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一课》读后感五篇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五篇
导语:读书可以让人品格高贵,知识渊博,读完后写篇读后感能让我们更好地吸收书中精华。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各类读后感,希望您喜欢阅读:
读《难忘的一课》有感一:
爱国情意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而这种情意是不可磨灭的,而《难忘的一课》让我对着一种爱国之情更加深了。
《难忘的一课》主要讲作者看到光复后的台湾郊外一所小学正在教国语,便跟着一起上课,下课后,受到欢迎,师生还带作者参观了小礼堂,作者被他们的爱国情意所感动。
当我读到“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意啊!”时,我想我已经能深切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因为,我也被他们所感动了。这也使我不禁深思了起来,中国人民的爱国力量是强大的,它是风吹不倒、火烧不尽、水淹不没的,它令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用强大的力量渡过难关,共同前进;就算前面的路再黑,我们也不怕;就算前面的路再艰难,我们也不怕‘就算前面的路再多风雨,我们还是不怕;因为我们每个人,始终都还是手牵着手,肩并着肩,心连着心;让困难在我们面前屈服,让困难在我们面前退缩,让困难在我们面前消散,也让全世界看到我们中国人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这就是中国人民的爱国之心啊!
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地震中,人员伤亡惨重,有些人还失去了亲人和家园,但他们都有一个家,它的名字叫中国,而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而这时各地的子弟兵也纷纷赶到,他们不分昼夜地抢救幸存者,他们没有休息过一分一秒,甚至他们的亲人还被埋在废墟中时,他们还在抢救着别人,他们的心是和地震中的遇难同胞与幸存者连在一起的;不仅是子弟兵,每一个中国人,甚至海外华侨也不约而同地组织起来,捐募款项,连乞丐也从自己那破旧的口袋中掏出自己讨来的仅有的一点钱,而我们的心也是和幸存者与遇难同胞连在一起的,在这次大地震中,强烈地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这也让世界各国为之敬佩,他们也伸出了援手,加入到了这次抗震救灾中,也成了我们的一份子。
中国人的爱国情意是比天要高,比海要深,比山川还要宏伟的,直到读完《难忘的一课》时,我才再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爱国之情。
读《难忘的一课》有感二:
学了《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我深深感受到了台湾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意。
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路过一座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吃力地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化——我看到这里心里十分感慨……台湾被日本人占领了五十年,而这位教师还十分年轻,虽然教师对祖国的文化还很生疏,但他还是那么耐心又认真地教着孩子们,他一笔一画书写汉字的情景深深印在我的心上。
这位教师还带着作者来到大礼堂中参观,“以前这里都是日本人的伟人画,现在光复了,都换成了中国历代的名人画像。”是的,孔子、郑成功、孙中山才是台湾人民心中的英雄啊,我和作者一样被这强烈的民族精神感动了……
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起了台湾在日本统治下的那艰难的五十年。从1895年到1945年,在殖民的统治下,过着亡国奴的生活。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日本殖民当局把台湾变成了他们的战争基地。为了让全台湾人民孝忠日本这个目的。他们居然把台湾所有的报纸都变成日文报纸,还把中国人常去的寺庙都关闭,强迫老百姓改用日本姓名,平常使用日语,学习日本的风俗习惯,改换宗教信仰,参拜日本神社……总之,他们想彻底消灭台湾的中国文化和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
但是,日本人没有想到的是台湾人民的爱国之心是永远都不能消灭的,他们的野蛮企图只会让我们更团结,更强大。经历了五十年的风雨兼程,台湾光复了,《马关条约》这个不平等的条约解除了。台湾终于不再受日本人的压迫和奴役了,台湾人民的脊背终于挺起来了。
文章学完了,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的耳畔似乎萦绕着那位台湾教师和学生充满激情的话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读《难忘的一课》有感三:
1661年3月,郑成功收复台湾,而189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又被日本战领了。
文章主要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文中的我在一座乡村小学,看到了一位台湾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国语的动人场面。让我感到深深的温暖。
读了《难忘的一课》,我心里感到无比愤怒,日本人为什么不许中国孩子了解自己祖国历史上的伟人?为什么不许中国孩子学习国语……这一个个刻骨铭心的问题,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底,中国人的心底。而这也告诉我们日本人的罪恶,日本人妄想使中国永远受日本的统治,妄想让人们忘记自己的祖国。不!这不可能!
日本人为什么要伤害中国人?为什么要把中国的土地夺走?望着那些不平等的条约,作为一个中国人,难道不觉得愤怒吗?日本人妄想使中国人永远受日本的统治,妄想用战争把中国的土地“租借”给日本。不!这不可能!
虽然中国台湾人民的“身体”在日本,但是“灵魂”早已入住进中国的土地。看,台湾“光复”不久,有许多小学教师都已经开始教孩子们中国语言,虽然不太标准,到时他已经驻进孩子们的心田。
中国,一个巨人,一个觉醒的巨人,一个震惊世界的巨人。
读《难忘的一课》有感四
读了《难忘的一课》后,我的心如大海的波浪不能平静,头脑中始终萦绕着这样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难忘的一课》记叙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一位记者在高雄港口的岸边的一所乡村小学参观的事。记者在教室外看见老师吃力地在黑板上书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学生们跟随老师用不太熟悉的国语读着。记者被此情此景所感染,不由自主地坐在教室里跟着朗读。课后,又随同学与教师参加学校礼堂里的中国历史上名人的画像,当与师生分别时记者也非常感慨地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就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不久的事,当我读到"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一个教师就写这样几个字,能这么吃力吗?让人难以想象,但眼前的事实就是如此,因为那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中国长达八年,他们妄想从文化领域侵占中国,不允许我们学习自由的文化,不准说自己祖国的语言,全来学习日语,从而达到占领中国,把中国吞掉的目的,教师写字都吃力,学生能会吗?
在读时,“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还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又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都显得那么得严肃、认真,又那么富有感情。 ”是呀,终于有这么一天了,自己能用自己的母语说话了,老师孩子怎能不激动呢?此时,我耳边仿佛想起:“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声音虽不熟练,显得稚嫩与笨拙,但那浓浓的爱国情感却令人振奋。作为中国人,炎黄子孙有哪一个不爱自己的祖国呢?八年了,让我们变成了“哑巴”今天终于可以说话了,怎不把爱国情感一吐为快呢?透过这不流利的声音,我仿佛看见穿着长袍,右手拿着国语课本老师的满腔爱国情,我仿佛看见孩子们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是多么的自豪,我仿佛看见带鸭舌帽的记者那颗真挚而火热的心。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就是所有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我们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共同所崇拜的人,诸葛亮、郑成功、孙中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读到最后一段:记者与台湾教师握手告别时,说了那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此时我的心更加激动,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简单的语言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国家强大了,自己就是主人,可以学习自己的语言文化,否则,就是“哑巴”,长此以往就会忘掉祖宗,怎样使我们永远能自豪地喊“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我们肩负的担子不轻啊,稍一松懈、后果不堪设想,强国需要我们,富民需要我们,这《难忘的一课》会使我终生难忘。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五:
夜静了,窗外一阵阵微风拂过,天空中繁星闪耀,让人身心放松。在这样寂静的夜晚里,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这是因为《难忘的一课》这篇文章里那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普通的话语,让我心弦震动不停。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是出现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教室的黑板上的一名话。一位老师十分认真也很吃力的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老师用不太流利的国语严肃认真的教着学生们读。他们读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虽然“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是一句极其简单的话,谁不会说呢?但是,我想问一下,你是带着一颗火热的心去读的吗?是怀着崇高的敬意去读的吗?“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不仅仅是一句话,它所蕴含的感情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意啊!如果说海洋是最深厚的,那他们对祖国的情意更深厚,如果说海浪是最强烈的,那他们的民族精神比海浪更强烈;不管是再长的海峡,再大的风浪,也无法阻断他们的爱国情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平凡的话语,虽然它不是诗篇,但胜似诗篇,还有什么话比这句话更足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呢?
在一百多年前,同样有着这样的爱国人物。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遭受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欺侮。为了祖国的强大,着名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他主持修筑京张铁路,在詹天佑的带领下,工人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为咱们中国争了口气,提前两年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工程。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虽然詹天佑没有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但从詹天佑的行为当中足以体现出他对祖国的热爱。为祖国的荣耀,不惜千辛万苦的把铁路修好,这不正是“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真实写照吗?
“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但可以壮国威,也就达到了报效祖国的目的”这就是中国将士邓世昌对他的部下说的话,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英勇奋战,把日本军打得驾舰逃窜,但最后不幸被日军的鱼雷打中,光荣的牺牲了。谁敢说这不是爱国的表现呢?
不管是台湾的师生,还是爱国工程师詹天佑,英勇作战邓世昌,他们都有一颗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就算是他们没有说出自己是多么的爱国,但我相信,他们心中一定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那就是:“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难忘的一课》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