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中国节气读后感800字 时间编织的二十四道锦笺读书心得感悟

时间: 析娜1196 分享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时间智慧”,是漫长农耕时代的田园牧歌。肖复兴用自己的清朗文笔,将二十四节气赋予浓郁的文学色彩。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中国节气:时间编织的二十四道锦笺读后感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1.中国节气:时间编织的二十四道锦笺读后感

  去小时候背诵过的二十四节气歌,仿佛只是农耕时代先人唱给天地万物的情歌,变得遥远而陌生。直到几年前,家学渊源深厚、自幼勤于国学的朋友老马激活了我心中对古老节气的沉醉。

  那年立春之日,老马特意邀请几位朋友去他府上吃春饼。我一边听老马讲北方打春吃春饼习俗,一边吃了咸甜不等的几种春饼。听着吃着,我这个头一次吃那么多种春饼的南方人,最后感觉吃的已经不是饼了,而是古老的文化和意趣。

  同年11月末,天上飘着雪花,朋友们餐聚温馨胜雪。老马诗意大发,回家后漏夜写了首自度散曲《小雪后出行》与大家分享。我赶紧查看农历,果然是“小雪”。透过节气的诗意,今人得以继续与远逝的先人对话。

  老马退休的第二天就回国旅行,欢游未毕竟意外离世。古老的节气和风物,自此添了几分对老马的追怀之思,并耿耿于怀要补二十四节气这一课。

  在四季分明的美国中部地区,如今正是金秋时节。没有早一刻,也没有晚一刻,秋风适时而至,秋叶开始慢慢染黄天边。当此际遇见肖复兴撰文、林帝浣(小林)配图的《中国节气:时间编织的二十四道锦笺》这本书,有类似与故人久别重逢的惊喜和波澜,又有故人的灵魂从不曾逝去的感觉。比如吃春饼、小雪日赋曲的朋友老马。

  肖复兴老师的文字,读来如老友相对、娓娓道来。跟随肖老师的文字,从立春走到大寒,呈现的是时间跨度为整整一年的景色。途中风格变化是无穷的:宫廷与庙会、百姓与皇族、哲理与诗意、历史与现实。

  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肖老师堪称一等一的讲故事高手。跟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掌故、风物、个人经历,都透过细节的描写而有了独特的趣味。透过生活的细节,过去发生的一切不再陌生,今人得以体验、感受、熟悉先人的衣食住行娱乐,在二十四节气里看到了人间的欢愉。这是抽象的知识陈述难以传递和表达的效果。

  美图配美文。小林的绘画,早已耳闻。一旦目睹,那就是即时路转粉的节奏。配图本身就像一首诗、一阙词、一支童年的歌谣,有不少撩拨情感的瞬间。绘画爱好者有了临摹的最佳范本,有了让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

  美妙还在于小林的绘画与中国文学传统联系起来,二者的共同之处:“意”——一种关乎存在的氛围——从封面贯穿至封底。

  对早已在北美求学定居的人们,《中国节气:时间编织的二十四道锦笺》透过文字、配图和美编,激发了心中种种似曾相识的情感波澜,唤起了记忆中无数的往日时光,故乡的风物人情:一本薄书里承载了无边乡愁。同时,有了节气指南,即使是生活在远离故乡的北半球,亦一样可以遵循古人的智慧过色彩斑斓的自然时间生活。

  至于在北美大地生长的孩子们,即使认识的汉字不多,光是翻看这本处处都用心做到极致的书,那些跟古老节气如影随形的配图,那种赏心悦目和意境,对孩子们就是一种美感培养和审美教育。

  通过这本书,孩子们了解到清明的代言物是杏花雨、梨花风;夏至代言物是梅花鹿和金蝉;立春要吃春饼;立冬要吃饺子;春分祭日,可以吃到太阳饼;秋分祭月,可以吃上月饼……诸如此类,孩子们该会多么兴趣盎然啊。

  二十四节气像是承载了民族和民俗文化传统的密码,丰饶而古老。孩子们通过听节气故事、欣赏节气配图、朗读节气美文,就能寓教于乐,轻松掌握解码的方式,学习中文也不再是那么苦哈哈的了;文化的传承也变成顺理成章的事儿。《中国节气:时间编织的二十四道锦笺》成了送给孩子们学习中文和传统文化的最好礼物。

  在电子读物兴旺的年代,我们有多久没有打开过一本纸质书,尤其是一本像《中国节气:时间编织的二十四道锦笺》这样做得用心和精致的纸质书?我们有多久没有用过一枚别致的书签,尤其是一枚随书附赠的小林节气书签?

  人生有很多无聊的时候,这本高颜值、高品味的《中国节气:时间编织的二十四道锦笺》让无聊的人生多了些诗意和远方;让现代人依旧能够保有对纸质书的美好记忆和坚持;让在北美大地工作生活的大人们有了乡愁的解药,孩子们多了悦读的乐趣。

  多么美好!(萧萧)

  2.中国节气:时间编织的二十四道锦笺读后感范文

  “二十四节气”是刻印在书本上的呢?还是活在民间的呢?它是冰冷的知识体系呢?还是有温度的画面呢?当我遇到肖复兴先生的《中国节气:时间编织的二十四道锦笺》一书,对这些疑问,有了答案。

  肖复兴在《冬至:萝卜挑儿》一节中对柿子有这样的介绍:“在民间有这样的方子,即在冬至这一天把柿子放在窗台上冻上,冬至是数九的第一天,以后每到一个九的第一天,吃一个冻柿子,可以止咳。这一冬天都能不咳不喘,比中药房里的秋梨膏和枇杷止咳露都灵。”读到这样的文字,我心头一震,原来柿子还有如此奇妙的功效,让我更为吃惊的是,从数九的第一天开始,每个九的第一天都要吃一个柿子才好。这种吃法我感到很有趣,很温暖。作为八十年代末期出生的人,对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感觉很陌生,甚至有些节气都闻所未闻,只是在爷爷奶奶的念叨中略知一二而已。作为语文老师,我很想补充一下关于“节气”的知识,但一直没有遇到趣味性和文化性相统一的书籍,因此我很想借助这本书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独特魅力。

  细读此书,我感受到了很多可亲可近的习俗传统。它们或者如今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显得那么可爱。或者已经消失,却可以勾起我们很多美好的追忆和向往。

  肖复兴对于节气中民俗的阐释,没有停留在客观平淡的记录层面,而是在解读中加入文化的密码和自己心灵的感触。

  他解读“立春”又叫“咬春”,因为这个节气需要咬春萝卜吃,有点像万圣节里美国人吃南瓜的劲头,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这样理解“咬”萝卜,使得立春这个节气有了一种向上的力量和信心。这就是一种民族文化意义上的解读。

  他解读“惊蛰”,说有一种惊叹的意思在内。在这个节气里,雷、虫和土地从静态变为动态,活了起来,有了生命的动感。有的时候在“惊蛰”时分可能听不到雷声,但这个节气的来临预示着新的生命开始成长,她的角色就是奏响春天的前奏曲。这样的解读,“惊蛰”便不再陌生,而是有了一种神秘的文化色彩,让人心驰神往。

  他解读清明节也从文化的层面来探寻人的精神世界。如今清明踏青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现在还有法定假日提供了时间的保障。我们在万物复苏的时节与自然亲密接触,让身体和心灵来一次酣畅淋漓的洗涤和释放,这真是一个美妙的节气。但“清明踏青”仅仅是一项健身运动吗,这和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精神世界有联系吗?肖复兴说:“清明踏青,是要让死去的人死得安心,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满眼盎然的春天的生机和生气,是生与死的对话,是生对死的力量,也是死对生的一种延伸,一种还魂。”如此解读让踏青这一活动多了一层韵味,多了一股力量。

  “小满”在二十四节气中看似没有什么特点,不能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肖复兴在解读中谈到孙犁的小说《铁木前传》和电影《万物生长》里的重要人物的名字都叫小满,还有很多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名字也叫“小满”。肖复兴说:“如果说寒风料峭的立春和春分,还是个生牤子一般的小姑娘;萧瑟的小雪和小寒,已是一头霜雪的老太太,小满是立在这两者之间最富有生机和朝气的年轻姑娘。”“小满”和人生情感交融,与生理和心理契合。这正是很多作家让作品里的人物取名小满的原因。

  以前,我觉得二十四节气是冰冷的,距离我们遥远的,是印刻在日历上的,但肖复兴从不同层面来解读出其中的文化意蕴,让我觉得传统节气是有趣味的,有文化内涵的,这使得二十四节气温暖了许多,厚重了许多。

  我想只有解读出这些司空见惯习俗的文化意义,节气中的习俗才是活跃着的,才是和当代人的生命构建和当代文化的构建两相契合的。

  除了做文化层面的解读,他还对每个节气融入了自己心灵的感触。

  清明节,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慎终追远的民族意义非凡,从古至今我们都会用扫墓祭祖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无限缅怀。肖复兴在解读清明节时,介绍了当初每年父亲都会带着他到生母的坟前祭扫,扫墓前,父亲会写好一整页的信,扫墓时读给母亲听,读完之后再把信烧掉,算作烧给母亲的纸钱。在生活中,我们祭奠逝去亲人的方式多种多样,或是嚎啕大哭、夜不能寐,或是用纸糊成一座座金山银山,或是把墓碑修缮得流光溢彩,但每年以写一封信烧给亲人的方式我还是第一次读到,这样的方式,摆脱了空洞的形式和外在,而是一种心灵的对话,一次精神的升华,这不仅仅可以怀念和追忆逝去的亲人,更重要的是安慰生者要珍惜生命,要好好活着。

  他在解读“芒种”时想到了自己四十多年前在北大荒插队,芒种以后的农闲时分,到一位复员军人那里借杂志,他一眼就看中了由齐白石题写刊名的《芒种》,因此《芒种》成了他学习文学的范本,这段时间的阅读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他说:“那应该是我的播种也是我的收获季节。”字里行间满是温馨的回忆。

  他多次提到在北大荒的经历,在解读“小寒”节气时,写到了暴风雪最厉害的一次,半夜里住的草房被吹得地动山摇,猪圈的围栏被风吹开了,满圈的猪都跑出去了,他和朋友费了好大力气,一直到半夜才把它们赶进猪圈。回去后同住的小尹已经温好了酒。现在想来,那夜的风雪依然让人寒冷,但那夜的人情却让他温暖至今。

  如果说文化层面的解读让二十四节气有了厚重感,那么把自己难忘的经历与节气结合起来,就让二十四节气有了生命感。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学者的书斋案头,不仅仅存在于一本本砖块般的典籍当中,而应该活生生地存在于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的生活和心灵之中。只有和我们的生活和心灵密切相关的节气、习俗才是真实的,才是有生命力的。

  节气、习俗、精神在肖复兴的笔下是一个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脸庞,它亲切、有趣,温暖。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独具韵味的文化特色,它不应该是冰冷的、概念化的、死气沉沉的知识,而是一幅幅始终作用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动人画面。

  3.作者简介

  肖复兴,北京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在北大荒插队六年,在大中小学任教十年。曾先后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一百余部。曾获全国、北京及上海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多种。近著有《肖复兴文集》十卷、《我们的老院》等多种。

  林帝浣,广东湛江人。中山大学教师,人文纪实摄影师,畅销书作家,画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务院新闻办图片库(CFP)签约摄影师。中国二十四节气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遗资料国画作者,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背景国画作者及动画设计者。著作《我想给你拍张照》获南方都市报2015年度十佳好书奖,《等一朵花开》获2016年度十佳好书奖。

3995764