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活着高中读后感2000字5篇

时间: 斯祺4590 分享

《活着》讲述的就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作者余华用平实的叙述手法,平静地叙述了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现实生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活着高中读后感2000字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活着高中读后感2000字

更多读后感相关内容推荐↓↓↓

《哈姆雷特》读后感5篇

沁园春雪读后感精选5篇

《百年孤独》读后感精选5篇

关于《老人与海》读后感最新10篇

活着读后感2000字1

一群淳朴而纯实的人们,为了活着而在奔波,为了活着而在努力奋斗。在夹缝“炼狱”中生存,本道生活太过不易,经历太多生生死死,经历太多喜悦苦痛,大喜大悲之下,最终萦绕在心头的是看清一切的淡然。合上书,抚平自己心中微微泛起的叫做“苦郁不平”的涟漪,认真思考起来。“活着”这个词的本身其实就是对于《活着》这本书最好的诠释吧。

活着,那到底什么才是活着呢?是一生璀璨辉煌,名利双收,就此走向人生巅峰?还是吃喝不愁,放飞自我,肆意挥霍?还是穷苦一生,茫然无助,默然忍受坎坷一生?不,都不是!活着,是繁华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是以活着为基本目的而产生对生命本身的一种要求。

福贵想活着,于是他就去做了,努力的活着!翻看《活着》一书的评论,是微微有点诧异的。我并不喜欢去反驳别人的想法,但我真的不太认同“富贵的后半生是一种麻木的苟活”的这一类的想法。福贵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他有着去补偿他过去所犯下的错误的权利,同样,他也可以有着过一个平凡的生活的权利。前半生,福贵欺民霸市,目无尊上;后半生,他戾气全无,只想为自己的后半生而打拼。福贵想活着,于是他在经历了一次次伤心苦痛后选择了坚强去忍受。曼德拉曾经说过:“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我欣赏这种有弹性的生命状态,快乐地经历风雨,笑对人生。”所以,像福贵这种有弹性的承受生活的所有苦难,能接受自己从高处跌落下来的落差,还不足以证明他的努力,他的奋起吗?难道就因为福贵在后半生并没有活出我们期待中的样子,就因为他的沉默忍受,而把他的行为看成是一种“麻木的苟活”吗?不,他能度过生命中的所有不幸,这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种始终不会出现“绝望”的态度。曼德拉不就这么说的吗?“你若不屈服,这世界又能把你怎样”?

《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而余华,就像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残酷的本质从一层层的假象里剥离出来。记得余华在他《活着》一书中写到: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就是对感动深刻的理解。真正在苦难的拷打下刻画出的轮廓是坚硬与无奈的,更是无声的。因为习惯苦难,习惯到自己都不觉得它是苦难。福贵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习惯到最终把自己都当成了一位人生的看客。

福贵生活的时代背景可能就带有点灰色低沉色彩。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虽小说有意淡化了社会政治背景,但是这样反而更容易让我们看清楚福贵想挣扎却愈发挣脱不开的无力,看清苦难下一种最原始的生存状态,也因此,让我们更近一层地去感受福贵的忍耐之路的心酸历程。也许,一个人前半生的罪过要拿他整个后半生来赎还,也许一个人不能选择生活的因,一个人生活的果却可以去选择。所以活着的人本身就是伟大的,他战胜了太多的存在和不存在、发生和没有发生的意外。

活着又何必多言。余华在自序中说道:“‘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当我们学着去忍受,当我们学着去用乐观承受生命之重,当我们把活着当成一种责任,那么苦难和悲痛也就不再有刚提起苦难和悲痛的那般苦涩,自然生活中也就不再存在绝望。“千钧一发”大概就是在说这样一种对苦难的巨大承受力吧。活着,责任,乐观,坚持,所有的词汇合起来让我有了一层新的领悟。

淡然!是晚年福贵给我最大的感触。岁月的磨练让心灵在尘埃中洗尽铅华,洁白纯净。游览过万千世界,经历过生命的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却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给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让生命在落叶中安享静美。恬静的年华里,不再问花开几许,只问是否浅笑安然。一人一牛,乐的安然自在。

整个故事已经读完,人物的结局也已经了解,心中的涩然久久未平,但晚年福贵心中的淡然也算是给我们读者的一丝丝欣慰了吧!

说到这里,我开始感激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比起福贵的不容易,我实在幸福太多。就让我载着乐观的心态,且歌且徐行,去寻找活着的意义吧!

活着读后感2000字2

记得某人说过:一个人要对自己整个人生的目的有明确而坚定的认识,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件极难的事。

因为极难,所以更想知道答案。因此,我在看到余华的小说《活着》时,便急迫地读完。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用一种冷静、平常的笔调,娓娓述说福贵老人并不平常的一生。

在福贵还是一个阔少时,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名不文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死于由老宅迁入茅屋的当天。破败以前的福贵不懂得伤心,破败之后的福贵却没有资格伤心了。因为他成了佃户,佃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此后的日子,他经历了战争,被抓壮丁到战场而死里逃生;经历了自然灾害年,饱受饥饿的折磨而侥幸活命;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而他却活着,与那头同样叫做福贵的老牛“幸运”地活着。

“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觉得他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幸福。”——余华语

“坐在我对面的这位老人,用这样的语气谈论着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使我内心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仿佛是一片青草在风中摇曳,我看到宁静在遥远处波动。”——小说中的描述。

作者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视,他们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他解释:“‘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忍受,成为生命给予生活的一种状态,是活着的一个必需条件。但忍受需要力量的支撑、爱的牵引。如果在忍受之中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幸福,那么,这种活着的方式也是不能忍受的。

读过《安妮日记》这本书,书的主人,年仅十三岁的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为逃避纳粹的迫害,同家人一起,躲避在几间密室里,忍受着名副其实暗无天日的日子,在那种牢狱一样的环境与低沉、紧张的气氛中,仍然坚持读书、记日记,她在日记中写道:“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她能忍受的力量,来源于她心中的光明。

沈从文先生《边城》中的老船夫,“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亲人——翠翠”,他能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的力量,来源于他肩上的责任与心中的爱。

而生活在真实社会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忍受呢?忍受生命的艰难与痛楚,忍受生活的琐碎与平庸,忍受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并在忍受的过程中,明了活着的理由,在忍受的过程中,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很欣赏余华说的一段话: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忍受并幸福地活着吧!

活着读后感2000字3

在人间有谁活着不像是一场炼狱。

——题记

没有人知道自己这一生会经历什么,也没有人知道自己这一生会不会如自己所心仪的那般幸福,而它———《活着》,却让我们在别人完整的人生中找到了那份信念。

前些天,我一时兴起就翻开了那本黑漆漆封面的书——《活着》。起初还有些没有头绪,书中一开始讲述的内容看得我晕乎乎的,毕竟,这个写作的方式与往常有些不大一样,似乎是倒叙,又似乎只是回忆式的。开始着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多是抱着闲着也没事干的态度,只是看完整本书,我便有了大大的改观。

我记得起初是这样的,文章以第一人称“我”来写作,更多的是给人一种真实且又感同身受的感觉,一开始便由“我”听偶然间遇见的那位名为“福贵”的老人叙述故事为起点,文章用贴切的事情以及那些故事将“活着”的意义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整本书中,其实我感慨颇深。看着福贵从家里放荡不羁的富二代,到由于赌博输掉家产一无所有,再到经历离别与永别后的亲人再相聚,再到儿子离世女儿幸福出嫁,再到妻儿子女相继离开后自己与老牛相依为命的生命历程,看似三言两语的概括却蕴含了太多的意味深长。

看着福贵年轻时的放荡不羁,我总会想到现在的自己。年轻时的福贵没能光宗耀祖,染上了赌博,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就连对妻子都谈不上有爱,只认为那本该是作为妻子理应尽的本分,到最后赔光了那仅有的“一百亩田地”,成了名副其实的败家子。而现在的我,亦有年轻时候福贵的影子。

我在本该认真且努力奋斗与学习的年纪,把大把大把如金钱般的时间花在手机上,沉迷于那种网络与童话般的生活,在这个年纪的女孩子有些极为勤快,在学习,上有着自己的追求与目标;在生活上,懂得多为父母多付出一点。而我呢,看着父母两鬓渐白的头发和那日渐衰老的背影,哪怕知道去心疼,也不曾真真的付出过多少,父母那来之不易的血汗钱在我的眼里竟是那样的轻快。那种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模样,在这书中前后反差竟有些凄凉与可笑。

中年后的福贵,家道中落,没有了一百亩的家产,没有了舒适的屋子,没有了可以挥霍的金钱,一切都得从头再来。他没有因此怨天尤人,因为父亲让他挑铜钱还债使他恍然大悟,从头再来并没有那么好运,只是说,多了些人间烟火的味道与常人的幸福。当他褪去光环后,母亲与妻子的陪伴其实是他最大的幸福。当我读到“他的母亲生病了,他去城中请郎中,途中因帮助一调皮小孩敲门而被侮辱,最后与那家仆人争斗,最后被迫充军,无法为母亲请来医生,一别竟是好几年的光景。”内心竟有些难过。

每个人都知道,是父母把我们养大的,谈不上报答与否,但至少能做得到“孝”,也知道“你养我长大,我伴你变老”。当自己母亲离世,自己竟毫不知情,多年后回来了,竟在妻子口中得知,母亲在临死前还在安慰妻子“相信福贵,他一定不是去赌博了”,说起来,母爱真的很可贵,纵然你有千般不对,她也不曾怨你分毫,哪怕在生命的最后,牵挂的还是她的子女。

这让我想到我的母亲,我和母亲感情是极好的,但是生活中难免会有争吵,有时候我总会和母亲发脾气,却在离家时特别牵挂母亲。我仍记得我刚离开家,在学校住校的时候,那时候刚开始特别的不习惯,在陌生的地方总是有些害怕,而母亲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担心我,一天好几个电话,我心里只要不舒服就会打电话和母亲倾诉,那时候母亲总会担心得一夜难眠。当她生病了,她从来不会说告诉我什么,只是会说“我们都很好,你别想太多,认真学习就好。”在母亲的眼里,她的全世界便是我们,是我们这群不懂事的孩子。

后来啊,福贵回到了家里,没见到等候他的母亲,但是妻子与儿女都在等候他,他们重聚了,可那个天真爱笑的女儿却再也听不见再也不能说话了,他们一家人努力的生活着,可生活没有一直眷顾他,十三岁的儿子因在献血丢掉生命,妻子换上软骨病,重担压在自己和女儿凤霞身上,而一个不过十六七的女孩子却要干那么重的活,看得我有些心疼那个女孩子,在那个家中,凤霞付出了很多,只是庆幸后来凤霞遇到了她的良人二喜,才有了些幸福的时光。

再后来,女儿凤霞因难产去世,妻子也病逝了,就连那个善良的女婿二喜也在工作中丢掉性命,而唯一的孙子苦根到最后也去世了,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当我看到那一段的描绘“福贵筹钱买了一头只有三两年性命的老牛,与之相依为命并取名福贵,整天在田地里耕种,还在牛的身上叫着自己已逝的妻儿子孙的名字。”看到这儿,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孤苦伶仃的老人和老牛相伴的凄凉场景……其实正如贺拉斯所言: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无论我们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要记得: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2000字4

一本书,一本好书,在不同的时期品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在这个寒假里,我再次拿起《活着》这本书,细细品读。

这本书讲述的是民国时期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徐富贵,年轻时嗜赌成性,输光了家财,成了佃农。父亲被气死后,福贵因母亲重病,在去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拉去做了壮丁,几经磨难,回到家后,母亲已亡,女儿凤霞成了哑巴。日子似乎要越过越好了,但真正的悲剧才刚刚开始。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孙子相继离世,只剩福贵一人,他最后买了一头老牛来帮自己干活,一人一牛互相陪伴度过余生。

在故事开头,福贵是一个令人憎恶的纨绔子弟的形象,妻子家珍挺着大肚子去求他不要再赌博了,求来的却是两个巴掌和一顿打,而他每日烂赌的结果是散尽家财。尤记得他挑着三担铜钱去还债时,女儿凤霞问他,是不是又要几天不回家,这真是句极尽讽刺的话。这样一个纨绔子弟一夜间家产尽失,剩下的就只有那一条命了,也从那夜开始,他要为活着而活着了。

活着的意义在福贵被抓壮丁后表现得更加明显了,一个也是被壮丁进军对的老兵把活着两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一句“逃腻了”道尽了所有艰辛和心酸,这何尝不是一种对活着的渴望。也正是这种渴望带动了福贵,让他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当他对着解放军说“我要回家”时我懂了,原来那是为了家而坚持的,是为了家而努力活着。

作者余华在中文版自序里曾提到过,他是因为听了美国民歌《老黑奴》,被深深地感动了,所以才决定写下一篇《活着》。《老黑奴》的旋律优美,亲切又哀婉动人,歌词中“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地把我呼唤,幸福伴侣如今已东飘西散,怀中爱人早已离我去远方,他们已到我所渴望的乐园”描述的与福贵的一生经历相似,他们的家人都早早离他们而去,而他们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在看这本书时配上这一首民谣,让人更容易去理解福贵,当我看到他抱着已无呼吸的儿子有庆痛哭时,我会跟着流泪,这不仅仅是那种人们在看苦情剧时流的泪,更多的是,是那种我心里为他而感到不满,感到不公,甚至想要推翻这个故事的泪,这泪会让人更加沉浸在小说中。有庆还只是个小学生,可他的结局却是因为救人而被抽干了血,这对任何人都太残忍了,更不必说对福贵了。经历生死后,福贵能够很好地调整了自己,因为他儿子救的人是他曾经的战友的夫人,更因为他还活着。在余华笔下,之前被他所调动的情绪就像一个冲过最高点的巨浪一般缓缓落下,福贵再次面对又少了一个人的生活。

福贵一家在凤霞嫁给二喜后,生活似乎到了幸福的至高点,一家人高高兴兴的,都活着。但是,生活总是有“但是”的,凤霞在生下一子后,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这个“但是”给了这整个家一个重重的打击,二喜一蹶不振,而后不久,家珍也去世了。家珍对福贵说∶“你还得好好活下去”,福贵说∶“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这就是他们对活着的坚持,二喜也因为要养活儿子苦根而重新振作起来。这就是活着,是他们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故事在二喜被水泥板夹死,苦根吃豆子撑死的结局中走向尾声。福贵,一个平凡又普通的人却经历了中国过去的那六十年得所发生的一切灾难,他从一开始的痛彻心扉,到最后的麻木,这一过程交代了一个人与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像韩文版自序中所说的,一个人与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到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这就是福贵经历的,有苦,有甜,但无论是哪样,他还活着。

福贵一生坎坷,每每在触碰到幸福时,老天爷总要劈下一道雷,把幸福炸到粉碎。在这满是绝望的深渊中,他没有抱怨老天的不公,而是坦然接受,生老病死,避不开,至少他和他的牛还活着。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这一番话说得很简单,也很朴实,细细品读却很有滋味。福贵为了家而活着,也是为了责任而活着,他需要把家撑起来,当家里的人一个一个死去,直到剩下他一个人,这种责任似乎没有了,但他又开始了为他自己而活着的日子。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活着既要为了自己,也不要忘了该承担的责任。不论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能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因为一个人不只属于自己,还属于家人,身上还承载着他们的寄托。第一次读这本书时,脑子里想到的是,福贵的时代那么的艰苦,都能活着走下去而如今的自己在一个处处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时代,面对一点小挫折,何必气馁。那时候的我从未想到生与死的问题。再次翻开这本书,读到的是,人生有那么多未知的精彩,那些轻易放弃自己生命的人,为何不能像福贵一样,坦然地去面对眼前的困难。死去很容易,可活着的人却是痛苦的,为了爱我们的人,为了我们爱的人,咬咬牙,忍一忍,就过去了。我一直是个执着的人,但有时候我会选择先清一清脑袋,把烦恼抛掉,让自己在最好的状态去面对问题。朋友说我是有强迫症的人,我想可能是,事情还没做好之前,怎么能忍受一切因生命而终结,那太令人抓狂了。这是我在第二次阅读中领悟到的生活态度,活着,美好的活着,不需要太多修饰,就美好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2000字5

活着,承载了多少意义、情感和力量呢?是进行时,是生命的持续状态,是灵魂的永恒追寻。

看完《活着》,想说说关于“活着”,这样广大却沉重的话题,似乎每一个语句都显得苍白,每一声叹息都显得无力;然而,活着,是进行时,是你我此刻正在经历的状态,无从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审判台前,而从那一天起,我们将活在永恒的国度里。而活着和永恒,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于是没有永恒的方向,迷茫地活着。

当我们听着的叙述者——福贵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感觉着他活着的状态一点点变化:年少无知时,萎靡地活着,无视妻子的艰辛,无视父母的关切,无视现实的责任;风云突变后,挣扎地活着,战场上经历生存的残酷抗争,生活中面临活着的底线挑战,情感上体会为父为夫角色的重担;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无牵无挂,无泪无述,也无欲无求。“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们会默然发现,活着是一种状态,仅仅一个词,悲惨抑或苦难、凄凉、无奈,无法展现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们都无法深入触及。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乐。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便是生命的力量罢。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 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正如你终于会明白,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告诉我,谁还在不堪着高考的煎熬,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

我仿佛已经看到许多问号:这样,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嗯,就像那谁说的,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那到底该怎么活着?

老人对生命的态度总是让我很敬畏。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动荡后,眼前的一切都已经变得无所谓了。他们不担心是否会被炒鱿鱼,不担心是否有战争,不担心下一周的股市行情——或者说是不愿去操心了。这就如同余华所说的——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这么说来,老人的态度也就是孩童的态度了。在我们绞尽脑汁去寻思到底什么是活着、该怎么活着的时候,造物主在我们背后偷偷的笑了。原来,他早已把答案告诉了我们——终点就是起点。我们在一开始就已经手握答案,只是这轻易而来的结论在没有经历现实的验证之前我们不愿意相信。于是,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验证它。验证结束,生命也就接近终点了。

呵呵,无数大家都说不清的事,我怎么又能说的清呢。我只是在看完余华的《活着》以后说一些关于活着的话而已。

又或者,“活着”更本不需要我们去多言。我们还是像福贵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然后在无所事事的时候,跟一个路过的人一起翻阅那些或痛苦或甜蜜的回忆,最后拍拍屁股,在夕阳下抽着烟斗回家去!

活着高中读后感2000字5篇相关文章:

活着高中生读后感5篇

活着读后感范文高中7篇

《活着》高中生读书心得感想【五篇】

活着读后感2000字读书心得

《活着》读后感1500字左右范文5篇

活着高中读后感1500字(2)

《活着》读后感800字高中【5篇】

高一《活着》读后感范文【5篇】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左右

活着高中读后感2000字5篇

《活着》讲述的就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作者余华用平实的叙述手法,平静地叙述了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现实生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活着高中读后感2000字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世界未解之谜读后感500字精选作文
    世界未解之谜读后感500字精选作文

    每当人们满心欢喜地解开一个谜团的时候,更多的谜团又会纷拥而至,于是,人类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和进步。《世界未解之谜》都会一一告诉

  • 世界未解之谜读后感500字作文
    世界未解之谜读后感500字作文

    世界未解之谜这本书,不仅仅让我对世界奇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还明白了善于观察与不断思考的真理呢!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

  • 世界未解之谜读后感小学作文
    世界未解之谜读后感小学作文

    《世界未解之谜》带给我们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同时也让我们同科学家们一齐破解更多的谜题,只要我们抱着探索的信念,明天必须会有更多的突破的。

  • 《世界未解之谜》读后感范文5篇
    《世界未解之谜》读后感范文5篇

    读完了世界未解之谜这本书,我心里想:我们生活的地方看似普通,在某个角落就有可能有着一些不平凡的事物。而我们就要用我们的眼睛去认真观察,把

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