类又用自己的双手毁灭了一个真理。

“无知”的苏格拉底怎会向智慧的统治者们屈服!不然他就不是苏格拉底了。苏格拉底正确的见解导致了他正确的行动,他自己就是拥有真理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自认为智慧的人的无知的行动造就了腐败的统治,自谦为无知的人用智慧的举措铸造了永恒的真理!

真理是需要追求的,没有正确的见解就没有正确的举措,没有正确的举措就没有伟大的真理,没有伟大的真理就没有真正智慧的人。而真正智慧的人内心会有一种声音:我是无知的,然而,我又要让真理公开于世人的面前,我要让世界充满智慧的共鸣。

如果我说真理是一曲动听的大合奏,那么无知与智慧就是其中的主旋律,正如同每一个真正智慧者都追求真理一样,,那么动听,却没有瑕疵。

学会追求真理,懂得舍弃“智慧”,最后,做一个真正的智者——苏菲明白了。

《大学》读后感 篇2

最近,我一直在读《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它里面主要讲述了作家高尔基凄苦的童年生活,在人间的种种遭遇以及在大学发生的许多事件。它反映出人间的欢与喜、悲与乐、痛苦与伤感,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事情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态度。

下面我们先来谈一下童年。

高尔基的童年是痛苦的,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后来跟随着母亲来到了严厉的外祖父家,还有两个野蛮成性的舅舅,几个胆小怕事的哥哥,整个家庭都弥漫在残。暴的硝烟中。儿时高尔基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慢慢地被熏陶,成了一个坏小子,偷东西、撒谎这些坏习惯在他身上时刻显露着。在他即将堕落的时候,他的家族破产了,以至他被迫外出打工。

于是,高尔基来到了人间。

在他未满16岁之前,他就尝试了十几种不同的工作,但不管干什么工作,他都不曾忘记去读书学习。在外的飘泊和痛苦的生活,使他看到了人间的丑恶与残酷:人们之间的勾心斗角,血。腥残。暴的权力斗争,以及为了钱财而不惜代价的拼命三郎,这一切的一切,以至于让高尔基提前长大了。

后来,高尔基考上了一所大学,完成了他的理想。之后,他打算从事政治教育,让更多的人受到改革,感受到来自人间的温暖与鼓励,他打算为这个世界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颇多:它是反映人情世故的一本书;它是开启人们善良一面的一本书;它是启迪人们智慧的一本书。通过他的一生反映出人间的丑恶,从而使人们深思,觉悟,以至世界变得更美好。

高尔基的生活就像一桶美味的爆米花,只有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才能散发出迷人的芳香。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高尔基的不怕困苦、坚韧与顽强。让我们强大起来,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吧!

《大学》读后感 篇3

看到标题,我就被吸引住了。因为“大学”这个词与我们息息相关,那么“大”这个词又是什么意思呢?

一所大学应该有很大的面积和至少两个校区。因为你的面积不够大,怎么能容纳大量的学生和老师呢?上大学之前,我只知道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内部与外部相似。有很多自助餐厅,我每天可以吃不同的东西。到了我的大学,才知道有分校,五分钟就可以到教学楼。你可以仔细看看。但这又能怪谁呢,我只能说,我与这所学校的缘分就在这里。

大学这么大,需要一棵大树。一是能说明大学办学历史悠久(但不排除用钱买),给人庄重感;第二,绿化不错,不过我对这个没什么感觉,因为一路上学习,我学校的绿化很好,放眼校园,到处都是绿植。再远一点,就是山了,山也绿了。有绿植是好事,因为空气很好,细心观察会发现,每棵树都各有千秋,长得好看!

大学像湖一样大。说到这里,不得不羡慕别人的大学。经常看到大学在自己的湖里钓鱼,免费邀请师生吃鱼的新闻。我真的很羡慕!校园里有一个湖,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风景。应该很漂亮!可惜在我的大学里,只有一个小小的人工湖,却不妨碍湖中荷花的绽放。

大学越大,人口越多。没听说我的大学有1万多人的时候,感觉不大。可能是因为没有经历过高峰期的“堵车”吧。不过想想,宿舍楼这么多,就我住的那栋,就住了1000多人,想想也挺挤的。不过条件有限,知足开心就好,起码上床下桌,有空调,是六人房不是八人房!

大学那么大,需要硕士,也就是学识渊博的人。然后就看学校的实力了,能不能介绍大师,一般强校不需要介绍,而且有大师自动上门,就像一所好学校一样,根本不需要做广告,有很多学生想进学校,同样的道理。

最后老师说大学很大,压力很大。在普通的课堂上,你会感受到大学老师的压力,但每个人、各行各业都会有压力,就看个人如何应对了。

《大学》读后感 篇4

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大学梦,我原以为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能圆大学梦,然而,在读完高耳基的《我的大学》,我才深深的明白,当时,上大学是多么的不易啊!

《我的大学》是高耳基自传体小说的第三部,小说记叙了饱尝人间辛酸的阿廖沙,抱着进大学读书的梦想来到喀山,不久便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可俄国的腐朽和个人的困境使他自杀未遂而受伤,伤愈后,他带着新生的力量离开了喀山,重新踏上了流浪的道路。

为了读书,高耳基在喀山做过杂货店的工人,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可他并没有所以放弃读书。

有人说过环境能够造就一个人,也能够毁灭一个人。高耳基并没有迷失方向,而是变的更加的成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而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

在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警察们到那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但对于青年的高尔基来说,那些所谓的禁止观看的书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仅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是啊!仅有读书才能使生活更完美。

《大学》读后感 篇5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压卷之作。这是一部以”复仇“为主题的书。本书开始于一场阴谋。“法老号”大副唐太斯受船主莱克勒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腾格拉尔,费尔南和法官维尔福的陷害,被打入死牢。在狱中,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传授了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唐太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一位睿智机敏,城府极深的复仇之神。他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最后将宝藏的秘密告诉了曾有恩于他的莫雷尔船长之子——玛西米兰。本书以复仇为引线,层层推进,紧密相联的情节发展中,抽丝剥茧般地一步步展开伯爵的复仇计划。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信念是不会绝灭的,它们有时会打一个瞌睡,但在完全睡熟之前,却会更加有力的复苏过来。人在顺境中,觉得祷告不过是空洞词语的堆砌,而一旦遭难受苦,他就领悟了向上帝祷告的语言多么崇高神妙。伯爵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生活了14年,他愤怒、绝望,向上帝祈祷。他坚守自己的信念,等待并怀揣着希望,成功复仇。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是我在读完《基督山伯爵》的另一感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以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地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话。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之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让人读来如此痴迷。

把《红楼梦》和《基督山伯爵》两部著作作比较,基督山伯爵的复仇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天”的一种诠释,这与《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笔。但对人物的安排却大不相同,一个成功复仇,一个遁离尘世。基督山伯爵虽成功靠的却是天降的财富,脱不开拜物教的思想,于是也失去了对命运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的机会;贾宝玉虽失败却参透了命运的玄机,获得了人在物外的大彻大悟。我想,这当是《基督山伯爵》的文学价值一直为人诟病,而《红楼梦》却得到了文学界一致肯定的原因吧。世界上无所谓幸福,也无所谓不幸,只有一种境况与另一种境况相比较。只有那些曾经在大海里抱着木板经受凄风苦雨的人,才能体会到幸福有多么的可贵。我会把从书中所珍视的“等待与希望”运用到生活中去,帮助我更好地追逐幸福。

《大学》读后感 篇6

最近,我又读了一本好书,名字叫《我的大学》。这本书是高尔基写的人生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告诉我们:只要有努力,就会有成功!

这本书主要讲了:高尔基在16岁时,阔别了他的家乡尼日尼以及最疼爱他的外祖母,带着不可破灭的决心和希望来到了喀山上大学,高尔基原本以为能在大学里过上舒心、安宁的好日子,但是命运好像要故意和高尔基作对,但高尔基并没有被命运所征服,努力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最终战胜了悲惨的命运,冲破了了强大的阻力,成为了著名的俄国的作家。

读完了这本书,我深深的震撼了,高尔基的命运是如此的悲惨,但是他顽强的与命运打“擂台赛”的精神竟是如此的伟大,真应了一句名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大学》读后感 篇7

我最近读完了仰慕已久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部作品是苏联作家高尔基最著名的自传体三步曲小说。

在这部作品里,作者通过叙述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描写自己坎坷的命运,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进步革命青年的成长过程。

《童年》反映了高尔基童年时父亲不幸去世后,他在外祖母家里度过的艰苦岁月。他每天看到的是舅舅们为家产而争吵斗殴,外祖父毒打儿童等一系列的丑恶之事。但与此同时他也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外祖母经常给他讲故事,鼓励他将来多写文章,使他对文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童年》里的这些故事在作者笔下写得深刻细腻,感人至深。

《在人间》则写了高尔基由于外祖父的破产而被迫外出打工挣钱谋生的曲折经历。他曾经在鞋店、轮船等许多地方做学徒,不得不忍受老板的剥削和有钱人的斥骂,过着非常沉重而苦闷的生活。

《我的大学》则讲述16岁的高尔基梦想进大学读书,最终通过努力进入社会学习,受到了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社会这所大学为他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广阔世界,使他的思想越来越成熟起来。

读了这个三步曲,我深深的被高尔基小时侯因为读书而遭受的许多的耻辱、欺凌所震撼,还感受到了高尔基小时侯渴望读书、拼命读书的不懈精神。在这个记录高尔基童年和青少年生活的小说中,我体会到了高尔基对人们恶习的痛恨,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正是由于对社会的强烈感受和对文学的热爱,他刻苦写作,终于成为了一名影响全世界的著名作家。

掩卷沉思。我想:名人之所以被人所敬仰,是因为他们往往做出了常人做不到的成绩。对照自己优越的生活环境,我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以高尔基为榜样,自加压力,奋勇拼搏,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大学》读后感 篇8

大学,中学,小学。似乎这样一个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长经历看做一个数,那这个排列就是我的倒数。这样说并不为过,因为在20年的生存里,他们占据了13年了。从儿时就在求学道路上兢兢业业,对大学充满憧憬。那么在捧起《中国语文》这本课本时,不料与《大学之道》这篇文章碰上面,开始了我对大学的思索。

古时的人们上学,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似乎大学就是大人之学。而在大学里辅导员给我们上的第一堂班会时,大学两字被放大化的排在了黑板之上,而在“大”字下面重重的划上了标记符,然后开始了对这包含丰富的“大”字进行阐述。它不仅仅是指教学楼等建筑规模的大,更多的是指在这个环境中充斥着大知识,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里的大楼,大湖,大门,大道等不是支撑大学之大的支柱。而大学里的大师,大事,大人物,大图书馆等才是铸就大学之大。简简单单的一个对“大”字的阐述包含着的是千言的劝学,万语的启示。

一位先哲有说育人为主,德育为先,而恰恰的在《大学之道》的第一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的提到德对于一个人的至关重要。而文章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在《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将这段文字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便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八纲”指的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我从大学之道开始联想。道,是道“路”,是通向目标的途径。用道路比喻事物背后的规律,给人的感觉更直观。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讲的正是人可以通过学习思考掌握事物发展的一定规律,但是,今天可行之道,明天不一定可行,事过境迁也。他强调了人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也强调了人认识事物的局限性,更强调了世界万物的变化无常。这和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有相似之处,当然,老子的道讲的更多的是自然之道,孔子的道更强调的是人之道。大学之道,就是掌握上等学问的方法和途径。成人学国学,从大学开始,朱子等也说十五岁以后开始入太学。之前,是小学,主要学习的是洗扫应对,初级礼仪和文字基础。十五岁以后,学有余力的人而又有远大理想的人,开始学习大学之道。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学》中,强调修身为本。修身,就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和接近正道。正如人驾驶车辆的时候,需要不断修正方向,才能不偏离正道。人生的实践也是这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明什么?按儒家讲是发扬人本性中好的德行,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理解为发扬自己的长处,也就是说,不是什么都明,而是有所侧重,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和长处,了解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并去发扬它,那就是明明德。“亲民”按儒家传统解释应该是推广儒家的理想和道德理念,对一般人来讲,就是发挥所长,勇于实践,有所作为。 有所作为的目的是什么呢,按《大学》讲就是“止于致善”。 对“致善”的理解,广义上讲是达到儒家提倡的最高理想境界,如建立大同社会。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界定自己的理想目标。重要的是过程和方法。

通过修身使自己德行和能力提高以后,接下来就是进一步的扩大实践范围,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之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学习感悟人生之道并且不断

的实践演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探讨人生之道,是一个更快乐的事,就算没有人理解我们的才学,或者没有机会实践我们的理想,但我们不依然是一个活的很充实的君子吗!

走过古时大学,踏入现代大学。每个上过大学的人对于大学都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但不可置否的一点是:大学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每个人对大学生活都有自己的感悟,在我看来,我第一件就是充实的大脑和良好的思辨能力。无论你是否对自己所学专业报以兴趣,还是不想在本专业继续研究下去,毕竟本科教育并不是让每个人都去做学问的,但是书却不能不读,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多读书、读好书。书可以填充读者精神上的满足,丰富认识视野。读书是获取大脑所需营养的最好方式,而且大量的阅读可以塑造人的思辨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第二件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在大学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竞争,有时你会发现有一个特长会带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大学里,有特长的人会显得更加自信。运动场的飒爽英姿、优美的舞姿、嘹亮的歌喉、下得一手好棋,都能带给你无尽的自信,即使让你的文字偶尔见诸于报刊杂志,都能给你带来才子才女的佳号。第三件就是在大学里要有几个真心、知心的朋友。人无友则无趣。在大学里是很容易受到寂寞和无聊的侵袭的。多一个朋友,就少一份寂寞,也会多一份快乐,朋友是生活的助推器:一方面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你本身变得有趣起来。

大学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后感。当我们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是充满好奇和憧憬的,希望我们每个人能认真地读好这本书,愿我们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留下的是一段经久而美丽的回忆

《大学》读后感 篇9

《大学》是四书之首,其核心内容是修身。内容不多但确值得我们用一生读。初读时比较生涩,虽然也有个别语句耳熟能详,但只读一遍是万万不行的,因个人感悟能力较差,所以我采取了反复诵读的方式,而且在教师学习型例会上还大胆的为老师们诵读了相关内容,在学习中享受到了诵读经典的乐趣,没有细数到目前为止至少也做到了通读十遍以上了。而且我觉得还应该继续读下去,用心感悟《大学》的深刻内涵。其中三纲八目是大学的重要内容,“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纲,引领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细化的具体内容,这八个方面就像人生从低到高成长的八个台阶,指明了我们不断向上提升自我造福家庭报效祖国的人生道路。这里核心的内容是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办法,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细细品读我们不难发现,修身实际上还在于修心,是通过人的内心活动修正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修身律已的目的。有几点感受如下:

一、做事要知其所止。

这里的知其所止可决不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而是我们要尽力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了自己,那么整个社会就做好了。这里的止即是理想目标,又是底线要求,对于我们说要树立远大目标,同时还要树立底线思维。做到知其所止,止于至善。指的就是知道自己应该停在哪里,努力做好,直到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这里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而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场所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儿子、父亲、上级、下属、同事、朋友等等,关键是我们要充分的认识自己,当好每个角色,才能够做到止于至善。特别是在忙忙碌碌的当下,如何保持淡雅清静的心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值得我们思考。我想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修养才能让忙碌的心灵找到可以停靠的港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断的去打磨修炼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才是知其所止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务本求实才是止于至善的追求。这样的修身这样的追求需要我们用一生完成。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有品德的人会不断的追求自己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做到了盛德至善,才能知其所止,这应该是我们的最高目标。

二、做人慎独毋自欺。

“意”是人心里最初发出的念头,道德修养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真实,否则一伪百伪,真实的念头会让人很快乐,心安理得。所以做人要慎独,这里指一个人独处时,没人看没人监督时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也指一个人在众人面前的心理念头,别人虽不知自己的想法但更需要谨慎。因为“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这就是诚于中,形于外,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要做骗自己的事情,人都有私心,所以有时“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就是说由于溺爱,不知道自己孩子的过失,由于贪得看不到自己庄稼的茁壮,这都是私心,这都是自欺欺人的现象,这种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包括我们自己细思量也有自欺的时候,甚至现象也不少,改变这种现象的办法真得要读好经典,从正心诚意做起,从改变我们的心念做起,(fsir)用思想觉悟纠正自己不应该有的言行。所以君子要慎独毋自欺这是做人的关键。

三、修心要管好情绪

大学中写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就是说当人有了情绪的时候,心就不正了,心不正则身不修,当一个人情绪脾气上时,即影响身心,五脏六腹都跟着做痛,同时也可能伤及他人。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甚至有情绪及坏的时候,所以正心很重要,这是修身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正心,简单的说就是控制情绪呗。《大学》中提到了知止而后定,定而后静、静而后安、安而后虑、虑而后得。这里的定、静、安、虑、得是我们调控情绪的很好办法。我们平时所说的遇事冷静,想发脾气时数上几个数等等都是先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将心念定到一个与当下无关的事物上,使之冷静思考,从而达到安的境界,安是静的升华,有了定、静、安的基础,再去思考问题就会柳暗花明,所以说“定静安虑得”是正心的五个办法,即可以调控情绪还能提高我们的思考力。这里五个办法中重要的还是静,孔子曰:“仁者静”,真正有修养的人一定能体会到静的作用。最近也试着采用了这样的办法重新思考问题,有时真的会有豁然开朗的时候,处事时的情绪也更加平稳了,竞然真的得到了同事的夸奖,谈到了校长的变化,我不禁心理有些美哉,真的是读书让自己有了变化,让自己在做人做事上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四、治学要格物致知。

我们常说治学要严谨,治学要勇于追求真理,要不断探索在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其实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精神。在治学过程中努力研究、充满好奇心不断去追问寻求真理,从而获得知识,所以说格物致知就是对世界的好奇心。然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孩子们就是缺少这份好奇心,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们的很多知识只是接受的过程而没有了探索的过程,多数答案都是在书本中或网络中找到而不是自己探索研究实践出或求证出的,多数孩子不了解答案背后的意义,所以也就很难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这样的孩子缺少的就是格物精神,先致知再格物或不格物的现象是我们当下教育的常态。格物致知就是对世界的追问,对现象的追问,所以做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很重要。只要学习就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做为教师我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不紧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追问真理和真相的态度,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探索研究的欲望,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多给孩子创造思考的情境,这是我们要思考并努力要做的事情,所以说格物应该是我们培养孩子必须要做的事情。

格物致知是探索追问世界的过程,诚意正心是我们修养内心的阶段,齐家治国平天是把观念化为行为的过程。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强调的就是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末,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做人做事要以德为首,这才是抓住了根本。否则就是本末倒置,违背规律最终都将是苦果。

《大学》读后感 篇10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经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仅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老子期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可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可是更接近于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争,处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我们生于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有时候可能需要保护自我而不得不做一些自我不喜欢的事。可是我想说,帮忙他人坚持谦卑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可是回报却是无穷的。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是说把自我当做天下,那么天下就能够寄予他了:把天下当做自我的生命来爱惜,那么天下就能够托付给他了。我们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而我们正处在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为国家的利益不懈奋斗,贡献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少年强则国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它经过做人处事以及治国方针向我们阐述了我们应当坚持己身,且长且久等道理。我们生于一个从应对面交际向全面数字化科技化互动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更需要坚持《道德经》里做人处事的道理并且沿袭发扬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之始终坚持我们中国的特色甚至引领世界。

《大学》读后感 篇11

好书,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在我看来,这本书经过人类历史的大浪淘沙,经过长期的积淀下来的被公认为文学的精品,才是值得阅读的书籍。

在高尔基的《我的大学》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对抗。在那种艰苦的生活中渴望生命,渴望成功,渴望读书的心理。这本书的主人公具有坚强的意志力,他不畏惧生活中生存的困难,他不断的寻找生活中的的技巧,为得是自己更强大,更有生存的的价值与生活的动力,他为能读上大学而努力奋斗,对付人生中的所有挑战。在小说中,我体会到那些人的心理,好人往往有好报,坏人往往有坏报,在人生命中只有努力不懈,都是一种别人对自己的挑衅,丝毫不能容忍,这就是主人公的心理思想。

事有巧合,人有相似,主人公是一位有意志力的人,而我也想做一个那样有意志力的人,虽然我现在还只是一名小学生而已,但我也渴望有这种意志力,它能让我拥有无私的勇敢。

书,让我懂得道理,让我体会人,让我分辨是与非,让我们读一本好书,体现一次美丽的人生,走一次人生的旅程,懂得一个道理,选择正确的人生。

226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